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8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甬立潮头

书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

双拥文艺晚会
4月23日上午,“战舰与城市”双拥主题活动中,官兵为市民讲解舰艇武器装备。(孟印祺 摄)
轨道交通双拥专列。
2023东海少年军校海空雄鹰夏令营,小营员正在参与水火箭发射体验。(徐哲霄 摄)
“泛舟三江口”军地联谊活动。
今年清明,“我为烈士寻亲”志愿团队在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帮助烈士家属代祭扫。

    记者 何峰 通讯员 郑冰沁 任宁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宁波,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城市。层峦叠嶂的四明山区留下了军民合力抗击敌寇的不屈身影,浙东沿海的千帆竞发打开了解放舟山群岛的胜利之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宁波军民始终团结一心,谱写了一曲曲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壮美颂歌。

    进入新时代,宁波以守好“红色根脉”的政治自觉,坚持“抓经济不忘国防,搞建设不忘拥军”,军地共谋建设发展、共筑钢铁长城,宁波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驻甬部队战斗力建设实现了新跃升。

    军地携手、和衷共济,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在新征程上画好强国强军“同心圆”,书写了新时代双拥共建的“宁波篇章”。

    同心发力 擦亮“城舰共建”双拥品牌

    4月的甬城,姹紫嫣红,繁花似锦。

    凝聚军民同心奋进合力,开启城舰共建崭新航程。在人民海军成立74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4月23日上午,东部战区海军机关、部队官兵代表与宁波市党政主要领导、模范典型和市民代表300余人,齐聚北仑区梅山港码头,共同参加“战舰与城市”双拥主题活动。

    宁波舰和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和平方舟”号抵达梅山港码头,开放舰艇供广大市民登舰参观,展示新时代人民海军风采。这是宁波舰入列以来,首次在宁波开放。

    军地领导和市民代表登上宁波舰和“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参观。大家爬舷梯、进舱室、登甲板,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讲解员一一介绍舰艇使命任务与主要装备情况。看到威武的战舰、整洁的舰容和英姿飒爽的海军官兵,看到海军旗语“阿拉宁波欢迎你”展示,并亲身体验枪械拆解,不少市民发出由衷赞叹,纷纷走上前与战舰、官兵合影留念。

    “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崔译文表示,她在部队大院里长大,今天亲身感受到人民海军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世界,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期待战舰与城市携手书写更多动人故事,祝福人民海军节日快乐、再创辉煌!

    军民同心,军地同行。自2006年命名“宁波舰”以来,宁波一直把“宁波舰”看成是一块流动“国土”,宁波舰官兵一直把宁波当成“第二故乡”。2022年8月,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与“宁波舰”双拥共建水平的建议意见》,市双拥办与宁波舰建立“年计划、季会商、月联络”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及时收集宁波舰需要地方帮助解决的事项,并协调落实解决困难需求。

    宁波舰官兵始终以宁波人民的关心厚爱为激励,不负重托、搏击大洋、建功深蓝,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城舰共建奏响了一曲爱我人民爱我军、爱我家乡爱我舰的时代赞歌。

    “第二故乡亲人,自我舰入列以来,故乡亲人对我舰的各项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关怀,为我舰的成长进步提供了鼎力的支持,值此宁波市纪念解放74周年之际,特此向宁波市政府及人民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5月23日,宁波舰官兵给宁波市人民写来一封信,向第二故乡的亲人致以感谢和敬意,展示城舰共建成果,展现忠实履行使命任务的决心信心。

    信中说,砥砺奋进前行,祝愿再续辉煌。我们将谨记宁波市领导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和重托,把故乡亲人的关怀化作投身强军目标的不竭动力,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斗志昂扬的工作状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真打实备的工作标准,忠实履行使命任务,持续抓好部队全面建设,用一流的业绩来回报故乡亲人的深切关怀与厚爱!衷心祝愿宁波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衷心祝愿宁波市和宁波舰的关系更加紧密、感情更加深厚、友谊地久天长!

