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9月1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千年古村的破圈之路

今年夏天,走马塘村人气爆棚(姜山镇政府供图)
《盛世霓裳》箜篌器乐演奏现场(姜山镇政府供图)
“文艺赋美”美育进乡村团队走进“中国进士第一村”(姜山镇政府供图)
创业团队纷纷入驻,走马塘村涌现一批网红店(厉晓杭 摄)

    走进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的千年古村走马塘村,草木葳蕤,清水绕村,蝉鸣声响,荷花娉婷,人气热度居高不下。

    马头墙、荷花池是独属于这个“中国进士第一村”的江南诗意,点缀其中的咖啡馆,则给乡村增添了几分活力。一群群穿着时尚的年轻人慕名而来,穿梭于古村深巷之中,频频按下快门,定格了一场江南闲梦。走马塘村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出圈”。

    这份由表及里的乡村之美,源自浙江省一以贯之实施20年的“千万工程”。2003年6月,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了乡村变革的序幕。浙江乡村的发展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转变。

    我们的走马塘村之行,全程都在驻村干部张健民的带领之下。从古村保护到基础建设,再到文旅融合,走马塘村在“古”与“新”之间,不断碰撞出火花,更见证了浙江乡村的人气回归。

    “荷叶田田青照水,古村新韵引客来。”透视走马塘村的“破圈”之路,便可看见浙江乡村发展的理念之变。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跨越时间的长廊,这个乡村似乎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才得其中深味。

    厉晓杭 王心怡

    寻 脉

    一个古村,就是一部会呼吸的历史。

    “一清二正遗风远,四靖三文世泽长。”走马塘村地处宁波南乡,方圆不到2平方公里,有600多户人家,由古村和新村两部分组成。在古村,明清建筑遗迹尚存,河道纵横,民风淳朴,三五老人,倚靠门庭而坐,闲话家常。潺潺溪水穿村而过,盘活了乡村的生气,也似乎在咏叹一曲岁月之歌。我们在古村中行走,仿佛一切都安静了下来,陷入了江南水乡的无尽温柔之中。

    走马塘村文化灿烂,久负盛名,在四明古郡有着“礼仪之乡、文献之邦、江山之胜、水路之饶”之根基,在当代更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名村”之美誉。青砖、灰瓦、飞檐、石窗,倾泻出浓厚的人文气息,无一不在诉说曾经的繁华。

    说起走马塘村,就不得不提陈氏家族。北宋初年,苏州人陈矜在明州任知府,卒于官舍,葬在茅山。其子陈轩随居后,耕读起家,子孙鳞集。

    千余年来,陈氏家族丁口昌盛,历经宋、元、明、清,遂肇“中国进士第一村”之鸿基。陈氏子孙以忠君报国为己任,以孝亲睦邻为德行,诗书为业,薪火相传,涌现不少闻人杰士,也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

    走访中我们得知,走马塘村之所以被称为“进士村”,得益于文化专家陈万丰的偶然发现。他也被称为走马塘村的“文化守护人”。2000年的春天,时任宁波服装博物馆馆长的陈万丰,在筹建宁波服装博物馆新馆时,到走马塘村走访调研。这个古朴典雅且底蕴深厚的村庄,让他瞬间眼前一亮:大量明清建筑保存完好,石花窗雕刻精美,高大的马头墙之间还坐落着三四个气势不凡的祠堂。

    随即,他查阅了陈氏族谱,又去宁波天一阁翻阅史料。几经考证得知:自北宋端拱年间至明清两代,走马塘村共走出76位进士,4位尚书、8位侍郎、9位学士、7位大夫、7位翰林,共有朝官、地方官、学官165人,载入《宋史》《明史》的共有5人,进入宁波地方志中列传的共有20人。

    这对一个村而言,无疑是了不得的“大事情”!由此,不少村民、文化人热情参与到古村历史的研究、考证之中。更多进士的故事被挖掘出来,堪称“四明人物盛才华,忠孝争称第一家”。

