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石海彤 记者 王博 在鄞州区,有这样一位八旬老太,仅有小学文化水平,却在半年时间里写了一本5万字的回忆录。 老人名叫张美春,86岁,生于鄞县泗港沐马漕(今属潘火街道)的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只读了六年书,但老人一直保持学习的习惯,在村里教过扫盲班,当过幼儿园老师,还曾是村生产队的记账员。 回忆录名为《从沐马漕到横泾河》,不仅记录了张美春从童年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的生活,还还原了当时农村的风土人情。 “正月里,马灯戏每天有好几班,非常热闹。戏班子唱了一曲后,照例手提大锣讨要年糕。种田老板也很爽气,会给很多,因此跑马灯的也十分乐意来,往往整个正月里都有戏看。”“到了种田的第一天‘开秧门’,家里会准备很多鱼肉给男人吃,有了力气好去干农活。”……翻开回忆录,温暖的文字背后,老时光里的农村百姓生活影像徐徐展开。 回忆录里还有一段关于头发兑针的描述:过去老年妇女蓄长发,有“绕绕头”发髻,每天梳头掉下来的头发,她们会放进墙角落的竹箩里,日积月累。每当听到外面有货郎吆喝“头发兑针”,妇人会去论价兑针,能得到几枚大小针就十分高兴。 回忆录里,钉碗的、打铁的、生铁补锅的、制蓑衣的……各类匠人隐现于烟火中。真实的才最打动人,读来只觉回味无穷。 “母亲平时喜欢走动,乐于和人聊天,还坚持每天读报。”张美春的儿子陈安基告诉记者,对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且年过八旬的老人来说,写回忆录是一件劳神费心的事,可母亲却铁了心,坚持每天“爬格子”,积少成多,几个月后,竟然写了5万字。 “我白天写,晚上写,想到了就写,若不满意,还会涂掉重写……”张美春说,自己的记忆深处,“藏”了许多故事,她想把故事还原出来,给子孙后代留念。“沐马漕是我的出生地,横泾河是我的夫家所在地,它们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回忆录也因此得名。” 子女非常支持老人的想法,常给她鼓劲,帮她把文稿录入电脑,配了不少图片。还请人排版印刷,送给亲友留作纪念。 如今,这本独家记忆的回忆录已成为张美春家的“传家宝”,许多已找不见的民间习俗和工匠技艺以文字的方式传承下去。 张美春告诉记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想写,无论年龄、文化程度,都可以成为自己作品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