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银凤 本报揭秘王伦其人的报道,引发学者持续关注,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前天,记者随行参加了“王阳明家族文化暨穴湖山水调研”之行。这次活动,由余姚市凤山街道办事处、穴湖村和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举办,十多位专家参加。 “宁波日报、甬派推出王阳明祖父王伦的系列报道,我们看了很受鼓舞。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探索王阳明家族传承及其墓葬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说,这组报道,正是促成我们此次调研之行的一大动因。”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华建新在穴湖边竹轩亭前告诉记者。 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罗明,站在凤山街道地理影像图前,从历史变迁和历史地理角度,娓娓道出王伦选择葬在穴湖的原因。罗明说,据相关文献记载,南宋礼部尚书倪思迁移到这里附近,墓在穴湖村的张岙,他的后代散居余姚市区及周边地区。王伦经常到穴湖,死后安葬在这里,王阳明多次到过穴湖,《阳明先生年谱》中明确记载“归余姚省祖茔”“归姚省墓”就有两次。 “不但王阳明的祖父王伦的墓在穴湖,王阳明的祖母岑太夫人、伯父王荣和伯母、叔父王衮和叔母也都葬在穴湖山柳岙,这些都是有文献明确记载的。穴湖这一地域与王阳明家族历史有密切的关系。”研讨会上,华建新围绕“王阳明家族墓葬与穴湖文化建设”,提出了他的一些看法。 王阳明虽一生辗转南北但多次回家乡祭祖,还不忘叮嘱家人对祖坟悉心看护。据华建新考证,嘉靖四年(1525年)王阳明在给堂弟王守礼的信中写道:“穴湖及竹山祖坟,雨晴后可往一视。”他认为,王阳明的“良知”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研究它需要联系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家族文化;尤其是王伦的君子人格、育人之道,对一代圣贤王阳明有着重要影响。 传承、弘扬王氏家族家风,特别是其深入血脉的孝道精神,穴湖山水是最好的见证。这里的王氏家族墓葬,与之相联系的地缘文化、家族情怀,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这一点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 那么,对这些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恢复、转化、创新?专家们各抒己见。 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凤翔提出,穴湖的阳明文化遗产,建议纳入全市统一规划,与阳明文化其他遗址遗迹串珠成链,整合成一个教育文化旅游产品,成为参观考察者领悟“阳明心学”的又一个场所。 华建新建议,做好资料、资讯整合,在凤山穴湖,打好阳明家族文化、山水文化、物产文化、诗文创作“四张牌”。如辟出专门场所,深度展示、介绍王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家传和孝道传承。 华建新还提出,对竹轩亭等阳明文化承载场所进行优化改造,强化阳明文化相关标识、标志物的视觉呈现。比如,在穴湖畔竖立雕塑,打造一组王氏家族群体雕像。竹轩亭附近可增加一些碑刻,刻上王阳明父亲王华挚友魏瀚所撰的《竹轩先生传》、王阳明撰写的《易直先生墓志》、历代有关穴湖山水的诗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