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9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1513年——

王阳明在四明山的文化苦旅

黄银凤/文

白水冲(黄银凤 摄)
龙溪
杖锡寺
雪窦寺前的千年银杏树(黄银凤 摄)
三龙潭探源
矗立在四明山上的王阳明雕塑
四明山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学古训,亦是知识形成和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在古代大儒中,对游学的钟情和践行,在注重“知行合一”的王阳明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明正德八年(1513年),王阳明偕弟子、道友览胜四明山,开启了一段文化苦旅,行吟足迹遍及整个四明山脉——观白水,寻龙溪,登杖锡,入雪窦,望天姥,行经地涉及余姚、慈溪、上虞、鄞县、奉化和宁波城厢等地。

    近日,记者随行参加了由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组织的“推进王阳明四明山游线建设”的调研活动,再次用脚步丈量阳明心学的力量。

    同道中人

    一次殊胜的洗心之旅,有以下几个关键的要素:合适的时机,合适的行程,合适的旅伴。

    来看看王阳明游览四明山的背景情况:远赴闲职前的淡泊心境,草木葳蕤的仲夏时节,志同道合的三五朋友,还有“久怀雪窦之游”的夙愿,一切安排恰到好处。正德八年(1513年)农历六月中旬至七月初,42岁的王阳明,偕弟子和道友向四明山之心挺进。

    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华建新,是我市著名的阳明文化研究专家,他花了两年多时间,结合古籍与实地考察,将阳明先生这次四明山之行的路线及前因后果全部搞清楚了。

    明正德七年(1512年)三月,王阳明升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同年十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属兵部,设在滁州,一个掌管车马的部门,少卿为副职,正四品)。

    王阳明的妹夫、弟子徐爱正好以祁州知州考满进京,升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员外郎(掌管全国的马政及驿传等事务的副职,从五品)。于是,正德八年(1513年)正月,王阳明与徐爱一起由北京南下,顺道省亲。二月,回到家乡余姚。十月,王阳明将赴滁州任太仆寺少卿。趁着空档期,王阳明组团游学四明山。

    此行的同道之人包括:得意门生徐爱、早期弟子蔡宗兖和朱节、亦师亦友的许璋、亦友亦生的王琥和汪克章等,而他的道友加弟子黄绾则因故未至。其中许璋、蔡宗兖、朱节、王琥中途因故退出,最终仅王阳明,徐爱、汪克章三人走完全程。

    一行人从余姚丈亭永乐寺出发,经白水冲、达溪、隐地龙潭、杖锡寺直抵雪窦山千丈岩,到宁波城厢坐船回余姚,整个行程历时半月有余。

    同行弟子徐爱《游雪窦因得龙溪诸山记》一文,较详细地记载了这次游学的全过程。

    根据华建新整理的王阳明当年的游学“路书”,此次我们从余姚瑞云楼出发,循迹丈亭永乐寺、梁弄汪巷、白水冲、上虞达溪、余姚大岚隐地龙潭、海曙杖锡寺(原属鄞县)、奉化溪口徐凫岩、三隐潭、雪窦寺,至萧王庙大埠村返程,重走了王阳明一行当年四明山游学的大部分路线。

    西入四明

    四明山是宁波的“母亲山”,横亘在宁绍平原上,绵延数百里,钟灵毓秀。

    据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记载:“由鄞县小溪镇入者曰东四明,由余姚白水山入者曰西四明,由慈溪蓝溪入者曰北四明,由奉化雪窦入者曰南四明。”

    显然,王阳明挺进四明山选择的入口是西四明。王阳明、徐爱与来自绍兴的蔡宗兖、朱节、许璋、王琥相会后,先到距余姚城东10多公里的永乐寺(其地旧属慈溪县,今属余姚市)。

    可惜永乐寺如今已荡然无存,距永乐寺遗址几十米处尚有一古迹——“双口井”。两口井的井口为子母口,内水相通。相传其中一口井为永乐寺专用,另一口井为当地湖田湾村民所用。

    陪同的丈亭镇宣传委员陈红国介绍,“这里就是永乐寺遗址所在地,东边不远处就是通江达海的姚江。当年王阳明曾在永乐寺住宿两晚。”

    王阳明一行人欲渡姚江向南探寻游奉化雪窦山之路,因找不到入山口,且同游者蔡宗兖得病,不得不改变行程。第三天,因送蔡宗兖返家,一行人趁姚江涨潮之机,连夜乘船向西,转道上虞。

