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老写给本文作者的信件 |
|
钟一棠的著作 |
|
钟老和他的弟子们 |
|
百岁高龄还经常打拳锻炼 |
|
在北戴河骑马 |
李浙闽 很快就要到8月19日中国医师节了。医师是人类健康事业的脊梁,他们需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想到值得敬佩的辛勤工作的医师,我的脑海中马上呈现出国医大师——钟一棠老先生的形象和风范。在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钟老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大家之一。 见信如晤 钟一棠,1915年6月30日出生于镇海庄市钟包村。1929年负笈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35年始独立坐堂,1936年自设诊所。1940年至1945年,受中共地下党委派担任庄桥镇镇长。1950年当选为宁波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响应政府号召,带头参加联合诊所。1955年担任市卫生局医防科副科长,其间创办了第一期中医班并亲任班主任。1956年,在党组织动员下加入农工民主党并担任宁波市委会组织部副部长。1958年调市第一医院主持中医科工作。1977年受组织委派筹建宁波市中医医院,1979年担任宁波市中医医院院长,1984年担任宁波市中医医院技术顾问。1992年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995年被评为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2004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最高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并荣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对宁波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60位人物之一。2011年传承创办钟氏内科始创于1836年的“益寿堂”——“钟益寿堂”。2012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钟一棠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三本《宁波勤廉故事》,分古代篇、近代篇和现代篇,其中,现代篇收录了29位杰出的宁波籍人士,钟一棠先生是其中之一。 我和钟老相识相交始于1982年,那一年是我读大学的第五年(毕业前一年),在宁波中医医院临床实习,有幸跟随钟老“抄方”(中医术语:指跟师学习)。从此以后,无论是在市中医医院、市卫生局、市第一医院工作,还是去余姚工作,后又调动到市里工作,我都同钟老保持着联系交往。他把我当作忘年交(他常在信中称呼我为同学),我则视钟老为恩师,从他身上获益受教无数。 钟老喜爱读书,善于思考,还喜爱写诗,习惯写信。特别是我任市卫生局中医处处长、办公室主任、政治处主任期间,他隔三岔五地给我写信,有些信件则通过我递交给局领导。信中内容,都是谈如何办好中医医院、如何发展宁波中医药事业,没有片言只语涉及个人和家族私事。有时,也写些国内外大事,发表见解,或写些文史雅事抒发情感等。 2002年,我到宁波市第一医院担任党委书记,钟老第一时间写信给我(钟老本人曾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工作多年),叮嘱要重视发挥中西医各自所长,中医要积极参与到一些疑难杂症的诊疗中,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要重视抓好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没有医者之仁心,再好的医术也要归零。 后来,我被调任去余姚市委工作,钟老来信先是写道:“最近去绍兴兰亭慕书圣遗迹与旧时文人雅集之乐事,继则追思秋瑾女烈士,参观其故居,益购得《秋瑾革命史研究》和《秋瑾评集》,阅读中更知其详益增敬佩之诚。又初至周恩来故居与纪念馆,读了他几次到过绍兴之革命故事,可以说他是革命一生之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代完人,非常值得吾辈和现代青年人好好学习耳!又东钱湖畔有一处王安石庙,迄今仍有香火,盖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兴修钱湖等处之水利后,数百顷良田免除旱涝之灾,广大民众受益匪浅,人民念念不忘,确是一位人民父母官耶!”然后写道:“余姚也有不少古迹名人,梁弄曾是新四军浙东抗日根据地,我于‘文革’结束后二年去为烈士献花以志纪念,将后如有机会还拟再去凭吊。你现到余姚市委组织部工作,务请牢记一句话,是周恩来说的‘我是人民的公仆’。你我忘年之知交——同道和同志,恕我直言。余离开中医医院多年,身在家而心尚在医院,余姚中医医院自从赵炯恒老院长去世后我一直未去,但希宁波地区内各兄弟中医医院皆能更上一层楼,君曾任我市卫生局中医处处长,与彼等医院较为熟稔,是否多加锦注。”信中洋溢着君子之风、事业情怀和长者的殷殷期许。 2011年,组织上调我到市体育局工作,钟老又在第一时间来信了。