    陈氏家族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陈禾,《宋史》为其立传。在走马塘村,连小孩子都熟知他的故事。据《宋史》记载:“禾性不苟合,立朝挺挺有风操。”陈禾,宋元符三年(1100年)中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彼时,宦官专权,排斥忠良,诸多朝臣敢怒而不敢言,陈禾冒死进谏,弹劾奸臣。他越说越激动,甚至拉住了宋徽宗的衣袖。徽宗随即一挣脱,“嘶啦”一声,陈禾竟将龙袍扯下一块来。陈禾言辞恳切,忠心可鉴,连徽宗也为之感动。明代董琳在《题文介墓诗》中如此赞誉:“犯颜只欲除奸党,碎首无惭列荩臣。浅陋亦叨风纪职,敢将忠鲠继前人。”在宁波,陈禾被誉为清正廉洁、忠贞报国之典范。

    走马塘村中,最为吸睛的莫过于那个呈长方形的荷花池。每逢夏季,微风轻拂,一朵朵娇嫩欲滴的荷花立于盈盈碧水间,或含苞待放,或花开正艳,颇有“芙蓉照水弄娇斜”之意。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陈氏家族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之意,要求子弟以荷为做人规范,故在家门口挖了水塘,培植荷花,奉为“族花”。想必陈氏先祖期盼从这里走出去的陈氏子孙,一定要成为堂堂正正的君子,拥有如荷花般高洁的品格。

    我们穿梭在曲折小巷中,探访庄严而典雅的百年宗祠“遗忠堂”、宁波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百年私人诊所、历经风雨而雄风依旧的擂鼓墙门……走在窄窄的石板路上,踢踏有声,我们的耳边也仿佛传来进士们的悠悠诵读声。

    在村志中,我们还翻阅到了“走马八景”:柳塘春信、蕙江秋潮、笔架瑞雪、团桥明月、南堰晓风、西隐晚钟、同文弦歌、遗忠灵石,皆有典故。不过单听这诗意名称,便可知这边江南风景独好。

    千年的风雨洗礼,走马塘村从容置身于岁月深处,承载着游子魂牵梦萦的“根”与“魂”,见证了一个家族辉煌的奋斗史。如今,千年文脉依旧绵延,弦歌不绝。浙江崇文重教的传统在此地亦是清晰可见。

    破 题

    古村风光好,却也曾一度没落,在改朝换代、炮火硝烟中,走马塘村昔日荣光渐渐湮灭。在“千万工程”东风吹拂之下,越来越多的走马塘村民,认识到了自己家园的价值。

    2004年,走马塘村老知青邬毛银给宁波市领导写了一封信,道出了村民对古村保护开发的心声和期盼。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封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之后走马塘村的开发建设,犹如搭乘了“高速列车”。经过调研论证,2007年,市、区、镇政府共同出资3000万元,轰轰烈烈拉开了古村首期保护开发的序幕。一时间,文化、建筑领域等专家纷纷涌入,进行了全面勘察调研,深入挖掘“中国进士第一村”的历史文化内涵。

    半年后,古村的主要建筑得以修复,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清淤、停车场改造同步跟进,古村一改往昔破败面貌。村口的进士广场,矗立起“中国进士第一村”的石牌坊,与不远处清雅秀气的进士亭,遥相呼应,很是气派。

    好风景带来好前景。“颜值”提升,芳华再现,走马塘村完成了第一次“蝶变”,一跃成为宁波人文景观旅游胜地,在省内乃至全国声名鹊起。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走马塘村获称中国“魅力小城”,外国游客也慕名而来。

    产业焕新,则是走马塘村“破圈”的关键之举。浙江知名古村不少,在时代变迁中,有的古村落下步伐,而走马塘村始终紧跟时代,文旅融合迭代升级,迎来了二次腾飞。

    今年五一假期,走马塘村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单日游客量破1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如此高人气,让走马塘村党支部书记汪红蕾直呼:真想不到!