    那时,蔡宗兖、许璋退出游学四明山行列。王阳明与徐爱、王琥、朱节连夜从上虞出发,翻越四明山脉西北麓之金沙岭、黄竹岭,次日拂晓,入四明山之梁弄地界。

    今天游四明山自然不必如此大费周章。我们一路驱车从永乐寺穿余姚城过阳明故居抵达梁弄,沿途来到阳明游学行迹地——梁弄汪巷村探访。

    当年,阳明先生一行经过余姚梁弄汪巷村时,即去拜访时在故里省亲的徐爱同榜进士汪克章,其时汪氏任广东按察司佥事。

    汪巷村坐落于四明山西北麓,距离梁弄集镇西南2公里,由汪巷、姚巷、西明三个自然村组成。村子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余姚当地有名的“状元故里、学士之乡”。

    明代中期,汪巷村的汪克章与其长兄汪惇先后中进士。为纪念此事,村口矗立了一块“兄弟进士牌坊”。而与汪巷相邻的姚巷,在南宋时出过余姚有史以来第一位状元方山京。

    当时,汪克章顺理成章地加入游学行列,并由他带路,一行人前往道士山观白水冲瀑布。

    白水奇观

    山高必多飞瀑。杨古城、曹厚德曾在《四明寻踪》一书中写道:四明山其南有雪窦,东有天井,北有化安,西有白水冲。

    白水冲在余姚市梁弄镇南4公里处,沿进山公路前行,忽见前方山峦的漫漫雾气中,挂着一匹白练。隐在竹林中的飞瀑从崖顶飞流直下,形若白龙化水,吐珠堆雪,奔腾注江。

    同行的专家、阳明印社社长、余姚书画院副院长计文渊介绍,此瀑高52.5米,宽约3米,虽不及雪窦山的瀑布壮观,却自有它的妙处。

    当年王阳明来到白水冲,是时隔十年后的故地重游。历经磨难的他触景生情,欣然赋诗抒怀,题为《四明观白水》,诗开头两句是:

    “邑南富岩壑,白水尤奇观。”

    沿着一条山道循溪而上,路尽头有一块山坡空地,想必就是千年之前的白水宫遗迹。据《四明山志》记载,唐宋年间这里建有道观、白水宫、玉皇殿等,宋徽宗还赐“丹山赤水洞天”额。但自明代以后,这些人文景观逐渐销声匿迹,仅留下古人的不朽绝唱。

    瀑布下的山溪巨石因洗药之故,皆成黑色,因名“紫溪”,又称“洗药溪”。

    “当年阳明先生一行观瀑探幽的身影,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但他们聆听过的白水冲、紫溪的流水声,和500多年前一模一样。”计文渊感慨道。

    寻根问祖

    从白水冲出来,王阳明一行迂回西行转至“妲溪”(今称达溪,在上虞陈溪乡境内)时,王阳明说了一句:“(妲溪)吾远族居也,往焉。”

    沿着阳明足迹,我们也仿佛穿越到510年前的那个夏天,阳明先生一行持杖健行,翻岭溯溪,寻访祖居地的一幕幕场景,依稀在眼前浮现。

    虞南风光旖旎,王阳明一行在石笋双峰、达溪等处游览赏景,吟诗助兴。

    我们站在上虞陈溪乡乡政府所在地虹溪村眺望,映入眼帘的便是“双笋石峰”胜景,可惜的是,因前峰已折(据文献记载其为雷电所击仅余断峰),故前低后高。后峰高百余米,如倚天之剑,直刺苍天。峰下达溪穿虹溪村而过,步移景换,一路峰影落溪,苍鹰翔空,碧水西流,景色宜人。

    陪同的陈溪乡旅游办钱熠说,为了发掘阳明文化,当地政府斥巨资打造了占地3.6平方公里的阳明游学线路核心区,包括阳明游学基地、王阳明先祖居住地纪念馆等在内的一批景点已开门迎客。

    当年王阳明一行循溪而上,到达王氏先祖祖居地隐地龙潭村。

    隐地龙潭村离余姚大岚镇10公里。隐地,相传为古代道家仙士隐居之地。龙潭,又名三龙潭,分别是青龙潭、白龙潭、黑龙潭,三潭都在村子境内。“村以潭名,全村有300多户人家,村民都姓王。”陪同的隐地龙潭村党支部书记王潆钿介绍。

    我们随后参观了村里近年新建的王阳明祖居地纪念馆。

    为什么余姚、上虞两个地方都有王氏祖居地呢?说来话长。

    据计文渊考证,达溪位于虞南四明山腹地,东邻余姚境界,此溪源自余姚黑龙潭之龙溪,经徐家塔、岭下、旧宅与浪上溪交汇,此溪自东向西流,长有数公里。沿溪一带为王氏族居之地,人称“生畈十里王”,旧属上虞县十九都。

