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冯 瑄 通讯员 杨丐福 袁 芳 昨天,全国工商联发布“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榜单。同一天,《2023年宁波市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正式发布。 同日发布的榜单和调研报告,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大变局之下,上规模民企该如何撑起产业发展的“脊梁”? 让民营企业“能投、敢投、愿投” 调研报告显示,上规模民企受政策和舆论环境影响较大。 28.35%的企业认为,运行较为平稳,投资意愿不强;28.35%的企业认为,内外部风险加大,要减少投资,优先确保当前生产经营稳定。 此外,55.14%的上规模民企,希望强化民营经济“内在要素”和“自己人”的重要定位和主体作用;44.86%的上规模民企表达了积极参与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的强烈愿望。 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激活民企高水平投资信心? 参与调研的江厦智库经济研究院院长魏玉祺建议,列好三张“清单”。 一、市场公平准入清单。“在全球供应链受阻等大背景下,民企对参与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的市场公平准入存在较大疑虑,只有列好市场公平准入清单,才能从源头激活民企投资信心。”在魏玉祺看来,这张清单包括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清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清单、特许经营项目清单。 二、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在环保、安全、检测、认证等领域,列好企业选择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让企业规定动作有质量、自选动作有特色。 三、民企信用体系清单。加大对民营企业家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税务系统和法院对重整企业创业融资评估清单和监管清单、企业家社会信用评级分级清单,及时开展信用修复,让民营企业“能投、敢投、愿投”。 以小指数撬动大转型 当前经济形势下,受外贸路径依赖等因素影响,上规模民企主要表现为强生产弱市场、强技术弱运营等特征。 调研报告显示,宁波民企普遍存在市场需求乏力、出口订单转移、市场竞争力不足、创新资源供给不足等“成长的烦恼”。 有55.14%的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已开展合作的企业以短平快的项目为主,占比45%,共建研发机构的占11%,共建学科专业的仅占3%。 面对企业发展的“痛点”和“短板”,业内专家提出,可通过发布上规模民企“品牌竞争力指数”“科技竞争力指数”“供应链竞争力指数”三个指数,有效激活市场资源要素,促进民企高质量转型升级。 一、可围绕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发布以品牌竞争力为核心的指数,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瓶颈等难题。 二、通过科技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发现并支持一批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龙头产业”来培育,激发“鲇鱼效应”,促进宁波民企走出一条创新驱动、两化融合、智能引领的发展新路。 三、企业的供应链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供应链的弹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上。“发布供应链竞争力指数,对上规模民企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供应链竞争力的提档升级,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这位专家说。 提能级迈过三道“坎”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上规模民企发展普遍面临应用型人才引育留用难、科技创新市场化运营难和法治化营商环境难三道“坎”。 如何才能提升民企高维度发展能级? 对此,调研报告给出了“解法”—— 要允许技术实力较强的上规模民企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独或联合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开展自主评审,对民营企业中专业技术水准高、社会和特色产业知名度显著、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开通“绿色通道”,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绿色通道”为他们申报高级职称。 要鼓励探索民营企业与甬江科创区、科研院所共建运营机制,开放民营企业研究院市场化运营机制,引进、培育和发展高层次人才,享有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同等待遇,并以股权、投资等方式,破解因社保、个人所得税等制约人才发展的难题,加大科技咨询师、技术经纪人等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实现引才平台的市场化、品牌化建设,激活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创新动力。 面对法治化营商环境难题,市工商联有关负责人建议,以更科学、合理、有效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力度,完善营商环境观察员、企业家社情民意直通车等制度,广泛倾听企业声音,掌握企业经营情况,让“软环境”真正助力民企做优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