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8月31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画卷

“蓝天白云”成宁波常态。(严龙 摄)
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人心。
(冯瑄 摄)
宁波发力探索“蓝碳”经济。
(冯瑄 摄)
俯瞰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的卖柴岙水库。(易国庆 王鹏 摄)

    20年来,宁波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市”,坚定不移沿着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前行。

    获批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入选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获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为全国唯一的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20年间,宁波坚持从污染综合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绿色生产生活等方面发力,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推进美丽宁波建设,高品质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记者 冯瑄 通讯员 陈晓众

    制图 毛雪娇 任峥

    “护”出蓝天碧水

    在北仑区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周边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被源源不断送进磨机中,与其他原料混合生产出复合水泥,用来建造城市的高楼大厦。让固废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这是北仑区“静脉产业”的缩影。

    如今北仑区已形成污水、固废、工业用气(热)三大静脉经济循环网,培育出一批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以静脉产业筑牢“无废城市”建设根基。市本级和奉化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四星级“无废城市”;江北、镇海、北仑、鄞州、慈溪、宁海获评三星级“无废城市”,宁波获评星级“无废城市”区(县、市)的数量居全省第一。

    蓝天碧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年来,宁波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由早期的解决突出问题向全形态治理、全范围保护和全市域统筹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保持稳定上升态势。

    这20年,是喷洒在天空中的蓝色。宁波点面共抓“保蓝天”——实施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治气攻坚行动,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重点攻坚,解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臭气异味问题。

    2012年-2022年宁波空气质量优良率从80.3%提升到89%,去年全域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空气质量跻身全国前列,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17。

    这20年,是流淌在大江大河里的碧波。宁波步步深入“护碧水”——打出“五水共治”、“清三河”、“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甬有碧水”等治水“组合拳”,强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

    水环境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2002年-2022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从32.8%提升到93.6%。1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100%达标。2017年以来连续6年获得全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

    这20年,是涂抹在大地上的绿色。宁波表里并重“守净土”——持续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力推动固体废物处置向精细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全市危废总处置能力全省领先,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100%,“无废指数”位居全省第二,累计创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45个、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683个,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这20年,连片的森林湿地和奔跑飞翔的珍稀物种不断增加。宁波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和一体化保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创建省级森林城镇83个,累计完成省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14万余亩,森林蓄积量达2520万立方米。全市湿地保有量稳定在2300平方公里以上。

    值得一提的还有,宁波实施中华凤头燕鸥、镇海棘螈、中华水韭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象山韭山列岛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华凤头燕鸥孵化繁殖基地;渔山列岛打造成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历时十年完成全市植物资源系统调查,填补了宁波植物资源大数据的空白。

    “碳”出绿色新路

    位于镇海的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园区名单。

    近些年,开发区遵循“资源利用最大化、产品效率最优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经济发展持续化”原则,从纵向、横向不断丰富、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渐形成了园区内外、区内企业、企业内部的大小循环,形成产业间、资源间的纵横互联,构建出绿色、健康、共存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这是20年间宁波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截至2022年底,全市16个省级及以上制造业类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累计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51个、绿色设计产品113个、绿色供应链企业6家、绿色园区3个,入选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作为临港工业发达的城市,宁波以“双碳”为引领,坚持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示范引领,注重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率先探索走出一条临港重化工业城市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新路。

    产业结构迈向低碳化——控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化“亩均论英雄”,加快“腾笼换鸟”,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全市41个建设项目纳入碳排放评价;开展“杭州湾南岸海岸带碳汇调查评估与价值核算”试点;在象山县举行全国首单蓝碳交易拍卖会……

    能源结构做好加减法——大力推进光伏和海上风电建设,截至2022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885.1万千瓦;严格按照国家节能降耗控制目标要求,关停一批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2015年至2020年间,共实施市级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2555个,实现节能量246万吨标准煤;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用燃煤锅炉均已实现超低排放;新能源产业发展集聚势头强劲,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基本形成了以生产、销售、运输、施工为核心的能源产业体系……

