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鄞州区“星级垃圾房” |
|
全品类智能投递箱 |
|
生活垃圾收运 |
|
宁波市垃圾分类优秀处置设施——明州环境能源有限公司 |
杨绪忠 范奕齐 吴秉承 文/图 新时尚,新使命。东海之滨,宁波借力垃圾分类打造品质之城,破浪前行,勇立潮头。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五周年,也是宁波实施垃圾分类第10年。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宁波垃圾分类实现了从1.0版德治普及、2.0版法治管理到3.0版智治赋能的蝶变跨越: 第一个五年,以宁波市城镇生活废弃物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为载体,宁波通过完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基本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第二个五年,宁波围绕“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面决胜”总体目标,持续开展源头减量、回收利用、制度创新、能力提升、文明风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等专项行动,实现“全程分类、回收网络、资源利用、数字监管、城乡统筹”五个全覆盖。 全市垃圾分类覆盖面、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三个100%”。整体工作持续走在前列,十年蝶变,宁波垃圾分类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垃圾分类的“宁波模式”已然破茧化蝶,成就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精细化管理 构筑分类闭环 “正确投放厨余垃圾1.84千克,实现碳减排量21.89克。”在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村民忻宏斌在正确投放生活垃圾后看到了这组数字。 去年9月,鄞州区首座“星级垃圾房”之“碳中和”小屋在湾底村正式投入使用。只要能精细化分类并正确完成投放,村民就能通过外部显示屏直观读取“碳减排量”,还可以获得额外的积分奖励。 这是宁波市自去年启动“两点一房”标准化提升改造行动以来的一个缩影,实现精细化管理,构筑垃圾分类的闭环,正在宁波成为现实图景: 体系创新,推进末端处理集约化。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共15座,总设计处理能力每日超1.4万吨,实现生活垃圾设施集约化处理县县全覆盖。在此基础上,结合无废城市建设,打造“2+5”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静脉产业园)建设,其中,宁波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被列入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单位名单,奉化白杜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入选省级示范基地试点。探索实现厨余垃圾热氧破壁、飞灰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突破,进一步提升末端综合治理能力。 模式创新,推进中间收运规范化。按照“密闭降噪,负压除臭,智能监管,渗滤液规范处理”等“4+”新要求,自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142座大中小型分类转运站提升改造(包括关停)。全市所有居住小区、商业街全面推行“定时定点定人定车定线”的收运模式。全市农村推行“村收、镇运、县处理”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今年以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14座,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站点技改提升10个。 机制创新,推进前端投放精准化。构建“五位一体”协作模式,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行动。结合“一栏二图三点四桶五机制”目标要求,在全市开展“两点一房”规范化管理提升行动,对4777个投放点、1423个归集点、1825个垃圾房建立问题“清单制销号”工作机制,打造了一批“零碳垃圾房、朝花夕拾、新时尚小屋”等分类投放精特亮样板工程,全面提升市民分类投放体验感。创成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66个、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086个,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占比达到80%。 专业化建设 探索智慧分类 8月1日上午,鄞州区东城阳光小区的彭阿姨拎着分好的垃圾,来到小区新设的垃圾智能回收箱前,用自家的垃圾投放卡“嘀”的一声刷开箱门,将厨余垃圾和塑料垃圾分别投放进去,整个操作显得熟练自如。“这个智能回收箱装好以后,垃圾分得更细了,除了厨余类、其他类,包过蔬菜的塑料袋、用过的一次性饭盒都有专门的‘其他废塑料箱’进行回收!”彭阿姨对智能回收箱连连点赞。全品类智能投递回收站由宁波本土企业自主研发创新,是最新推出的垃圾分类数字化产品。该设备运用“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实现分类收集、智能识别、精准溯源、激励兑换等多项功能。该设备目前已在中心城区8个区13个试点进行了投放,预计未来3年内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走专业化建设,探索智慧分类,宁波行稳致远: 优化精准分类体系。按照“一类一标准一体系”原则,打造“4+3”大分流体系,在全面推行四类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智慧收运基础上,不断完善装修(大件)、园林垃圾及一般工业固废协同处置体系。