    因海洋结缘,因使命相连。近年来,宁波加强城舰共建,除宁波舰外,还和四明山舰、东钱湖船、宁海艇、梅山舰、大榭舰、高塘舰、渔山舰等以宁波辖区命名的海军舰艇结对共建,宁波舰等海防重器成为宣传展示全国双拥模范城形象的海上移动“名片群”,激发起宁波人的自豪感和拥军热情。

    尊崇军人 全社会拥军蔚然成风

    “我一定要拍个短视频,记录下宁波机场和东航柜台给予我们老兵及家人的优待……”退役军人在宁波栎社机场被感动到了,短短的视频引来全国网友的怒赞!

    4月11日晚上,30岁的退役军人高先生带着母亲,从宁波机场出发,打算乘坐东航航班去成都旅游。

    高先生2020年底退出现役,目前从事户外、健身行业,偶尔也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个人动态:“拍短视频,主要是为了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为防止证件遗失,他习惯把身份证夹在自己的《士官退役证》里。

    当晚,高先生来到机场办理值机,当他拿出自己的证件时,被细心的东航值机柜台地服工作人员姚柠宁看到。在核对相关信息后,姚柠宁主动在高先生和其母亲的登机牌上贴上了“军人依法优先”的标识,在宁波机场内享受安检、登机等服务优先。

    “你知道吗?不仅给我的登机牌贴上了,给我妈妈的登机牌也贴上了!”这个暖心的举动,让高先生激动不已。当时,姚柠宁的举动,让他莫名地感动。高先生说,自己一般不会去主动提出要求优先,“这一幕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么多年,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任何一名老兵!”

    说到激动处,他在视频前敬了一个军礼……

    在宁波,全市的重要区域、重点路段设置了永久性双拥宣传标志,在车站、医院、银行等公共场所设立军人优先服务标识牌。

    广泛传播崇军文化,全社会拥军蔚然成风,军人军属以及退役军人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尊崇感成色更足。近年来,我市在研究制定军人政策措施时,既不折不扣落实上级政策要求,又因地制宜地融入宁波元素、宁波温度、宁波关爱。

    我市围绕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和社会化拥军,深化数字化改革,打造“崇军在线”智慧服务综合应用,为20余万名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赋“老兵码”,率先在全省推出公交地铁免费乘坐、景区免费游览等优待项目,日使用频率近30万人次。

    2021年3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向社会发起成立“崇军联盟”倡议,发动社会优质资源为退役军人提供优质产品、优先待遇、优惠价格在内的“三优”服务。短短5个月时间里,“崇军联盟”商家发展到3000多家,至今仍在持续增长。

    我市还不断加强退役军人(双拥)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全市退役军人(双拥)基层服务中心(站)示范创建,其中全国“示范型”创建占比66.3%,524个服务中心(站)达到省“枫桥式”标准。慈溪市宗汉街道史家村的退役军人服务站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模范退役军人村级服务站。

    拥军优属 解决军人的后顾之忧

    5月19日,市双拥办和海曙区政府收到一份来自部队的函。

    函中说,一名部队业务骨干多次参加重大任务,在部队表现优秀,但其孩子患有童年孤独症。为帮助其孩子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方便其家属接送,保证该业务骨干安心工作、全身心投入备战打仗中,希望地方能帮助协调这个孩子入读达敏学校。

    解决军人后顾之忧及家庭现实困难!市区两级相关部门迅速开展协调,不久之后,孩子顺利进入达敏学校。

    尊军崇军,解决军人的后顾之忧。你在前方“冲锋陷阵”,我们在后方“全力守护”,宁波时时刻刻把军人关注的后路、后代、后院等“急难愁盼”放在心上。

    2月22日,美丽的东钱湖畔,东部战区海军与宁波市人民政府签署军地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军地携手创办的浙江省八一学校正式揭牌成立。军地双方领导共同为学校揭牌,浙江省八一学校举行首次升校旗仪式。

    军地共建浙江省八一学校,是宁波人民拥军优属的感恩之举、推动宁波教育事业发展的创新之举、增进军地协同协作的共赢之举,是造福一方的大事好事。

    推动地方高质量教育资源与军队特色资源共融,浙江省八一学校采用“政府主建、名校带建、军队参建”新型办学模式,是《关于进一步做好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以来首家军地融合办学特色学校,是宁波双拥共建的重大成果。

