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上月底,在网上看到一则著名作家梁晓声与记者对话的视频,一直收藏着。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梁晓声突然说,我再也不想装深刻了。记者问:你以前装过深刻吗?梁晓声坦然回答:装过。记者问:哪个年代?梁晓声说:得奖之后。记者又问:你什么时候觉得不想装深刻了。梁晓声说:最初是受首都出租车司机的教育,他们谈起时事来,头头是道;还有就是自媒体时代,那么多妙言隽语会在自媒体中产生,自媒体人的语言能力和看社会人生的智慧,一点也不低于作家。 这则对话视频,我之所以一直收藏着,不时还翻出来看看听听,是因为也有相似的感受。 写评论的“装深刻”,倒不是梁作家“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种装法,而是总觉得自己的文章就比一般人对事物的认知深刻。可是,与出租车司机聊天多了,我竟然发现,他们对热点新闻的看法,几乎与我们这些专门研究热点新闻的评论人,差不了多少。 新闻评论的作者,理应对社会情况了如指掌。其实,评论人主要通过间接的阅读了解社会,范围受到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制约,其广度与深度非常有限。而写评论,又需要对社会情况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否则写出来的评论,就可能或大而无当,或无的放矢。扩大社会的接触面,是热衷于评论写作者必须努力做好的功课。 发现出租车司机的那项优点之后,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坐出租车,就多与司机聊天。聊着聊着,还发现他们虽然读书不多,也缺乏相关的经历,却见多识广,说出来的意见比较中肯,是有缘由的。一是乘客来自四面八方,看法五花八门,不会只有一个声音;二是乘客与司机互不相识,不会设防,说出的话真话会多些。因为听到的想法多了,而且大多是真实的,以此为基础,作出的比较和判断就比较靠谱。 以后,我渐渐地就把与出租车司机的聊天,作为一项“亚社会调查”,不仅是一些热点新闻,比如疫情、反腐、国际关系等,还包括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和网上争论激烈的一些敏感问题,听听他们的看法,在评论选题时,心里就有了点底,有些评论的灵感甚至标题,就直接来自跟他们的聊天。 自媒体兴起之后,了解社会有了更广泛更便捷的渠道。自媒体的情况比出租车司机复杂一些。有的自媒体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有的受经济利益羁绊,发出的声音难免偏颇。但大多数自媒体文章,一是迅捷,反应很快;二是直接,不会转弯抹角。经常阅读优秀的自媒体文章,给评论人带来的帮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更广泛地了解民意,开阔思路,增强评论的群众性和针对性;二是增加了提高评论质量的压力,逼着你在选题、论证及文字表述方面,不断向受众靠近。 社会的发展,给新闻评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面前,如果要继续担当起“引导”舆论的责任,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一点贡献,就要在两方面努力。一是要走出办公室、会议室,多到基层转转听听,把群众公认的观点和看法,及时反映到媒体上,让各层级的领导能及时获知群众的想法,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也就是下情上传;二是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调研,让群众能及时领悟领导机关新的思想和工作思路,也就是上情下达。 总之一句话,在群众的思想空前活跃、认知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评论工作者要放下架子,迈开脚步,加强学习,把下面的想法表达好,把上面的精神传播好;不要自以为深刻,而是要让受众公认深刻;不要装深刻,而是要真深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到时代的前列,让新闻评论发挥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