他信中写道:“近阅《宁波日报》,其中有载调君任本市体育局局长一职。余非常欢迎,体育为四育之一,绝不可少,向外国人讥我为‘东亚病夫’蒙耻二百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提倡体育运动,人民日趋健康,益与世运中常得数金而为国争光!今命君荣任本市此职亦有厚望焉,吾为之庆贺!”又写道:“余想,体育运动中是否强调我国武术一项,少林拳、太极拳以及枪刀棍棒等操练与人身尤为适宜,过去家兄一桂曾创办过市技击社于青年会内颇受当时群众好评,家父生前令余兄弟文武兼备意义深远,余不畏强暴胆识由是萌生,今能长寿尚健得益匪浅。一得之见聊供参考如何。”信中既有新旧社会之对比,又有对体育的深刻认知,也有自身的践行感悟。 钟老写信一般用的是宁波中医医院的普通信纸,有时也会郑重其事地写在宣纸上,笔力遒劲有骨,字体工整挺立,如同他的为人处事风格。这一大摞信件,我至今珍藏着。 医者仁心 日前,我去医院看望因病住院的市卫生局退休干部裘孟阳老师。裘老师是钟老的老友。他说钟老是一代儒医的杰出代表。作为儒医大家,钟老身上蕴含着无数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可贵品格和为人风范,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钟老把“一切为了病人”的理念体现到了方方面面,是医者仁心的典范。我记得跟随钟老抄方时,因为他的名气大,所以他的门诊时间次次门庭若市,上午门诊拖班到下午一点甚至两点是常有的事。 钟老对每一位病人都是耐心问、仔细看,还不忘经常对身边的学生在关键处交代几句。有些事情我印象十分深刻:一是对病人一视同仁,对每位病人都是和颜悦色地问诊沟通,在他眼中所有病人无分贫富贵贱,有些所谓有关系的想“开开后门”插插队是很难的;二是对每一位病人的诊疗都精益求精,有时拖班实在拖得有些晚了,学生们面露焦躁之色。他会告诫我们:越是最后几位病人,越要仔细,千万不能因赶时间而漏诊误诊;三是对来自农村的病人富有同情心,认为他们远路来一趟不容易。有时,一些家境困难的农村病人没带够钱,钟老知道后就出钱垫付了,“医者仁心”尽在不言之中。 钟老既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又注重运用现代医学手段,是传承创新的典范。他反复强调:一定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中医医院一定要体现中医特色,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这是中医医生的立身之本,是中医医院的立院之本。他十分注重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测知人体五脏六腑的病变,而不是动不动就来一大串化验单,一方面提高了诊疗效率,另一方面也为病人节省下不少费用。钟老认为疾病是“标”而病体为“本”,因此在治疗上须标本兼顾,在祛邪的同时要注意扶正,保持正气三五分,若病体更虚者,则扶正重于祛邪。在遣方用药上,要因证立法,以法统方,掌握加减变化之严谨法度。他把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他常说,用药如同用兵,兵不在多贵在精。因此,他的处方格局在“君、臣、佐、使”原则之下,药味的数量尽量精简,每味中药的剂量也不大,用宁波话来说,就是“药头比较轻”。有时针对一些疑难沉疴,他也敢于施上几味猛药以收奇效,可谓精准用药的典范。对于当前一些地方一定程度存在的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确属有益的警示。 远见卓识 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远见卓识。1995年,80岁高龄的钟老被评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命名暨学术经验继承抢救工作会议,会议名称中出现了“抢救”二字,这是极为罕见的,充分说明国家对于振兴发展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视和急迫之情。那时我在市卫生局中医处工作,组织上委派我陪同钟老到北京参加会议。参会前,钟老作了认真准备,同宁波市中医医院原院长王晖老师认真商量。他说,这么好的机会,要向上面多多反映基层的实际情况。他认为,中医医院是继承发扬中医学术的重要基地,一定要县县建好中医医院,否则,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那时,很多地方还没有独立的中医医院,钟老的这一观点现在看来无疑是富有远见的。市卫生局朱元卿老局长曾对我讲,由于钟老的名望、识见和公正无私,当时,组织上在研究决策关于我市中医事业的政策要事前,都会先征询他的意见。而钟老总会从大局出发,提出中肯的建议,十分支持组织的工作。 在强调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同时,钟老的思想又是十分解放的,注重运用现代医学手段。他认为现代医疗仪器设备是中医四诊合参之手的延伸,要善于和合理运用这些检查和化验数据,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服务。 2001年他有一封来信,专门反映中医医院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现在医院的医疗仪器仍感不足,如CT直到现在还不具备,影响诊断,往往转去他院,病人不便。