    2007年,隐地龙潭村发现王阳明祖上家谱,家谱显示王阳明祖籍的来龙去脉。王氏宗族其中的一支迁居上虞达溪,成为虞南达溪隐地王氏始祖。其后王阳明的祖先迁出隐地龙潭,此村成为王阳明的祖居地。

    在隐地龙潭村村口,沿山溪前往三龙潭的路上,可以看到两株高耸入云的300年的香榧树,树下矗立着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着“龙溪”二字。“龙溪”二字出自计文渊的手笔。碑背还题有碑记,上面记载了王阳明寻根问祖、命名龙溪(改“妲溪”为“龙溪”)的一段佳话。

    “有意思的是,‘龙溪’石碑立下后不久,这两株300年的香榧树居然开花结果了,这真是奇事一桩。大家都表示:难不成老树也有感应,为阳明先生当年命名龙溪点赞?”计文渊幽默地说。

    四明山心

    寻根问祖之行结束后,王阳明和徐爱、汪克章三人继续向东南行走,他们本想游览“四窗岩”,因迷路未成,而趋韩采岭,沿赤水溪,向东行走,王阳明一行进入四明山中心。

    我们此次“跟着阳明游学”,看见在杖锡寺附近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镌着“四明山心”四个大字,表明此处正是四明山脉的中心位置。

    黄宗羲的《四明山志》记载:“仗锡山,有方石高十丈,阔一丈,危举道旁,磨崖刻‘四明山心’四大字,乃汉隶也,谓之屏风岩……北去一里为仗锡寺。”仗锡即杖锡。

    对书画颇有研究的计文渊说,“屏风岩上的‘四明山心’四字气息高古,其旁原有楷书《心经》全文,如今已风化无法辨认。这里有鹿窠洞桥和宋代摩崖石刻两处文保单位,可见文化底蕴深厚。”

    当年,王阳明一行走过“四明山心”,林木尽头孤立一座荒殿,为杖锡寺。

    黄宗羲在《四明山志·伽蓝·仗锡延胜寺》条中记载,寺始建于唐龙纪元年(889年)。现今重建的杖锡寺院门口立有石碑《新杖锡寺三圣殿始建纪事》,记载寺院曾有过“千僧过堂”之盛况。

    当年王阳明等人行至此处时,寺庙虽颓荒,但香火未绝。如今,我们只能从他留下的《杖锡道中用张宪使韵》等诗篇中,遥想当年情景——

    山里太冷,夜不能寐,他们披衣夜坐,感受那“月照人清”。这一刻,时空、生命、物趣、理趣、禅趣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仿佛脱离了尘世,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天人合一”的空灵境界。

    雪窦论道

    离开杖锡寺,王阳明一行出发前往雪窦山。

    雪窦山中有雪窦寺,是禅宗十大古刹之一。阳明先生一行沿山路上行,经蜘蛛岭、徐凫岩,后在牧童的指引下,入雪窦寺,游隐潭。一路行来,王阳明、徐爱和汪克章三人最终抵达雪窦山千丈岩探胜。

    王阳明在雪窦山上为诸友总结这次游历,并与诸友坐而论道。

    在王阳明看来,一路目睹种种美景,这些山林、险峰,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于今和同道中人一同欣赏,真是其乐融融。

    王阳明还品评了各山之胜。“四明,可居者也。龙溪,可以避地者也,然而近隘矣。杖锡者,可以隐德也,然而几绝矣。乃若隐显无恒,俯仰不拘,近而弗亵,远而弗乖,可以致远,可以发奇者,其唯雪窦乎!”

    在王阳明眼中,四明山是可以居住的地方,龙溪是可以避世隐居的地方,但太过险隘了。杖锡寺是可隐德之地,但太过偏僻了。唯有雪窦山,可居、可避、可隐、可致远。

    王阳明对雪窦山(雪窦寺)奇异的山水气象情有独钟,并且有着独特的感应。他还推己及人,启发诸友:“诸君耳目之所接,心志之所乐,其止于山水已乎?”从这一问可以看出,此行阳明先生实则借山水点化同志。

    王阳明等人原打算再往天台山游览,后因天大旱,见山田龟裂,顿生恻隐之心不再前往。于是下山,至奉化大埠返回。然后,在宁波城厢逗留数日后,于农历七月初二,返回余姚。

    “从余姚丈亭永乐寺出发到奉化大埠返程,两天紧张的行程,是一趟阳明心学的浓缩之旅。”同行专家学者表示,王阳明此次四明山游历对他自己、对后世影响十分重大。

    接下来,我市将开发阳明研学路线,把相关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打造一个集历史、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研学品牌,充分展示宁波作为阳明思想传承重要地区的形象,推动阳明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除署名外,照片由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