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9月03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上长城”让幸福花开

——“千里海塘行 记者看变化”之民生篇

宁海强蛟镇加爵科村风景宜人。(吴立高 摄)

    记 者 孙吉晶 戎美容

    通讯员 景士杰 胡丹丹 

    看夕阳、品咖啡、赏海景……今年夏天,每到傍晚,宁海县强蛟镇加爵科村都会迎来一批批前来纳凉的村民和游客。昔日冷清的海岸线悄然发生着喜人变化,美丽的海湾生态和人文风情让偏居一隅的渔村变得“潮”起来……

    更令加爵科村村民欣喜的是,海塘安澜工程加爵科段即将启动建设,包括观海步道、服务驿站、休闲廊架等在内的一批设施,不仅可有效提高沿岸防风防浪能力,还将构建宁海湾西岸美丽风景线,给乡村旅游开发带来新机遇。

    连日来,记者实地走访宁海、奉化、象山等地的海塘,深刻感悟到海塘安澜工程实施以来,绵延千里的“海上长城”逐渐找到了海塘安全保障和滨海旅游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公约数”。

    海塘沿岸,编织“致富线”

    处暑时节,正是青蟹肉质肥美时。宁海县长街镇保卫塘内连片的养殖塘,塘面如镜,勾勒出一帧帧蓝天卷白云的美景。

    养殖塘2公里外,5公里长的海塘如一条蛟龙,守卫着保卫塘内3000多亩养殖塘。

    长街镇港中村村民冯益双在这片区域承包了230亩养殖塘,从事青蟹养殖。“我家青蟹吃的是活贝类,不愁卖!”冯益双有固定的客户群,青蟹销售价格每公斤240元左右,一亩养殖塘年净收入达2万元。

    在地处山海间的宁海,像冯益双这样依靠海塘谋生的村民还有很多。对养殖户来说,海塘除险加固及提标工程尤为重要。

    2018年底,宁海着手对全县海塘进行防御能力及安全系数鉴定。针对海塘出现的沉降、位移及防御标准低等问题,宁海启动了海塘除险加固及提标工程,计划加固及提标海塘50多条,总投资超10亿元,吹响了全省海塘安澜工程建设的前奏。

    宁海创新提出“安全+”理念,即在满足防台防潮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将海塘工程与生态、产业等有机融合。这一理念被全省多地海塘安澜工程吸收借鉴。

    地处象山港畔的奉化区松岙镇将在金秋十月迎来柑橘采收季。松岙镇西岙村种植大户任豪达承包了100多亩橘园,投入百万元打造精品果园,推出采摘游。

    从办厂到“跨界”从事农业,任豪达说,得益于海堤的庇护,种植户走农旅融合的路子更有信心了。据统计,松岙镇现有柑橘种植面积约3500亩,占奉化全区的七成。

    任豪达的橘园毗邻小狮子口海塘。眼下,小狮子口等海塘正在实施除险加固及提标工程,主体工程进度已完成45%。今后,海塘沿岸的“致富线”将更有保障。

    长龙锁浪,绘就“风景线”

    在“安全+”的加持下,千里海塘从抵御风浪向生态廊道、休闲旅游蝶变。

    今夏,奉化天妃湖成了热门的“海边露营”打卡地。距离露营帐篷不远处就是大海,有兴致的游客可预约体验帆船之旅。如此惬意的方式,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好多游客也许不知道,天妃湖的前身是宁波市重点海塘安澜水利工程——阳光海湾避风锚地,建有海堤、水闸及附属水利设施。该工程涉及奉化莼湖、裘村两个乡镇(街道)的12个建制村、近两万人口。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浙江宁波湾省级旅游度假区于去年2月经省政府批复成立,度假区通过实施生态绿化保护措施,建设人工沙滩、护岸景观带,使整个海塘堤坝与滨海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据悉,该度假区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0万人次,并形成了一系列宁波湾自主的运动IP品牌。

    如今,奉化的沿海旅游观光专线石沿段已将阳光生态海塘、外新塘、山林塘、外山咀塘等串珠成链,不但加强了海塘沿线村镇与城区的连接,更促进了象山港北岸旅游产业开发。

    如果说奉化打造的是滨海休闲之旅,那么北仑的梅山湾则偏爱花海经济。今年5月,在梅山湾两侧慢行系统沿线,1.3万余平方米的粉色月见草连绵成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拍照打卡。

    基于梅山湾“两岸三片”的生态条件,当地因地制宜提出“互花米草治理—适宜植被替代—生态海岸线构建”的综合治理思路,通过栽培耐盐碱玫瑰、鸢尾花、醉蝶花等,让花海织就斑斓海塘梦。

    奉化莼湖水利站站长袁舜承从事水利工作多年。他感慨地说,蜿蜒的高标准海塘,不仅是一道防潮挡浪的“生命线”,也是一道惠及民生的“风景线”,更好地发挥了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拓展功能,添彩“幸福线”

    塘外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塘内是鳞次栉比的楼房。这是和象山爵溪街道海景华苑小区仅一河之隔的爵溪东塘海塘一景。小区周边的居民都喜欢到海塘边散步,附近还建有跑步道、休闲道、游乐场、公园等设施,以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作为“安全+”项目,东塘海塘不仅增强了防台减灾、防洪排涝能力,还提升了人居环境和人文景观,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网红海堤。

    宁海的港中村离保卫塘不远,村内可见不少海洋元素。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善平告诉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港中村突出海洋文化,2019年建成港中“蛏子馆”,今年计划再投入200万元,打造特色“八鲜街”,把当地的小海鲜推到“台前”,让更多游客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海鲜。

    靠海吃海。港中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多为养殖塘的承包款,一年约45万元。为了“还塘于民”,村里新建了聊天长廊、荷花基地、居家养老服务站、篮球场等。村庄面貌的改善,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产教融合办主任朱岚涛看来,虽然宁波海塘历史悠久,但在功能开发上,还略显单一。做好海塘文章,各地可结合地方特色继续深挖,比如慈溪的海塘多是农业用地,规模较大,建议开发立体化的农旅融合型产品;镇海的古海塘文化内涵丰富,可以讲述海丝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讲好海塘文化故事;鄞州的海塘则可走渔旅、体旅融合之路,打造渔业休闲、海洋体育运动等业态。

    朱岚涛认为,要因地制宜将海塘建设与美丽岸线保护、地域文化挖掘、休闲旅游开发、渔村渔港盘活、精品廊道设计等项目融合,在确保海塘安全的前提下,为乡村共富发展提供更多样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