    除了生产,宁波持续推动多领域低碳发展,并积极在全域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比如交通,主城区公交车实现100%新能源化,绿色出行比例达76.7%,入选首批国家绿色出行城市。绿色低碳生活方面,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成绩稳居全国大城市第二。

    再如港口,宁波舟山港先后投入近4亿元,打造“环境优美、高效节能、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综合利用”的绿色港口。“十三五”期间,宁波舟山港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0%,万吨吞吐量装卸能耗下降15%,节约标煤18.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48万吨。

    “共”出美丽之城

    20年来,宁波在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化污染防治的同时,推进绿色变革,打通转化通道,使“绿水青山”底色更亮,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以“生态美”推动“共同富”。

    余姚横坎头村,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共富新路子,2022年横坎头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66.34万元,比2017年增长10.3倍。

    鄞州湾底村,以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居住环境”为目标,通过开展和美家园、星光工程、生态村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及打造石头文化、长廊文化、民俗文化等湾底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等18项国家级荣誉和31项省级荣誉,成为“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

    在山水资源持续释放经济价值、百姓共享生态成果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宁波人将绿色生活方式化为行动自觉,成为“大美宁波”的守护者、耕耘者。

    每逢暑假,海曙洞桥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宁波海洋研究院实践创新基地、宁波北仑环保固废处置有限公司等成为中小学生喜爱的“打卡地”;在各大餐馆,不少市民点菜时服务员会主动提示菜品数量,就餐后将剩菜打包,光盘行动已成普遍自觉行为……

    目前,宁波连续五年共5个案例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累计建成省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70家,设立市级以上生态环保设施开放单位40家,累计接待参观市民超10万人次。

    “绿丝带”“绿手环”“绿手指”“蓝海豚”……从城市到乡村,从老人到孩童,从环境监督、纠纷调解到植树护绿、海洋垃圾监测,宁波各类环保公益组织如春笋般涌现,成为宁波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民间力量。

    未来五年

    绿色发展之路如何走

    奋力交出“大美宁波”高分答卷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党组书记 林伟明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发挥美丽宁波建设主力军作用,重点聚力三个方面。

    聚力打好美丽宁波建设整体战。加快构建“美丽智治”协同管理平台、生态环境数字化指挥中心;推动噪声、土壤污染防治等领域立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全域覆盖、实体运作。全方位、多维度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引领推动形成更广泛的美丽宁波共建共治共享。

    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升级战。提标水、气、土三大治理攻坚战。争创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巩固全域“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成果,巩固四星级“无废城市”建设成果,实施危废趋零填埋行动,争创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

    聚力打好生态环境安全主动战。加快与国土空间“三区三线”有机融合,从严把关项目准入。推行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一证式”执法监管,深化“公检法环司”五部门司法衔接机制,始终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打造美丽经济新高地

    市发改委主任、党组书记 何国强

    今后几年,宁波将聚焦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美丽经济高地,发力推进一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改革,为建设“大美宁波”贡献力量。

    聚焦产业升级,筑牢绿色发展之基。

    其中,包括着力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做好世界一流石化集群培育攻坚,加快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尽快建成投产;着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之城建设;着力培育未来产业,布局创建高能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聚焦项目投资,积蓄绿色发展之能。

    宁波将围绕清洁能源发展,加快推进象山2#海上风电等重大清洁能源项目。围绕生态导向开发,协同谋划实施一批EOD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围绕城市环境提升,持续推进“甬有碧水”八大专项行动,推广甬江实验室零碳建筑模式等。

    聚焦改革突破,畅通绿色发展之路。

    在生活端,加快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到2025年,全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市场化可持续运营机制更加健全,全品类收运体系城乡覆盖率达到100%。在生产端,推动能效标杆水平应达尽达。在市场端,研究实施阶梯电价、差别电价等绿色价格机制。