    东部战区中将副政治委员兼东部战区海军政治委员梅文表示,建设有特色、高层次的浙江省八一学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指示精神的一个具体举措,是探索创新全国全军保障军人子女教育的一个生动实践,是深化拓展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有益尝试,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效应,必将进一步丰富发展军地双拥共建的新内涵,进一步有效提振广大官兵练兵备战的精气神。

    “把这件功在当下、利在长远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学校负责人表示,将逐渐建成贯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体系化学校,全力打造浙江教育教学一流学校、军地合作办学标杆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此外,我市还坚持推动社会高品质培训资源与军人子女托管挂钩,推出短期艺术培训、寒暑假托管等特色教育服务。今年,还协调帮助200余名军人家庭解决家庭看护问题。

    除了关注“后代”成长,我市还积极稳定官兵“后院”,破解驻甬部队随军家属时间不定、边远海岛就业难题。

    军嫂梁蔚蔚通过“互联网+”灵活劳务模式接触到远程办公岗位,通过5个月的学习和实战演练,如今在新岗位上如鱼得水。“这份工作既能照顾家庭还能回归社会,我打心里喜欢。”她说。

    近年来,军地企三方通过“互联网+”灵活劳务新模式为随军家属量身定制全职、兼职、不定时等多类型的灵活劳务岗位,推出图像标记员、招聘专员、直播带货等岗位,并建立了5个随军家属灵活劳务技能培训实践中心,近600名随军家属参与灵活劳务。

    幸福双拥 军地青年双向奔赴

    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

    他们的第一次遇见是在2022年的中秋,在宁波市双拥办、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宁波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办的中秋佳节军地联谊活动中相识。女生特别向往成为一名军嫂,在这次军地联谊活动中,他们遇见了彼此,幸福牵手。2023年2月20日,他们幸福地领证。

    女主人公的幸福溢于言表:有他,我会更美好。身上的每一处都是他的闪光点,非要举例说明的话就是:踏实,实在,承诺的事说到做到,从不夸海口画大饼,既能治我的矫情又能宠着我,还能让我有崇拜感。

    新晋军嫂后,“军嫂”直言:结婚比恋爱更幸福: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给的都是惊喜。选择军人当伴侣,就要理解他的职业特殊性,他们比普通人多了一份责任。

    这是又一个幸福的故事。

    98年的准军嫂和97年的军哥哥相识于2021年中秋佳节,在“月夕泛舟三江水 邀“军”秋日叙良缘——游三江军地联谊交友活动中相识。那场活动,他们和80余名来自宁波各军营的军哥哥和来自宁波各行各业的单身女生一起,乘坐载满彼此缘分的“月缘中秋”号游船,自江北老外滩码头启航,共赴一场浪漫惬意、乐趣十足的脱单之旅。

    活动中,这位军哥哥目光坚定地描述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宁波曾是我在甲板上眺望过的地方,我想在这里定居下来,寻一个有趣的灵魂,成就一世一双人,尽享这国泰民安。”活动后,这对准军嫂和军哥哥开启双向奔赴。

    我市相关部门、社会和热心人士发扬宁波拥军优属、爱才惜才的优良传统,营造服务青年、关心青年的良好氛围,为官兵和女生拓宽交友渠道,搭建爱的平台。从2017年开始,宁波已连续6年举办公益性质的军地联谊大会。“甬抱军营绿,执手于心归”等活动,通过精心设计,展现军地青年们的别样风采,男女嘉宾在互动环节的互帮互助、默契配合中拉近了彼此距离。

    据悉,2017年以来,平均每年促成10多对军地青年走进婚姻殿堂,为官兵解决婚恋难题。我市还推出“甬军情深·幸福双拥”系列活动,采用“线上见面会+线下红娘一对一服务”的方式,帮助100余名军人幸福牵手,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外地工作的女青年也慕名来宁波参加军地青年联谊交友会。

    “烈士寻亲” 在志愿实践中感知家国情怀

    在宁波,有一群青年人,发起“烈士寻亲”等红色志愿服务项目,守护红色根脉,厚植拥军情怀,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升华。