农村引入垃圾治理智能化,例如,宁海县“四化一体”管理模式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典型案例;奉化区箭岭村“生物酵素+环保集市+厨余堆肥”、慈溪市厉家村“全局一屏掌控,监督一览无余”等实践经验获央视等各级媒体系列报道。 细化回收利用网络。首创宁波特色智慧回收模式,建立“全品类、全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回收模式,打造再生资源全品类回收、分拣、运输、循环利用“一条龙”服务体系。自体系建成投用以来,服务覆盖宁波全域,累计实现垃圾减量31万吨。在此基础上,积极制定低价值可回收物扶持政策,实现低价值可回收物应收尽收。 破解装修大件难题。为破解群众装修大件垃圾处置难题,我市制定居住小区装修(大件、园林)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标准,指导区(县、市)运输企业更新原装密闭车辆,安装卫星定位、自动计量、安全管理监控等车载装置设备并实行数字化管理,目前全市已新增新型车辆172辆,建成标准化装修垃圾中转处置设施3座。 全域化提升 构筑共享氛围 “村民要做好房东管房客工作,村民或房客在屋前屋后乱堆垃圾、杂物拒不整改,或生活垃圾分类入户检查不合格,发现一次,该户股份分红就要被扣100元。”如今,在江北区外漕村,针对村里的出租房,村规民约明确了“房东管房客”的规定,并与村民的股份分红挂钩,明细标出了违规惩处规则和金额,为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出了一记实招。 在宁波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村庄实际、村民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涌现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的“撤桶并点”、鄞州区五乡镇四安村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协会”、奉化区大堰镇箭岭村的“零污染村庄”、象山县涂茨镇旭公岙村的“诚信指数引导垃圾分类”等好经验好做法。垃圾分类全域化提升的共享氛围已然形成: 突出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全市各级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督导等社区报道工作,累计4万多名机关企事业党员参与此项活动。把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并在社区、村居显著位置公布上墙,全市社区、村居实现全覆盖。 突出志愿服务,凝聚社会文明共识。市妇联向百万家庭发出倡议,市总工会组织5000多家企业开展分类宣传,市区两级发布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岗位及活动4550个,参与垃圾分类志愿者超80万人,累计覆盖约282万人次。培育一批如青禾计划、“小蚂蚁”废旧垃圾资源化等示范引领志愿服务项目。 突出社会风尚,提升城市文明品质。创设全国首个垃圾分类学院,累计培训超百万人次。设立全国首个垃圾分类公益基金,累计筹款500万元,创投项目34个。发行全国首个全系列11本科普教育读本,打造国内首条分类研学精品路线,发布《我就是影响力》系列视频20多部,建成环保教育展示厅近百处,市民分类知晓率从最初35%提高至97.7%。 数字化引领 走出智治之路 4月,中国塑料垃圾减量项目——宁波城镇生活垃圾智慧分类、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启动会举行。当天下午,项目代表团一行莅临东城阳光小区考察全品类智能投递回收站的使用情况,标志着宁波市的“双碳”工作迈上新台阶。借助项目推动,宁波垃圾分类坚持数字化引领,大步迈向“智治”之路。 构建一个数字化管理平台。对照垃圾分类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多跨场景清单,构建“1+4+9+N”垃圾分类监管服务系统,通过市、区、镇街、村社、小区五级管理联动,打造“分级管理、数据互联、过程上链、统一智治”的垃圾分类治理宁波模式,实现“垃圾精准分类、业务全程监管、数据安全准确、异常实时报警”的监管目标。目前通过数字化管理,助推源头精准分类率超80%,可回收物分出量占比达68%。 打造多个智慧化应用场景。聚焦九大类垃圾(厨余餐厨、可回收物、有害、其他、大件、装修、绿化、渣土、一般工业固废),突出源头、收运、中转、处置四个关键环节,广泛运用物联网、车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打造“一图+两端+一本账”多个核心应用场景,强化信息收集、共享、分析、评估和预警,实现垃圾分类一网统管、掌上监管。 建立一套高效化监管体系。深化数据“聚、通、用”,逐步形成“平台支撑、数据智治、服务惠民、监管共治”的整体治理格局,提升各级管理部门发现问题、排查风险的能力和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优化服务的水平,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以智治促善治,服务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宁波全市垃圾分类已迈入第三个“五年革命”。未来,宁波将紧扣《浙江省生活垃圾治理提质增效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中国塑料垃圾减量项目——宁波城镇生活垃圾智慧分类、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为契机,以治塑减排为突破,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宁波建设总体要求,系统谋划、协同发力,抓住减排降碳大趋势,全面助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推进塑料减排项目,强化资源化利用,精准施策、久久为功,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更多宁波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