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近来,为适应形势,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国家层面“暖风”频吹、政策频出,社会为之振奋。巩固企稳向好势头,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对于地方各级各部门而言,既要“擂鼓助阵”,更须“拾柴添火”。 所谓“擂鼓助阵”,就是充分发挥我们的舆论宣传引导优势,利用各种平台和形式,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宣传好,形成一种强大的声势,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持久的信心和动力。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台,这是一份干货满满、含金量极高的文件,不仅对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作了清晰的界定和表述,更从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法律保障、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八个方面,提出31条针对性举措,有力地回应了社会关切和现实中的痛点、难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党中央对民营经济的关心关爱,理当“家喻户晓,广而告之”。 强调“擂鼓助阵”,还有一个因素是,过去社会上对中央的政策基调,有理解不到位甚至跑偏的现象。比如,关于民营经济的定位问题,有一些杂音时不时地冒出来,说什么“民营经济离场论”“国进民退论”“打压平台经济论”,等等。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和支持是一贯的、长期的。出现认知偏差,说明我们对有些问题讲得不够、说得不透,主流声音的传递还有盲区,让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有了可乘之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抓住契机,乘势而上,营造氛围,让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更加“香”起来、“红”起来,让民营企业家的腰杆更加“硬”起来,创新发展的脚步更加快起来。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提振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在“擂鼓助阵”的同时,各级各部门还应勤于“拾柴添火”,做好政策落地和帮扶企业的下半篇文章。在社会变革加速,“危”与“机”并存的当下,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担当。从大的方面讲,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31条政策意见,是从全国大局出发制订的,是带有普惠性的政策,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即便在一省、一市之内,也存在这种差异性。因此,要让政策发挥更大效应,需要地方上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多做一些“穿针引线”的工作。在政策执行上,不能上下一般粗,不能简单化。 “拾柴添火”体现精准性,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企制宜。包括宁波在内的沿海开放地区的一些民营企业,它们大多“草根”出身,是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而更加看重政策的公平性。在广大民营企业家眼里,“政策优待”不如“平等相待”。体现公平性,需要各地在提升营商环境上下更大功夫。尤其在市场准入方面,要敢于打破各种“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充分保障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权益。 “拾柴添火”,助力企业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帮忙不添乱”。现在,不少地方建立了常态化的企业联系帮扶机制,要让这种机制发挥更大作用。在助企这件事情上,需要多一些长期性、制度化的安排,防止“冷热不均”“虎头蛇尾”,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企业需要吃“定心丸”,服务企业的机关、部门则应修炼“定心术”,把帮助、支持企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真正做到“难时相帮,好时不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