    来自江苏的张映奎今年80岁。清明节那天,他和孙子来到广西钦州市小董镇。历经山路颠簸,车停在小董镇烈士陵园。

    这里长眠着张映奎的哥哥,句容籍烈士张靖华。1950年,张靖华在剿匪斗争中壮烈牺牲。

    这场跨越时空的“相见”,张映奎足足等了70余年。哥哥参军时,张映奎才5岁。有生之年找到哥哥的安葬地,是张映奎父母临终前的嘱托。张映奎从墓旁挖出一捧土,小心翼翼地装进带来的罐子里。张映奎回到家,把土撒在了父母的墓地旁。

    促成这场时隔70余年的“团圆”背后,除了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努力,还离不开一群来自宁波的志愿者的付出。他们来自“我为烈士来寻亲”团队,团队发起人名叫孙嘉怿。

    2017年,孙嘉怿接触到一份拍摄于朝鲜万名志愿军烈士安葬墓园视频,由此开始了漫长的烈士寻亲之路。刚开始,这条路并不顺畅,籍贯不详、番号不详、重名人数众多……她在网上招募了26名志愿者,用最笨的方法,先从每一帧视频中截取名字收集到表里,再去中华英烈网和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数据库中双向比对。“我们一开始做出了1000多位烈士的资料,按照省份、城市分开发布。”孙嘉怿希望能引起当地人的注意。

    在大家的帮助和努力下,他们累计为1000多名烈士成功寻找到了亲人,整理拍摄了国内25个省份和境外7个国家的中国烈士陵园信息资料718座,帮助烈属完成首次祭扫活动40余次,其中前往境外扫墓6次。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庞大、翔实的烈士安葬地信息数据库慢慢被搭建起来,孙嘉怿也逐渐意识到数据信息化、系统化在寻人过程中的重要性。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吕卉在了解到孙嘉怿的事迹后,来到宁波调研,孙嘉怿分享了关于“陵园烈士资料信息化工程”的理念。后来,吕卉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推进烈士陵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2021年国家烈士寻亲政府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更多烈士家属通过互联网完成了寻亲心愿。

    2021年5月,孙嘉怿在微博晒出烈士毛阿根的修复照,并带着少先队员把烈士的照片送回到烈士亲人手中,正式开启“我为烈士修遗物”的新项目。一位网友留言说:“多阳光的年轻人,如果生在当今盛世,必定是个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感谢他们的浴血奋战,为后人争来一个晴朗朗的大中国。”这话让孙嘉怿感慨万千:同样的年龄,不同的时代,但这份爱国情怀应该传承下去。

    2021年11月,孙嘉怿带着烈士遗物修复团队敲开了牺牲于长津湖的志愿军英烈汪文才家的大门,烈士牺牲后家中仅存的烈士遗像早已模糊不清,还有半块当年的英雄牌匾急需修复,这些承载着烈士家属全部思念的遗物在团队文物修复师的巧手下都被重新复原,家属激动得泪流满面。

    “参与这些活动的志愿者大多是艺术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孙嘉怿说,这些衍生出的公益项目,在温暖烈士亲属的同时,也带动了一批“00后”大学生在活动中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悟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2022年,孙嘉怿在原有项目基础上又衍生出“我为烈属代祭扫”“英烈故事我来讲”“战地青春·烈士遗像修复计划”“我送英烈回家去”等红色志愿服务项目,更多年轻人参与了进来。

    在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孙嘉怿和伙伴们带着“我为烈士来寻亲”和“我为烈士修遗物”两个项目参加了最后的决赛,路演展示后现场评委落泪致敬,项目双双拿下金奖桂冠。

    如今,“我为烈士来寻亲”团队已吸引400多名志愿者加入。2022年5月,孙嘉怿荣膺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每个人都能出一份力,青年在志愿实践的过程中感知家国情怀,这才是烈士寻亲最大的意义。”孙嘉怿说。

    爱我人民爱我军,军民鱼水一家亲!东海之滨的宁波,正书写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奋斗的崭新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