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党史·方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8月2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让翠屏山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杨 艳 

    总体来看,翠屏山中央公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颇有成效,国家、省、市、县四级文物保护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形成,慈城、鸣鹤两个古镇和浪墅桥村、方家河头村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开发协调推进,保国寺、河姆渡遗址、五磊讲寺等保护利用效益良好。为了更好地实现翠屏山中央公园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与活化利用,必须树立系统整体、整合融合的理念,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多样路径,切实为宁波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提供丰富的滋养。重点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要坚持创新引领,在健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针对翠屏山区域整体开发,建议成立市级层面的翠屏山中央公园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与活化利用领导小组。进一步理清文化遗产的权属关系,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投入与产权流转机制,变遗产为资产,增强可持续保护与活化利用后劲。加大对以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为核心的文旅项目政策扶持和资金、人员保障力度。相关部门在项目安排上要向文旅项目倾斜,对文旅项目建设用地采取灵活的扶持政策,盘活存量资本,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筹资的文旅投入产出新机制。

    二要坚持广查深挖,在掌握资源存量上寻求突破。加强对遗产资源活化利用情况普查,并实施年度报告制度,为制定保护与利用政策提供科学参考。实施宁波文明探源工程,对翠屏山区域史前文化遗址进行普遍探测,对姚江谷地拓展考古调查,全面掌握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分布规律和埋藏密度。继续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井头山遗址等史前文化遗址,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大遗址的文化影响力。鼓励、支持各地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或基地,系统开展翠屏山文化遗产研究,特别要重视挖掘翠屏山区域的青瓷文化、国药文化、名人文化、杨梅文化、海丝文化等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以及未来借鉴作用,努力打造出更多在国内乃至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文化金名片”。

    三要坚持重点带动,在扩大遗产影响上寻求突破。充分依托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国家级文化公园或区域级的文化中心、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等。近期可考虑重点加快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河姆渡文化生态园建设,着力锻造“模拟干栏式建筑为主的聚落形态展示、以生态涵养区为主的古今自然环境展示”等功能,使河姆渡遗址、井头山遗址、鲻山遗址、田螺山遗址等遗址本体及其相关联的环境载体,共同构成综合性文化景观,创建多维度历史空间游览格局。全方位阐释河姆渡文化,加快河姆渡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步伐,加快建设河姆渡-井头山史前文化中心,在现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基础上,打造以整个“古宁波湾”为遗产分布空间、以整个新石器时代为完整序列的全新世中国沿海文化与环境大型综合博物馆,规划建设井头山遗址展示馆。同时,可以谋划建设青瓷文化园、杨梅文化园、鸣鹤国药文化中心等综合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项目。

    四要坚持文旅融合,在打造文旅品牌上寻求突破。注重发挥文化优势,着重挖掘文化内涵,致力讲好翠屏山文化故事,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响文旅特色品牌。加强文化遗产与周边区域功能衔接,推动历史资源的活化利用,挖掘主题品牌优势,倾力培育宁波文化新地标。比如,立足慈城资源禀赋,充分挖掘慈城—保国寺—大运河的文化底蕴,完善文旅产业链,突出慈城古城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的价值地位,高水平打造翠屏山中央公园南门户,形成与上林湖、河姆渡“三珠联动、群星闪耀”的文化大繁荣新格局。又如,依托鸣鹤古镇国药文化优势,弘扬养生文化,大力发展养生保健、养护康复和中医药养老产业,打造知名中医药养生文化产业园。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展示,充分展现大运河的文化价值。

    五要坚持点线面并举,在整合资源空间上寻求突破。系统梳理各地的重点开发与保护区域,进一步优化文旅主体功能区空间格局。保护好人文生态资源,优化提升好旅游、文化、休闲等配套服务品质。比如,对于“山水林田湖海城”要素齐全的慈东片区,不要再搞新的深度开发,应该依靠原有的生态基础,创设山水生态公园场景、乡村郊野公园场景、生活化城市街区公园场景及产业社区公园场景等,探索一种新的开发建设模式。加强探究翠屏山与周边区域相互影响、深度融合的原理和途径,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实现翠屏山文化遗产资源高价值转换,形成与周边区域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

    六要坚持景城相融,在优化文旅环境上寻求突破。持续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按照景区的思路和标准,运营管理翠屏山文化遗产,打造一个个精致的景区,使之与城市融合,并不断完善其承载功能,实施精细管理,提升遗产活化利用的品位。综合整治好环境线路,加快完善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全面贯通遗产景区之间、景城之间、景区与主干公路之间的连接,着力构建畅通便捷、优美整洁的旅游交通网络。建立慢游系统,实现旅游区周边交通引导标识、无障碍设施和停车场设置规范、数量充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商业街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等游客集聚区,合理设置文旅服务点,为文旅融合大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作者单位:宁波市史志研究中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