    以“三生”融合打造美丽宁波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党组书记

    孙义为

    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保护、守底线,谋发展、促转型,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宁波样板。

    推进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修复,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开展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建立健全“田长制”,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不断提升的“三位一体”保护格局;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和废弃矿山修复;推进海岸带综合治理,建设沿海千里生态大走廊。

    坚持规划引领,探索生态高水平保护模式。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整治体系,倒逼经济发展绿色转型。以空间规划统筹“三生”空间格局;以建设四明山全域大花园、翠屏山中央公园为引领,建设公园城市;以全域整治推进全要素一体化保护修复,全面完成11个示范片区整治任务,并启动新一轮片区综合整治;以要素集约利用促进低碳绿色发展。

    探索开展蓝碳生态系统细分调查和碳储量调查;探索生态修复市场化机制;深化全域整治政策创新,形成全国领先、具有宁波辨识度的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标志性成果。

    逐“绿”者说

    在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版图中“美丽崛起”

    宁海县委书记 滕安达

    多年来,宁海以“绿”为笔,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美丽崛起之路。2022年宁海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居全市首位。

    点“绿”成金拓宽“两山”通道。县镇村联动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旅游乡镇农民涉旅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致力客货邮融合发展,让好山好水滋养的农特产品“上网触电”“入市进城”,带动农村电商销售额年均增长20%。

    向“绿”转型赋能产业蝶变。产业更轻,十多年来主动舍弃蒙尘GDP超过170亿元,单位GDP能耗低于全市26.3%。产业更精,今年上半年,宁海“文体+办公”“光伏+储能”“模具+新能源汽配”产值同比增长24.0%,拉动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提升12.1个百分点。产业更新,宁海抢抓“双碳”风口,引育集聚光伏上下游企业,逐步构筑全产业链“生态圈”与“护城河”。

    下一步,宁海将高质量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努力在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版图中美丽崛起。

    打造生物多样性

    友好乡镇全国样板

    龙观乡党委书记 虞挺

    龙观乡始终坚持生态立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守护好山好水,厚植生态优势。2022年龙观乡建成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

    在保护中“抢跑”。龙观乡发布全国首个友好乡镇规划指南和实施指南,率先在国内建立友好乡镇地方标准体系并制订32个地方性规范,建成百草园等12个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强大动力。

    在保护中共富。发展“特色农业+”。探索都市农业,破解蜂产业链致富密码,带动周边养蜂户户均增收30%、周边餐饮及住宿经营户年收入超150万元。全乡所有行政村实现年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12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3000余元。发展“研学旅游+”,全乡26家旅游企业上半年开展研学活动112次,增流32万人次。发展“零碳经济+”,推进全域屋顶光伏开发试点,全乡总装机容量5300千瓦时,年发电量530万千瓦时。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力建设宁波山地植物园、省级和美乡村示范乡镇、国家零碳示范乡镇,全面建成乡村振兴样板乡。

    让“美丽建设”成为

    造福百姓的民生大事

    湾底村党委书记 蔡国成

    2003年起,我们以“美丽建设”造福百姓,持续提升村民幸福感与获得感。新改建公厕、整治提升水环境、打造未来乡村、改造提升村级主要道路,全力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能守正也要敢创新,我们将持续擦亮生态特色。

    近年来,湾底村坚持数字赋能,投运“乡村大脑”,引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远程监测调控系统。通过农业产业链数据中心,实现对农业生产物资数字化管理。

    坚持低碳节能,安装50余个新能源车充电桩,建成全市首座光储一体化电力驿站和全市首个校园光伏发电项目,全村植被覆盖率达82.5%,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5986吨,打造全市首个现代都市型碳中和综合示范区,让村民生活向更低碳、高效、节能。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径,让湾底在高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当先锋、做示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