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9月2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昨天,宁波市举行“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宣传活动。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报告,每隔3秒,全世界就会多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阿尔茨海默病已日渐成为严重的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那么——

我们该如何远离阿尔茨海默病?

康宁医院副院长吴向平在为老人们科普失智症相关知识。
老人在作健康咨询。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宣传活动现场。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宣传活动现场。
象山县丹西街道丹桂社区“爱在指间·‘布’亦乐乎——暖心巢俏夕阳”失智防治服务系列活动。
制图 张悦

    记者 陈敏 通讯员 杨红英 袁月荣 文/图

    今天是第30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昨天,宁波市举行了“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宣传活动。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阿尔茨海默病已日渐成为严重的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跨入超老龄化社会的宁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现状同样不容乐观。据2020年12月发表的中国痴呆患病率调查报告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成年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为3.94%,据估算,宁波目前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6.7万多人。

    面对这样一种高致残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我们该如何预防、延缓它的发生?又该如何帮助越来越多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安然度过晚年?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

    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痛

    半夜时分,睡得迷迷糊糊的李女士突然感觉床前站着一个人,被吓得险些发出惊叫声的她,借着朦胧的月光定睛一看,居然是自己的母亲。76岁的老母亲委屈地告诉李女士,自己上了趟洗手间,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房间了。对着一脸茫然的老母亲,李女士无奈又心酸:“妈妈的病情更重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阿尔茨海默病这个疾病已不再陌生,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时不时地就会听说哪个亲朋好友家里又有老人得了此病。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失智症,它其实属于失智症的一种,占所有失智症病例的60%~70%。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确切的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晰,简单理解就是脑部萎缩,原来具备的脑功能(如记忆力)丢失。得了此病的患者,会逐渐找不到自己的床,有时会用牙膏给亲人打电话,会忘记自己是谁。此外,患者还会产生语言能力下降、视空间结构功能障碍(如出门找不到路)、做事变慢变笨、精神行为异常等。

    家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痛。家属不仅要承受经济压力,而且要在精神上承受普通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宁波市康宁医院副院长吴向平已在阿尔茨海默病这个领域探索了20余年,他记忆最深的是一名管道维修工患者。身体强壮的他,在56岁那年被确诊患了阿尔茨海默病。这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老师傅,记忆力开始急剧减退,忘记维修工具放在哪里,找不到维修地点,记错了维修时间……仅一年多,患者的病情已发展至无法上班,4年后,他只能终日卧病在床。原本上班养家的妻子只能辞职在家照顾丈夫。就在前不久,身心疲惫的妻子打电话告诉吴向平,丈夫没能挨过第六年,走了。采访中,吴向平感叹,这对于患者和其家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

    宁波有6.7万多名患者

    我们身边到底有多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报告,每隔3秒,全世界就会多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据有关部门估算,宁波目前有6.7万多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据介绍,6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增加5岁,发病率将提高一倍,80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甚至在20%以上。此病与年龄高度相关,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症、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抑郁症患者更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宁波已迈入超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户籍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27.42%。超老龄化随之带来了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发。

    记者从宁波市康宁医院(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2020年,宁波市曾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了一次失智症筛查,调查显示,近四成宁波老年人认知功能异常或认知功能下降。

    2022~2023年,宁波市再次开展失智症初筛调查,共调查16万人次(男性8.9万人次、女性7.1万人次),平均年龄76岁。结果显示,初筛阳性者12443人,阳性率为7.8%。这些失智症患者中,绝大多数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从调查看,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伴随年龄、慢性病种类增加而提高;伴随文化程度、家庭可支配收入、锻炼、体质指数、睡眠质量、社交活动提升而降低。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家族遗传史、家庭可支配收入等都是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因素。

    早诊早治可延缓病情进展

    “只要及早干预,相当一部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延缓病情进展。”采访中,吴向平提醒广大市民,家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一定要及早治疗。

    他介绍,阿尔茨海默病一般可分为6个阶段,在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前期,患者虽然没有其他症状,但体内已发生病理改变。如果不对可控风险因素进行干预治疗,3~7年后便会进展为痴呆。

    今年81岁的罗阿婆就是其中一个因干预较早、取得明显效果的案例。3年前,罗阿婆开始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症状,细心的女儿陪着她来到吴向平的门诊就诊。检查显示,罗阿婆已经处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阶段。吴向平为罗阿婆定制了一个健康处方,建议罗阿婆平时适度做些家务活,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做做手指操,到户外散步、跳广场舞,还可以和朋友一起打打小麻将以增进交流,每餐饮食确保科学营养。三年来,罗阿婆按照健康处方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为丰富生活,她还开始学画画、练书法。几天前,罗阿婆在女儿的陪同下再一次来到康宁医院复查,检查显示,与三年前相比,罗阿婆的各项评估指标基本没什么变化。

    让很多医生遗憾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就诊率并不高。去年,宁波共完成失智症早期筛查75054人,筛查结果为阳性的有5447人。但是,全市各医疗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仅2472名患者就医并被确诊,仅占筛查阳性人数的45.4%。

    这一半以上的高风险患者为什么不到医院接受治疗?不少人认为,记忆力变差是老年化的正常现象,治与不治都一个样,而且阿尔茨海默病根本治不好,所以无须花钱治疗。

    “我们没办法治好这个病,但我们有办法能让这个病发展得慢一点。”吴向平说,患者接受规范的治疗,就有缓解病情的可能,假设患者从发病到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时间跨度是3年,有效的治疗干预之后,这个时间可能会推迟5~6年。

    让人高兴的是,相比于前几年,如今到医院就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早期患者越来越多。这从侧面反映出宁波人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度在提高。

    防治工作面临三大问题

    宁波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老年群体的健康,2013年,我市正式启动失智老人关爱项目,以项目化的方式推进老年失智症的筛查、干预工作,至今已持续10年有余。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筛查60岁以上老年人16万余人次。项目组还开设了失智老人照护专区,象山县丹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慈溪市新浦镇卫生院、海曙区石碶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探索失智症社区干预与随访。来自宁波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数据,仅去年,全市新建失智症照护专区的养老机构达到29家,床位数新增800余张。

    2019年11月,宁波市启动第二轮项目实施工作,市卫健委牵头联合11个部门发文共同推进,并将失智老人关爱工作纳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的失智症防治工作在宁波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公众认知度仍不足。虽然市民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度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然不足,将其视为老年人正常衰老的一种,而非疾病,即便已筛查为阳性也不愿意到医院接受治疗。同时,缺乏对阿尔茨海默病相关预防办法和早期干预的了解,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早干预。

    照护资源相对不足。虽然部分养老机构设置了失智症照护专区,但仍不能满足当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护需求。此外,宁波缺乏相关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或喘息场所,导致家属在长时间的照护后,出现身心俱疲,难以为继。

    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与庞大的老年人口相比,我市现有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治资源相对不足,并且未能将老年失智症与老年抑郁症、焦虑症及其他慢病整合。在社区管理过程中,以疾病为主体,而不是以患者为主体,导致医疗资源过于分散。

    如何解决这三大问题?多位业内人士建议,除了进一步加强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宣传教育外,可以采取两大举措:

    其一,加强部门间合作,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开设多样化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照护中心,为老人提供居家照护、社区日托、家属喘息、失智专区等形式的照护方式,供老人和家属选择。

    其二,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将阿尔茨海默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早期筛查作为老年人健康体检常规内容;完善社区管理流程,以老年人为中心,将阿尔茨海默病与其他慢性疾病共同纳入社区管理;同时加大社区早期干预人员的培养,积极开展社区康复活动,延缓失智症患者的病情进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