    她向我们细细道来:经过多年的发展,走马塘村成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虽然有名气,但文旅业态比较落后。2021年,村里只有一家农家乐,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只有45万元。游客来了,逛逛古村,拍拍荷花,没有什么歇脚的地方,游玩一两个小时就打道回府,古村留不住客人。

    文化资源如何引来大流量?共同富裕又该走什么样的路?这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新课题。为此,姜山镇专门成立了走马塘文化振兴乡村工作专班,深耕进士文化,通过梳理、整合村庄闲置资源与低效空间,坚持保护与传承、守正与创新,积极引入优秀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率先开启了一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

    姜山镇主要领导挂帅,带着五六个专班年轻干部,提前谋划并加紧干了起来。他们把目光聚集到一个年轻人非常关注的热点——乡村咖啡馆。这几年,浙江的乡村“长”出了各式各样的咖啡馆,传统与现代、古韵与时髦的界限被打破了。这些创新的文旅新场景,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大家想着,乡村资源毕竟有限,何不以此为突破口引流?目标锁定后,当务之急是找到合适的专业团队,经多方努力,镇里锁定了鲤朵创业团队。“夏日限定”的村咖创意由此诞生,咖啡馆的经营天数与荷花花期同步,这也更加契合年轻人喜欢出大片、玩快闪的社交心理。

    说干就干,26平方米,鲤朵创业团队三个80后小伙用了7天时间,花了不到8000元装修费用,将荷花池边的闲置空间改成了颇有古风意蕴的荷塘咖啡馆。村里的老大爷、老奶奶一开始并不看好,劝道:“小伙子,你们不要装修了,我们生意差的时候,3元钱一杯的木莲冻都卖不出去,30元一杯的咖啡肯定没人买的!”

    去年夏天,荷花开放了118天,咖啡馆也红火了118天。开业第一个月,荷塘咖啡营业收入竟突破11万元,引流超过2万人次。马头墙下、荷花池边,时尚博主、旅游达人等纷纷晒出了自己的理想乡村生活,夏日赏荷的氛围感拉满。

    因为一个好创意,走马塘村在网上彻底红了,网友们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断自发“种草”。看着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1999年出生的咖啡师胡继元露出腼腆的笑:“第一次来走马塘村,我就相中这个古村了。这里散发的人文味道,与众不同。”

    这荷花亭亭玉立,在千年岁月中,开了败,败了又开,守望过世家的荣耀,感受过昔日的落寞,而今又见证了乡村的复兴。荷塘咖啡馆的成功路径,迅速被复制,创业团队争相入驻。村集体按一定比例入股,引入意向投资超4000万元的民间资本,一大波网红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从“输血”走向“造血”,走马塘村的运营思维越来越活,吸引资金、集纳人才、创新业态,深度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张健民对此很是自豪:“SHARE U享入咖啡、拾野庄园这些项目都跟村集体形成长期共赢合作关系。只要走马塘村的创业团队卖出一杯咖啡、一份简餐,村集体就有进账。创业团队的收益与村集体‘绑定’,这条路才能走得更远更久。”

    跨界、创新,这是走马塘村成为“网红村”的关键变量。文旅新场景,为千年古村带来了全新流量,正是“良策振乡开富路,融和文旅客盈门”。

    共 生

    如果说,多元力量撬动了乡村发展的“流量密码”,那么,多方共赢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我们见到陈梅军的时候,她正倚在自家小店门口招揽顾客。68岁的她投身创业热潮,门面虽小,却也颇为雅致。她正是走马塘村首批自主创业村民之一。作为“共富合伙人”,她还跟引进的业态方签了一份“共富契约”。

    看到我们来访,她热情地端出一盘热腾腾的进士糕,让大家品尝。去年,陈梅军还在附近工厂的食堂帮工,过得安稳,从没想过这退休日子能翻腾出“浪花”来。“去年夏天,村里突然来了年轻人,我下班回家,平时10分钟的路程,整整走了半小时。”陈梅军说,“年轻人的创业思路不一样,我们也得跟上时代。”自己有些手艺,镇村干部也鼓励村民创业,何不试试呢?

