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宇 据前天《宁波日报》民生版报道,天一放晴,海曙区段塘街道雄镇社区牡丹新村居民徐月利就会叫上邻居,来到河边新建的“共享洗衣房”,边洗衣边聊天。这个“共享洗衣房”与河道保持了一段安全距离,中间设有安全网,洗衣房旁还设置了晾晒区,方便居民洗晒,而且洗涤废水流入专门的排污管道。目前,海曙区这样的“生态洗衣房(共享洗衣房)”有16个。 “共享洗衣房”的推出,居民打出了满意的高分,核心就是它的推出并没有打破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也没有因新而让原有的洗衣方便性打了折扣。相反,“共享洗衣房”增强洗衣的安全性、环保性、美观性,在对既往洗衣环境补漏提升的同时,也成了满意背后的实质加分项。 河埠头洗衣,在自来水不普及的那个年代,是普遍常见的一种“就地取材”洗衣方式。现如今,尽管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发生了改变,但是河埠头洗衣仍是一些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心心念念的首选。然而河道的水体污染、人身的安全风险、居住的整洁环境、洗晒的就地占道,都会衍生出社区内、邻里间因洗而生的各类次生矛盾与纠纷,因此,在河埠头洗衣这个问题上,“共享洗衣房”采取的是一个兼顾平衡的折中之举,让传统得以延续,让痛点得以消解。 取名共享,本身不仅仅单一到洗衣功能的共享。放大看,它除了让每一个洗衣者可以实现衣净外,也让更多居民共享水清景美。 或许让自然风景更美,让人居环境更优,让和谐之音更强,才是宜居宜业下大家追求的最大共享之义。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