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苟雯 殷聪 见习记者 王嘉彬 “‘八方’失败了没关系,只要还有‘九方’‘十方’出来!”这番颇具“壮士断腕”的话,出自八方集团董事长毛奇峰。此时,这家已在瓦楞纸板行业摸爬滚打50年的企业,正在经历一场刀刃向内的“数字化革命”。 虽初步完成了一期改造,但一张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的总体推进表仍被毛奇峰摆在了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在这张推进表上,大到数据平台蓝图方案的设计,小到一辆RGV(有轨制导小车)的调试,所有项目的进度被一一标记。从中不难看出,这一场始于去年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一开始就是“数箭齐发”。 “我们要的不是‘小打小闹’的改造,要做就要让工厂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成果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毛奇峰说,八方集团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改造,进一步为企业降本、增效、提质,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在生产车间,毛奇峰指着一摞摞的纸板介绍,以前原材料的运送由人工完成,一个车间大概需要60名工人。现在,车间的工人少了,海量的工作交给了传送带和RGV。“等这些机械臂调试好后,它们将与现有的生产线深度融合。”毛奇峰说,同时,通过打通各个工业软件之间的数据孤岛,八方集团将实现生产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利用。届时,整个工厂的生产效率将翻倍提升。 在生产车间入口处的大屏幕上,不仅能看到每一辆转运车的工作状态,还能看到生产线乃至车间的运转情况。 毛奇峰说,还没到松口气的时候。过去一年,八方集团内部“推倒重来”的种种“阵痛”让他记忆犹新。 “关键时刻要顶住。”毛奇峰介绍,别看现在成效初显,刚开始的时候,企业上上下下备受煎熬。一方面,改造投入高达6500万元,这是企业几年的利润;另一方面,员工的不理解也让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进展缓慢。 当时,八方集团既要保证生产,又要逐渐向新系统过渡,不少员工的传统生产理念与新的生产方式格格不入。“司机等着装货,生产线的员工跟着着急,就想着手动调整流程,结果越急越乱。”毛奇峰说,为了尽快完成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八方集团不得不主动缩减产能。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看到生产线发生的变化,毛奇峰知道,八方集团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待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完成后,产品的交付周期将从原先的72小时压缩至24小时,且损耗减少50%。从整个产业链的联动来看,下游的库存压力也会随之减少,采购周期大幅缩短。 当下,毛奇峰的目光已从生产线重塑转向了数据价值创造。“只要练好内功,就能抢抓新机遇,顺势而上。”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