    有着一手好手艺的村民,被乡村振兴专班的工作人员,悉数挖掘出来,大家都跃跃欲试。陈梅军分享自己的创业心路:“当时走马塘村没有伴手礼,张书记和鲤朵团队叫我转型做糕点试试,带我外出学习,帮我请培训老师。大家一起头脑风暴,于是就有了‘进士糕’。”

    乡村舞台也大有作为。张健民阐述他的共富理念:集聚政府、创业团队、高校、乡贤等多方力量,帮助乡村发展,陪伴村民成长。“村民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当村民不再看热闹,而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主力军,那乡村振兴就有盼头了。”

    他对村民的“业绩”如数家珍:戴波的“进士排骨莲藕汤”一年卖了上千碗,董亚芬创下日卖酸梅汤1000元的纪录,陈梅军刚刚接下100盒进士糕的大单……

    乡村振兴有人才,才更有生气。我们欣喜地看见,越来越多的人,回家了,选择与走马塘村共生共长。

    62岁的陈丽军在女儿的鼓励下,关掉在宁波城区开了20多年的裁缝店,回村创业。在众人的帮助下,陈丽军把自己的裁缝手艺和扎染结合在一起,开起了“荷蓝染坊”。小小院落里陈列着一件件扎染作品,文艺范十足,吸引了附近的不少年轻白领。

    90后“海归”陈露洁辞去城里工作,选择在祖上留下的房子里,开一个舒适的荷塘茶铺。4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变身”网红打卡地。人们找一把竹椅,或是往门槛、石阶上一坐,掬一杯清茶,便可闲聊五湖四海。

    宁波市级箜篌非遗传承人陈莉娜在村里开了一家汝意箜篌馆,还为家乡作了曲子。她把箜篌、竹笛、编钟、古琴等器乐的元素融入其中,希望用音乐去诠释人文之美。“一条小河,弯弯绕绕总在村旁;一堵粉墙,错错落落记着春秋……”一曲《永远的走马塘》,道尽了江南婉约。

    以走马塘村四世主陈禾御史为原型创作的越剧《走马御史》,今年8月底也在走马塘村实地演出。夜幕之下,人们的目光随着“陈禾”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与一段直言敢谏、忠贞报国的故事再次相遇……

    不少乡贤也选择回归,带来了新思路、新项目、新理念,为古村注入了新力量。一名河北游客听了走马塘乡村振兴的故事后,非常感动:“你们浙江政府能这样帮助村民发展,真的是太有情怀了。”

    “网红”带来的流量只是一时的,乡村更需要“长红”的“留量”。张健民告诉我们,今年走马塘村推出不少“新玩法”,乡村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8月,“走马有戏”生活艺术节一经推出,便迎来不少新客。以走马塘村进士文化为根基,以“戏剧+”为鲜明标识,游客可沉浸式感受戏剧艺术人生。走马塘戏剧IP形象、创意进士服、文旅小程序等同步发布,旅游体验感进一步提升。

    深挖特色资源,进行有效转化、迭代升级,这是走马塘村持续“破圈”的“新打法”。今年8月,走马塘村新启动了游船项目,游客可以身着汉服,绕村而行,增加文化新体验。同时,村里马不停蹄地筹建了走马塘进士文化廉洁主题馆,谋划走马塘研学综合体、进士家宴等新项目,推动整村运营。

    千年古村,守住文化根脉之正,开拓融合发展之新,岁月流淌间尽显风雅。我们畅想着,或许,“千万工程”正是触及这场乡村变革的起点,在浙江,无数个“走马塘村”重新定义了乡村振兴的内涵,唤醒了乡村发展的潜能,完成了“价值再造”。

    走马塘村之行,我们看见了千年古村的青春“蝶变”,探寻到浙江乡村振兴的发展“脉搏”,更感受到民族复兴的磅礴诗意。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