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7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千万工程” 聚力“共富共美”

打造“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宁波样板

▲宁海骆家坑村花海。
(吴立高 孙吉晶 摄)
▶在东钱湖俞塘村,游客坐在“美食专列”小火车里,边品美味边赏风景。湖边停靠着古色古香的木船,游客可以选择泛舟湖上,享受徐徐凉风。 (严龙 摄)
制图 毛雪娇

    记者 孙吉晶

    青砖黛瓦的老房子幢幢相连,马头墙、雕花门楣古色古香……地处四明山腹地的海曙李家坑村曾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内房屋破败萧条。如今,李家坑村生机焕发,成了游客追捧的“网红地”,越来越有烟火气。

    走进镇海光明村,绿植葱茏,鸟鸣欢悦,村民住进了精致的别墅,圆了安居梦。他们说,“以前村里没啥像样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老宅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居住条件有点‘寒碜’。想不到今天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

    从山区到平原,从城郊到海岛,这些年,随着“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宁波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幸福感节节攀升,“看得见、摸得着”。

    在昨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宁波推进“千万工程”的具体实践,探索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宁波特质的乡村建设新路子,为全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夯实“三农”压舱石

    本世纪初,浙江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阶段,在市场驱动机制下,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大量向城区和工业服务业流动,导致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十分落后,农村人居环境出现“脏乱差”现象,农民精神生活贫乏,城乡关系从低水平平衡逐渐向失衡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倡导,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即建设100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带动1万个左右的建制村进行全面整治),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行动。

    宁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推动乡村建设发展从环境整治向乡村全面振兴拓展,加快打造“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宁波样板。

    宁波城镇化率接近80%,但仍有2100多个建制村、200多万农村人口。因此,守好农业这个“底盘”、农民这块“底板”、农村这一“底座”,是我市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的最根本依托。

    我市把“千万工程”放在打造“田园城市·都市乡村”的大背景下,作为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变革工程、龙头工程来重点推进,不断夯实“三农”压舱石。

    从整体推进阶段到深化提升阶段,再从全面升级阶段到和美共富阶段,实现了以城带乡到城乡联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直至城乡融合。“千万工程”每个阶段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工作特点、改革特色,在拓展内涵外延中顺应群众期待。

    塑造乡村之型

    宁海县许家山村是全市现有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近年来,该村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在保留石头建筑美学元素的基础上,展开古建筑修缮、古道修复等工作。同时结合石屋古村特色,打造石村瓷坊区等艺术节点,让古村更具艺术气息,先后获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等荣誉。

    我市把推进“千万工程”作为构建群众美好生活的起点,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一体优化。

    画好“一张图”。制定城乡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加快推进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构建以县城为中心、镇街为纽带、中心村为基点、自然村和居民点为单元的村镇体系,形成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变一张张“规划图”为“施工图”,把农村打造成美丽大花园。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78个、省级特色精品村231个。

    造好“一片景”。注重串接点线成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系统集成,整体效益充分发挥。按照 “一个规划、一条干线、一个主题、一链产业、一批美村”的建设要求,突出主题策划、特色营造、节点建设、景观提升,协同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美丽森林“五美联建”,整体提升山、水、林、田、路、房“六度空间”,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线成景,展现“江南韵、乡愁味、活力劲、共同富”的大美图景。联动创建A级景区村庄1184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150个、美丽宜居村165个、休闲观光园390个。

    建好“一幢房”。把农房建设作为乡村面貌提升的重要突破口,以安全实用、经济美观、健康舒适为导向,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推行梳理式改造、联户改建、整村改建和集中安置联建等模式,形成一批可看可学可借鉴的农房建设示范样板。开展农房设计,制定农房建设图集,强化农房风貌管控,探索建立一批融传统建设风格与现代生活元素于一体的“浙东民居”新范式。累计建设农房改建示范村160个,完成农房改建1800万平方米,惠及农户11万余户。42个村庄获评省级优秀美丽宜居示范村,6个村庄获评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筑牢乡村之基

    乡村伴着产业建,要素跟着市场转……“千万工程”不仅改变了乡村的落后面貌,也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我市把村庄整治和经营相结合,把改善村落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把村庄整治过程变成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不断彰显乡村价值,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乡村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产业上“深化融合”。以美丽田园、景区村庄、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为依托,做好休闲体验、访古研学、沉浸式康养等业态植入,大力推广“认种认租认购+电商”模式,发展绿色经济、直播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促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江北区安山村发展“全域旅游+生活方式”“农品电商+智能家居”“少儿亲子+养生养老”等生态农业,村级总资产增至5900万元,人均年收入提升至5万元。去年,全市农家乐和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9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00亿元,特色农家小吃销售额突破50亿元。

