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特产品是“村播”的主要带货商品。(鄞州区商务局供图) |
 |
很多“村播”扎根在“共富工坊”。 (江北区商务局供图) |
记 者 孙佳丽 通讯员 章雨昂 林颖婷 窗外凉风习习,屋内热火朝天。江北区慈城镇虹星村的微型盆景直播基地直播间里,农户姚金龙对着镜头笑脸盈盈。他自2年前闯入直播领域以来,直播销售额已有上百万元。 这两年,“村播”越来越火。“村播”们在田间地头玩直播,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直播变成新农活。在宁波,“村播”们有着各自的大本营,那就是扎根在各区(县、市)的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 当“村播”遇上“共富工坊”,两者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是我们家的销量冠军产品虾干,家人们拍下即可送货到家……”在鄞州区咸祥鲜2°直播间,鲜2°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负责人左源正在卖力地介绍当地的农特产品。 一年365天,这个“共富工坊”里有300多场直播活动。“农户只要做好种植、养殖工作,剩下的事情交给我们。”这是“村播”左源的承诺。 据介绍,鲜2°的线上年销售额已突破20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50余人,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 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是浙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探索模式,也是宁波扩大农产品销售、助农增收奔富的重要方式。 去年底开始,“电商+创业带头人+低收入农户”“电商+农业龙头企业+低收入农户”“电商创业模范+低收入农户”等多种联结模式齐上阵,“村播”一下子忙了起来。 在慈城镇虹星村,像姚金龙这样的农户还有好多个。他们每天忙完农活就到“共富工坊”参与直播。在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微盆景共富播坊”里,土生土长的“村播”带动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30万元。 截至目前,宁波已建成“共富工坊”超730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4万人。其中,120家市级培育的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4600余人,培训近1万人次,“村播”共帮助村集体年增收超4500万元。 “村播”与“共富工坊”有大能量 “村播”与“共富工坊”的同频共振,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从供给侧来看,经过多年培育,宁波农村电商工作在服务及物流体系、创业主体培育、公共品牌创建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已建成2100多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孵化农产品网商800余家,直接和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1万人左右。 今年,鞍山村云上直播“共富工坊”、云湖农特“共富工坊”等12家工坊入选全省首批百家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典型案例。在宁波,省、市、区三级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梯队式培育管理体系已显雏形。 从需求侧来看,一大批企业带着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理念“下沉”,已经在农产品上行路上分到“一杯羹”。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达到1053亿元,同比增长12%,超过了省、市网络零售额平均增幅。 其中,初加工农产品、食品和生鲜农产品等小口径统计的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1亿元;全市农村直播电商销售额超过9亿元,同比增长136.8%,农产品直播间数量超200个。 如何将想象空间转变为大能量?宁波已经行动起来。 “我们力争在今年底,培育180家以上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市商务局副局长叶文涛在近日举行的全市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建设成果交流会上说。 围绕平台,宁波支持发展一批区域性农产品销售平台,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村播”等要素资源集聚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到年底,力争新增涉农网店不少于100家,新增农村就业岗位不少于500个,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新建直播间不少于100个。 围绕品牌,宁波做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小而美”网络品牌,支持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开设品牌农产品销售专区。到年底,力争培育提升区域公共品牌不少于10个,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不低于100亿元。 围绕服务,宁波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多方联动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到年底,力争改造提升农村电商示范服务站(点)100个,完成农村电商人才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 围绕规范,宁波加强农村直播电商合规指导,深入开展“绿色直播间”培育建设。 不久的将来,小镇、村庄会慢慢施展拳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讲述共同富裕的宁波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