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郑伟 张晓雁 记者黄合)“通过这些可爱的卡通形象,将喜德的美、喜德的文化具象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喜德、来到喜德,助力乡村振兴。”8月18日晚,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杜莹的身影出现在CCTV-1综合频道晚间新闻中。 这个暑假,杜莹与她的“彝情艺梦入凉山”社会实践团队,第N次跨越2700公里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采风,发挥专业特长,进行蹲点挖掘,紧扣当地需求“真题真做”,将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与当地产业“嫁接”“融合”,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再添一把火。 在充满想象力的彝族图案纹样符号中看到了什么?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在传达什么样的群众审美意识?数千年的彝族文化在当下遍地的文创载体中该何去何从?……一连串的问题,始终萦绕在杜莹和团队成员的心头,激发着他们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在团队的齐心协力下,结合了马牙纹、索玛花等少数民族元素,融入结婚、农忙、学彝文、火把节、制作漆器、染布、喂鸡等综合场景的IP场景图诞生了,出现在喜德县的大街小巷。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副县长、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果果书记”的刘超说:“感谢远道而来的朋友,更感谢你们用自己的专长,向更多人推介我们大美凉山”。 目前,该实践团队已和当地确定了下一步合作计划,双方将继续深入合作,从旅游路线开展规划,设计旅游手绘地图、旅游手册,创作彝族故事绘本、农特产包装设计等文创产品。 甬凉一家亲,共绘“山海情”。“彝族文化是链接传统与现代的双面镜。我们希望通过这面‘镜子’,结成游客与当地文化之间的纽带,以作品之力,让凉山之美为更多人所知。”杜莹说。 同时,公益童诗集《大山的孩子大海的梦》的姊妹篇《顺着运河来看海》的插画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包括杜莹在内的数十名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的师生,将为富有童趣的诗歌配上精美的插画,为凉山的孩子们送去来自海边的诚挚问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