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四明周刊·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9月25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且喜新正假日频

——浅说古代人的假期

    冷 枫

    今年很快又要迎来一个长假了。此次将中秋、国庆的法定假日合并在一起,共有八天可休——比每年春节的七天假期还多一天呢。

    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闲适的休息是为了更有效地工作。这个道理自古而然。所以古人,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臣工官僚,都很关心国家对假期的规定。而在历朝历代中,假期最多的要算宋朝,一年百日有余。

    在宋代,元旦、寒食、冬至这三个节日,官吏可连休七天。上元、中元、夏至则各享三天假期。立春、清明是一天假期。此外,每月例行放假三天。宋代还有个规定,就是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官员们可封起官印回家,直到次年正月二十再回衙门工作。

    封建时代,为彰显统治阶层地位的尊贵、身份的特殊,遇到皇帝崩、皇后薨,举国哀悼之时,全体官员理应“悲痛到没有心思上班”。所以也要放假,长则十五天,短则四天。就这么前前后后一统计,宋代人真是有“漫长的假期”啊!

    就是因为大宋官员的休息日实在太多了,根据《文昌杂录》记载,北宋名臣包拯向仁宗皇帝上言:“每节假七日,废事颇多,请令后,只给假五日,自此始也。”仁宗一听,有理,同意!老包的刚正不阿,世人钦佩。不过他这个“馊主意”自然引来多数同僚的恨意。所以到了哲宗即位,节日假期又恢复至七天:外甥打灯笼——找舅(照旧)。

    节假日多,百姓闲暇就多。看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北宋开封的繁华景象如画幅一般铺陈开来。百姓不仅有时间吃喝玩乐,且吃喝玩乐的档次还挺高:上元观灯、乞巧穿针、端午赛舟、中秋赏月……总之是白日逛街,游人如织,夜宴饮酒,通宵达旦。宋代人的文化娱乐生活相当丰富。

    古代假日排行榜上名列第二位的要算唐代。白居易有一描摹假日的诗句叫“且喜新正假日频”,意思是“新年正月的假日这么多,真让人高兴啊!”唐代人一年约有八十天的假期。每月三天的公假,雷打不动。休息七天的春节、清明和冬至是大唐的三大“黄金周”——农业社会,春节、清明、冬至在人们心目中是很重要的日子。此为传统,《左传》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上述三节中,家家户户会进行祭祀活动,表达对天地、神明、先祖的敬畏与崇拜。

    唐代还有个独特的休假制度,叫做“休沐”。孟浩然有诗云:“五日休沐归,相携竹林下。”也就是官员工作四天,休息一天。古时男女皆蓄长发,洗起来不方便,当时也没有吹风机,所以古人洗头、晾发不是个轻松活儿。至于“相携竹林下”,说得很明白了,洗完头,洗好澡,干干净净出门会一会二三知己,岂不快哉!白居易甚至还没放假就已在盘算怎么“度假”了。他在一首《自咏》诗里直言不讳:“欲逢假日先招客”。

    顺道再说一下其他朝代的假日安排:秦朝之前是“战国”,有人形容当时的情况——“哥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如果哥死了,记得替哥报仇。”所以,彼时活着已属不易,就不奢求假期了。汉朝,在文帝治下,奉行“黄老之学”,讲究与民休息,无奈“八王之乱”和“吕后乱政”余波未尽。当时帝王出行都凑不齐颜色一致的四匹马,足见国贫民弱,想必百姓即便有假,也不会多。魏晋时代,我们看《世说新语》,会感觉晋人好像个个闲适,其实这些闲人不是社会名流,便是世家大族,自然有条件有资本放浪形骸。五代十国,也差不多。休闲玩乐的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士大夫阶层,与升斗小民无涉。

    假期的大幅减少始于元朝。蒙古统治者一股脑儿将咱们的春节、清明、冬至从七天缩减到两天。明袭元制,且明代“公务员”还经常加班,就像现在的白领一族,明明说是“朝九晚五”,其实要把手头的活儿干完,只能加班加到披星戴月而归。可见每个时代的普通打工人都不容易。

    到清朝,统治者把冬至、元旦、元宵这三个较接近的节日连在了一起,直接放假一月。又值“欧风美雨”进来,一月休息三天,改为一周休息一天,“礼拜日”出现了——清人郑观应在《议院》中说:“惟礼拜日得告休沐,余日悉开院议事。”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自己大学时,每年暑假,常冒着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去勤工俭学。现在回想,年轻时利用假期了解社会的现实,体验工作的艰辛,颇有裨益。只是现在每逢假日,只想在家中来个“葛优躺”,看看书,喝喝茶,觉得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