    经营上“引凤筑巢”。搭建“两进两回”平台,持续吸引新农人、新匠人、新“头雁”,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发挥主体带动作用,建立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利益联结紧密的村庄经营模式,强化旅游产品打造和市场营销,整村性、系统化、多维度培育乡村新业态,提升村庄“造血”能力。镇海区永旺村引进乡伴集团,打造运营以“野与望”为主题,集多彩花海、双创漫居、共享创业、特色民宿、野奢营地、未来智慧乡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项目,半年时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0万元,村民分红增加20万元。去年,我市村集体经济分红达38亿元,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发展上“抱团共进”。注重片区抱团发展,着力破解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挥示范村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规划共编、环境共治、项目共建、美丽共享,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资源效益最大化,提升片区整体竞争力。连片推进片区内庭院美化、围墙通透、垃圾分类、厕所治理等,组织农耕文化“跟着二十四节气游乡村”活动,整体提升乡村美丽度、美誉度。以区(县、市)或镇乡(街道)政府为主导,统筹整合区域资源要素,推进片区组团、联合发展,构建片区发展联合体、共富联合体,组建镇村联营实体化运营主体,培育强村公司。全市已有片区组团128个,其中标志性组团10个。慈溪市匡堰镇南部片区创建一年,组团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20%以上,相关做法入选省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试点。

    抒写乡村之韵

    把深化“千万工程”作为乡村塑型增韵的载体,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软件建设。找准农民群众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融合需要切入点,以艺术设计为突破口,立足村庄资源禀赋,挖掘特色乡土风情,引导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多元化建设乡村艺工队。实施“艺术家驻村”行动,建立乡村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孵化基地,搭建长期深入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引进一批艺术院校人才,吸引一批文化艺术大咖,选育一批本土优秀文艺人才,以专业带业余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打响宁波艺术赋能乡村品牌。目前,已有30余所高校、专家团队与村结对,组建了167支、共1560人的乡村艺工队,其中宁海县葛家村艺工队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讲堂。

    差异化打造艺术网红村。坚持“改旧、提质、保护”并重,差异化打造主题依托、产业导入、技艺传承、资源挖掘、文化深耕等不同类型的艺术赋能村。如“红色”主题的余姚横坎头村、“橘”主题的象山中岙村、“归乡人”主题的慈溪万安庄村、“书画”主题的鄞州沙村等成了网红打卡地,鄞州区“清奇嵩江·蓝色海湾”艺术风景线、宁海县“汶溪翠谷”艺术谷等成为乡村共富的新增长极。目前,全市已开展艺术赋能村建设100个。

    形象化提炼乡村建设法。系统梳理各地的经验做法,总结提炼出一批适合面上推广的好办法。譬如:“就地取材”法,充分利用老砖老瓦、竹林河石、废弃旧物,因地制宜打造山体公园、滨水空间、口袋景点,用“小成本”换取“大成效”;“绣花功夫”法,将乡村的“边角料”区域打造为“群众议事厅”“健身散步道”等创意景点,实现微改造、精提升;“众筹众办”法,通过群众议、合力干,推动工作螺旋上升、迭代升级。如宁海县下渔村,50余户村民腾出闲置宅基地、67户村民让出3米庭院,支持村庄建设。

    提升乡村之治

    把深化“千万工程”作为衡量乡村基层治理效果的标尺,以“千万工程”内涵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期待值的持续提高,助推乡村治理精细化、精准化。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创造制度性成果,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发展稳定基石。

    打造治理品牌。充分发扬村民的自治精神,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制度和模式,创造出宁波市乡村善治20式,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1217个、清廉村居1154个。“基层治理四平台”、“小板凳”工作法等8项创新制度和做法成为全国、全省样本,“村民说事”“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小微权力36条上升为农村村务管理国家标准,在全国率先制订《宁波市法治乡村建设促进条例》。

    培育善治力量。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壮大“兴村名师”“担当作为好支书”“千名好支书”队伍。成立村民参与、乡贤参事的新乡贤联谊组织149个,基本实现镇乡(街道)全覆盖。加快推进城乡现代社区建设,配强农村社区化管理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1.26万个网格、5.72万个微网格和28万人的网格员队伍。

    强化智治支撑。坚持“大脚板+大数据”,推动“线上+线下”“政府数据+社会数据”“数字赋能+人文关怀”平台融合,推广“掌上治理”“云上议事”,加强农村智管家、农村视联网等融合应用,推动乡村治理从线下向线上升级、从人治向智治迭代、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深化“矛盾纠纷三不出,化解最多跑一地”模式,打造实体化运行的县乡村三级“一站式”矛调平台,强化矛盾源头化解,实现基层事件90%以上在村、镇两级解决。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