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舜宇集团等单位完成的“高精度高分辨率激光测振与图像传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22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戚颢 摄) |
记者 黄合 昨天上午,距离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举行还有半小时,市行政会议中心101会议室里已经“一座难求”。 相关政府部门、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媒体记者……大家翘首等待这场以“创新”为名的大会召开。 新时代,怎样创新?如何出新?作为制造大市、商贸大市,宁波应该有自己的“解法”。 “宁波拥有比较扎实的产业基础,拥有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这是我们抢抓机遇、大抓创新的宝贵财富、坚实底气。”台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说得情真意切。 作为经营主体,企业最具有创新的愿望,也最具有创新的紧迫感,对市场需求反应最为灵敏,也最有“痛感”。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 对于吃“改革饭”发展起来的宁波来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故事则有着更为鲜明的现实底色。 据统计,自2018年宁波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已分别达到5337家和19624家,分别增长207%和54.6%。 近3年来,全市累计部署实施科技攻关项目700多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93项,开发自主创新产品372个,其中由企业牵头的就占了八成。 “我们坚持把年销售额的6%至7%作为研发投入,引入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创新产品应用于‘国之重器’……” 现场,宁波伏尔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邬国平以“打造民营企业科技自立自强新标杆”为题,结合企业20余年的成长发展,分享了“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命线”的切身感受。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闭门造车”,只有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 “我们为均胜电子、吉利汽车、激智科技、永新光学等20余家龙头企业在职培养博士33名、硕士180名,引进孵化高科技企业30余家,三年累计实现产值10亿元,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 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院长盛其杰结合研究院落地宁波3年的“成绩单”,讲述了其在打造科产教融合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过程中的点滴付出,以及“扎根宁波、辐射全球”的蓝图期许。 在宁波,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科研机构,都在努力和宁波产业发展、服务“国之大者”紧密结合,展示出宁波这样一座具有相当经济体量城市的格局和担当。 因为,“闯”虽有风险,但“不创新就会落后”“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唯有“超常发力抓创新”,方能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多作贡献。 对于这一点,彭佳学也在大会上特意划出了重点:“宁波建设高水平创新性城市,要用好这一特色优势,把各方面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形成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主体创造之手聚力共进、生机勃勃、动力无限的良好局面。” 那么,该如何用好这一“宝贵财富”,让宁波的创新驱动更加“底气十足”?大会现场同样释放出了鲜明的信号: 要倍道兼进。未来几年,宁波将大抓创新投入、大抓优质项目、大抓固本强基,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确保市财政科技投入每年增长不低于20%,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过20%。 要变革求进。宁波将一体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变革重塑抓创新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政策举措,破除制约创新的制度藩篱,打破阻碍发展的路径依赖,推动创新生态发生根本性、格局性变化。 要融合共进。宁波将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贯通生产端、贸易端、消费端和科技侧,以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高度协同,全面提升创新效率。 要硬核突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最关键的“卡脖子”问题上聚焦用力,在重点产业底层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上聚势发力,打造充满生机的创新企业集群、战略领先的现代产业集群。 创新宏图催人勇毅奋进,倍道兼行唯有只争朝夕。 我们期待,未来的宁波,每个创新创业者都能向着更高的目标,携手谱写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