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8月0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每一份“念想”不被辜负

——记2023年“最美拥军人物”孙嘉怿

    记者 黄合

    海曙区委报道组 孙勇 

    “对我来说这项荣誉太高了,‘最美拥军人物’的称号应该属于为烈士寻亲的这一群体,我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记者联系上孙嘉怿时,她正在北京参加颁奖晚会。

    从“最美宁波人”到“最美志愿者”再到“最美拥军人物”,短短几年间,孙嘉怿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2017年,源于在微博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的倡议,“80后”孙嘉怿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小伙伴走到了一起,通过最质朴的方式,为烈士“回家”出一份力,为烈属的“念想”尽一份心。

    截至目前,该公益团队累计整理拍摄国内25个省份和境外7个国家的718座中国烈士陵园的资料,收集梳理了3万余条烈士信息,为1338位烈士寻找到了亲人。

    一份初心

    “双拥”这两个字,对于出生于军人家庭的孙嘉怿来说,并不陌生。

    “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80年前,延安双拥运动鱼水情深的动人场景,似乎就在眼前。

    位于东海前哨的宁波,多年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双拥之花处处绽放。

    “我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父亲当过海军战士。至于外公,虽未曾谋面,但我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是侦察兵。我就想着,最好能了解外公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孙嘉怿说。

    作为军属,孙嘉怿显然比一般人更能对这份“念想”感同身受。她加入了很多老兵群,参加了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服务团队,出差时都要去当地的烈士陵园,将墓碑上烈士的详细资料和照片发到微博上。

    走着走着,她发现,许多烈士牺牲时只有20多岁,和自己的年龄差不多。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义无反顾。有的为了引开敌人,身体被炸成两截;有的在身上绑满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内心柔软的她,不免心有戚戚焉。

    “你说,这个地方牺牲了这么多人,他们留下名字了吗?家里人知不知道?”在云南松山战役遗址上,孙嘉怿忍不住发问。她在微博上写道: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在旅行路上到烈士陵园走走看看,为长眠的英烈送上一束鲜花。

    于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项目,在一条又一条信息的更新、碰撞、交流、对接之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一种安慰

    一张再也无法团圆的全家福、一封沾染着鲜血的家书、一位因为儿子牺牲哭瞎了双眼的母亲、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的女儿……

    在微博后台,孙嘉怿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烈属的申请,五湖四海的他们有个共同的愿望:希望能尽快找到自己的亲人,期待这名家庭成员以另一种形式“回家”。

    “那个时候,国内仍然缺乏关于这些烈士安葬地的公开信息,对于很多已经白发苍苍的烈属来说,无法找到自己的亲人,无法亲自去墓前祭拜,成了一家人、一代人甚至一个家族的遗憾。”孙嘉怿说。

    “安慰”,这个词曾反复出现在她的口中。毕竟,逝者已矣,对于生者来说,那些烈士遗留下来的骸骨、信件、图像、证明,才是他们活在世上的念想和宽慰。

    没有任何经费支持,没有光环荣誉加身,孙嘉怿和她的伙伴们用的是最省钱的“笨办法”。

    输入信息、重新比对、查找陵园、拍摄照片、联系部门、查阅资料、翻译文字……这群因网络集结的网友,发挥各自特长,利用业余时间,日复一日做着琐碎的工作。

    2020年,孙嘉怿关于陵园烈士档案信息化的理念,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吕卉的支持,吕卉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推进烈士陵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点关注。

    2021年清明前夕,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网信办发起“为烈士寻亲”网络活动。倍感欣慰的孙嘉怿更新微博:“国家队已经上线,如需要请到国家平台上登记,登记完之后也可以私信我们……为烈士、为烈属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是我们青年一代满怀感恩之心的表达方式。”

    一项责任

    临沂、济南、烟台、丹东、锦州、沈阳……这个暑假,孙嘉怿一家三口,早早踏上了北上的行程。

    “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我一年前就计划好了,必须动起来!”孙嘉怿说。

    看望志愿军老兵和烈士家属,将修复的烈士照片送回家,去烈士陵园给家乡籍烈士扫墓,帮助烈士家属代为祭扫……她看到系着红领巾的女儿虔诚地对着烈士墓碑和烈属敬礼,不由感慨万千。

    这些年,孙嘉怿带领团队为烈士寻亲的故事,走进一所所学校,走上一个个舞台,讲“哭”了很多“00后”“10后”青少年。

    “让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对于烈士来说,被人一代代铭记,能让他们的精神永存。”孙嘉怿说。

    2021年,孙嘉怿和宁波财经学院的大学生一起发起了“我为烈士修遗物”的活动,通过修复烈士的遗物,在生者和逝者之间架起思念的桥梁。

    “一开始这只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但在开展过程中,我们真的深受感动。想想自己的幸福生活,更能感受到烈士对于国家那份毫无保留的、清澈的爱。”团队成员之一、“00后”大学生李悦婷说。

    历史是用来铭记的。没有团结一心的人民作后盾,没有强有力的精神为支撑,就不可能有“奇迹”,也不可能有“复兴”。

    孙嘉怿说,她将和团队一起加油,守护红色根脉,厚植拥军情怀,让爱国主义在双拥实践中不断升华,让崇军优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