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厉晓杭 近日,中国民族舞剧《花木兰》在美国波士顿博赫中心王安剧院连演两场,广受好评。 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数不胜数,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动画等文艺作品中都有花木兰的飒爽英姿,带给观众震撼与感动。那么,舞剧这种艺术形式的表达有何独特性?又将为《花木兰》带去怎样的新意?记者与主创团队开展了一场深入交流。 真实的力量,让《花木兰》更生动立体 舞剧主要以舞蹈为叙事手段,没有对话,非常挑战观众的耐心。如何将观众从外面的世界迅速带到情境中,全靠舞者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很考验舞者的功力。 采访中,几位主创反复提到一个词——“真实”,无论是货真价实、分量十足的盔甲战衣,还是战火连天、刀光剑影的舞台美学,抑或个人与角色之间的真情实感。 舞剧中,双人舞通常是作品最具标志性的表现。舞剧《花木兰》中,虽然双人舞只有两段,却是修改次数最多、最花心思的地方。 舞剧《花木兰》编导透露,有一段双人舞讲述的是卫将军和花木兰的夜间相遇,不同于传统舞蹈的柔美,这段双人舞从视觉而言,更像是两个男人在对打,持续了近5分钟。 可以说,这里的花木兰颠覆了观众对女一号“花旦”“青衣”的普遍认知,更偏向“武旦”的戏份。花木兰的精神,正是通过充满力量的舞蹈表现出来的。 每演完一场《花木兰》,主演郝若琦都会反思:哪里力量过猛,哪里力量不够,哪里的情绪释放不足等。她以这样的方式深化自己与角色的联系。 “在美国演出,观众们一次次热情的掌声,鼓舞了我们的士气。我要‘舞’出中国女战士的‘精气神’。”郝若琦说。 每场演出之前,演员辛苦排练,技术人员加紧调试设备和灯光,大家都希望尽善尽美,为美国观众呈现东方美学。听到台下雷鸣般的掌声,郝若琦说:“再累都是值得的!” 成长的共鸣,让《花木兰》出新出彩 在舞剧《花木兰》中,编导运用花木兰男性化的外在形象与女性化的内心情感作为双重主线,进行交叉式的叙述表达,同时结合大量细微却饱含深意的舞蹈语汇,勾勒出花木兰独立又柔情的女性形象,表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让花木兰摆脱了她在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刻板形象,传达出女性对自我性别的认同与自我价值的肯定,展现女性的成长与成熟。 主创团队告诉记者,《花木兰》的精神内核便是成长,在一个男权社会当中,一个女性得到真正的认可,既是这个女性在社会中的成长,也是一个时代的成长。因此,他们特意安排了花木兰在三军之前甩下自己长发的场景,而将士们看到以女性形象示人的花木兰,却心悦诚服地接受她的率领,“这就是一种成长和认同。”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与以往花木兰形象塑造不同的是,舞剧借助三个不同阶段的男性,来完成了这一经典女性角色的塑造,比如亲情角色父亲、爱情角色卫将军,另外还创造了一个从没出现过的角色敌国战争孤儿“柔儿”,使花木兰的女性形象更加完整。 要将角色的成长表现出来,与演员本身的历练息息相关。从7岁开始学习舞蹈,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再到毕业后首次担任大女主,出演花木兰一角,郝若琦的舞蹈之路也颇有几分花木兰的韧劲与倔强。 在她看来,自己和花木兰是共生共长的关系。《花木兰》首演的时候,她对角色的理解并不深入。7年多过去了,她对花木兰的诠释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丰富、细腻。她说:“花木兰这个角色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很多力量。” 强大的团队,让《花木兰》顺利“出海” 一场好的表演,尤其是跨国演出,离不开众多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记者了解到,为了此次演出,《花木兰》团队早在7月底就将所有舞台装备海运到美国。 剧中最精彩的圆环装置直径15米,重约7吨。把这个“大家伙”装好可不容易。在波士顿演出之前,15名舞美技术人员与当地工作人员紧密配合,克服语言障碍,快速搭建起了酷炫舞台。 “大家对细节的要求都是一丝不苟的。旋转舞台上有颗螺丝钉没有对上,大家就把所有的螺丝钉取下来,重新装上,确保每一颗螺丝钉都在正确的位置。”宁波市天然舞台舞美设计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大成告诉记者。 化妆师、服装师等工作人员也同样异常忙碌,通常一个人需身兼多职。 “没有强大的幕后团队,就没有如此完美的舞台呈现。”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林红说,《花木兰》能顺利“出海”,离不开幕后团队的辛苦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