其他仪器虽有添置,也还不足,影响科研和专科专病的开展”。 钟老对现代医学知识十分了解,因此,当西医请他会诊时,中西医之间的交流十分顺畅而融洽。他很好地处理了中医发展道路上“传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的辩证关系。 心底无私 钟老把诊疗经验毫无保留地留给了后人,是心底无私的典范。无私是他的座右铭。他的家中有些墨宝,其中有两件别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一块是横额。像很多传统文人一样,钟老家中有一个书房,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无我斋”,请他的老朋友——甬上著名书法家周律之先生题写后挂在门框上;同时,请周先生刻了一枚印章,印文也是“无我斋”三个字,边款则刻有“以无我名斋,名如其人”九个字。钟老好友裘孟阳老师曾以此为题作文刊登于《宁波日报》副刊:“无我斋横额及印章既成,喜作铭文以贺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斗室,无我为名。无名利之羁绊,无私欲之累人。有报国之赤心,有为民之热诚。如跃枥之老骥,似傲霜之劲松。老当益壮,先忧后乐。志存振兴中华,行以仁术救人。为了人民康乐,甘献忘我劳动。孔子曰:知者乐,仁者寿。” 另一卷是竖轴。中间是一个耸然挺立的大大的“人”字,右下方配一行小字“以此为镜”。也是请周律之先生写的,以此表露他立志做一个无私大写之人的心迹。 他的“无我”不仅挂挂而已,而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除了临床带教时把辨证论治要点、药味配伍方法、剂量加减秘诀等悉心传授给学生外,还把1935年悬壶以来的丰富实践经验,实事求是地整理出来以飨后学。 不过,钟老的做法与众不同。中医界一些有名望的医生往往有写医案的习惯,实际上是对自己临床经验的总结,一般多是记录一些成功的案例。钟老除了记载成功的案例,还同时记载了他从医生涯中一些病深不救、辨证不准、用药失当的失误病案,并作了分析。他说,这样可以更好地警示后人,少走弯路,纠误识真,共同提高。并说,医生临床成败得失在所难免,有了失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失误,藏着掖着,既不自我反省,更不肯示人寻求对策,以至再一次犯错,这是错上加错。这种不为名利所累,只求医学精进的胸怀和科学的态度,实在令人敬佩。 崇文尚武 在繁忙的诊疗工作之余,钟老常以书画诗文陶冶性情,是医文一体的典范。他同宁波书画界名流多有交集,自己也常常吟诗作文。2004年,钟老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最高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并荣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当年钟老赋诗一首以谢同俦:“九十春秋一瞬间,平生各半两重天;大地光芒身觉暖,明看山河更新衣;昔日共事情历历,回味龙井意默默;又蒙诸君祝我寿,先后同登百岁期。” 1995年,在北京参加完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命名暨学术经验继承抢救工作会议后,我陪钟老到琉璃厂书画一条街逛了半天。他兴致盎然,边观看边品评,最后选中一幅《寒梅图》,上面配有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钟老说:林和靖不但有学问,而且有骨气。这幅《寒梅图》买来后就挂在当时他家象鼻巷老房子的客厅里。从中可见钟老的情趣。 2009年钟老95岁时曾汇编《钟无我无名集》,2014年百岁时又汇编《医家钟一棠杂文集》,内有《遵古训以示后人》《人性善恶说》《浅谈孝道》《读韩愈〈祭十二郎文〉有感》《论人欲与节制》《人生顺逆事态说》《真面具和假面具》《“贪”字概说》《爱国不是口号》《太平思想要不得》《痛感南京大屠杀》《劝学》《国医颂》等文章,尽显他爱国恤民的情怀和厚实渊博的国学根底。 钟老把强身健体融于日常生活,是自然养生的典范。钟老及至晚年思路清晰,通晓世事,耳不背,眼不花,写诗作文,十分清健。我离开卫生系统后,经常抽空去钟老家拜望,后来他住到了江东的朝晖小区。去世前一年,我陪病人上他家看病。因家中没有学生抄方,已是百岁高龄的他亲写处方,也不戴老花眼镜。很多人向他请教养生长寿秘诀,钟老说:我没有什么秘诀,也不相信所谓的秘诀。其实,养生之道并不复杂,而且简单易行,“毋太过,莫不及”。我平时的饮食一般以蔬菜、粗粮为主,从来不去特意进补。 根据我的观察,钟老的长寿除了合理的饮食因素,还同他心态健康良好、长期坚持健身、居家环境和睦、生活调摄科学有关。无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对他长寿之因的最好阐释。 钟老既崇文也尚武,从年轻时就喜好武术,后来打拳舞剑伴随了他的一生。钟老也喜欢外出旅游,他给我看过一张90多岁高龄时在北戴河骑马的照片,目视远方,腰背挺立,极具风采。晚年,他同晚辈们合住在一起,儿孙们尊长孝亲,家风醇和宜人,氛围十分融洽。 2016年2月23日,因突发“脑血管意外”,钟老溘然离世,享年102岁。钟老的一生,真是勤奋的一生,济世的一生,清廉的一生,清醒的一生。 甬上泰斗,当非一地之泰斗;医界楷模,实亦百界之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