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9日晚,中国民族舞剧《花木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上演。(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
记者 厉晓杭 美国当地时间9月23日至10月1日,中国民族舞剧《花木兰》在美国波士顿、华盛顿两地巡演6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在海外凭实力一路圈粉,点亮了中华文化之光。 “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的盛况了!”“这是难得的艺术精品!”“中国舞蹈演员非常了不起!”……万余名当地观众走进剧院观看演出,并被中国文艺作品征服。剧中所表达的英雄主义、家国情怀、人性光辉,跨越了时空和文化隔阂,引发美国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拉近了中美人民的心灵距离。 海内外媒体高频聚焦舞剧《花木兰》在美演出盛况,海外传播阅读量高达2656万。 波士顿博赫中心和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在美国文化界乃至世界文化艺术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地最优秀的艺术家均以在这里演出为傲。舞剧《花木兰》为何能登上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又何以赢得大流量?“木兰出海”的成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启示一:传统文化呼唤更多国际表达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是世界知名的中国文化IP。经过不断改编与创新,花木兰的故事,从最初的乐府诗歌演变为小说、戏剧、电影、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花木兰的女性形象逐渐生动、饱满起来。时至今日,花木兰已经拥有相对独立且完整的故事体系,烙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木兰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清朝。据专家考证,1881年,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将《木兰诗》翻译成英文韵诗在美国出版,此后多次再版,对木兰文化在美国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1921年洪深、张彭春等中国话剧开拓者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时,编演英文舞台剧《木兰从军》,这是花木兰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美国舞台。 迪斯尼也相中了这个中国文化IP,先后推出了动画片《花木兰》和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全球广泛传播。采访中,不少观众告诉记者,自己看过动画片《花木兰》。由此可见,花木兰在海外有着深厚的受众基础。 在国际传播语境下重新讲述传统故事,舞剧《花木兰》不断寻求新的立意点。编导周莉亚和韩真将目光落在“圆”的概念上,这既体现了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现代审美,又再现了中国传统美学。 周莉亚说,首先,在舞台设计上,舞剧《花木兰》采用圆形转盘舞台,当圆形舞台快速转起的时候,让观众仿佛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这就像电影里惯用的蒙太奇手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创造了更多的场景和可能性。 其次,整部舞剧以一面面现实和抽象的圆形铜镜串起。少时,铜镜见证了花木兰在田园山水间无忧无虑的童年;替父从军时,铜镜化为一轮明月,在梦中又是家乡的圆窗;还乡之后,花木兰再度“对镜贴花黄”。 所有关于“圆”的元素,不仅在视觉上赋予了舞台别样的质感,也在情感表达上诉说着新的思考,这是舞剧《花木兰》独特的人文视角。 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林红认为,舞剧《花木兰》成功“出海”,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表达,“独特的东方元素、流畅的叙事手法、精美的舞美呈现,以及深刻的思想,使得这个作品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也具备核心竞争力”。 启示二:寻求价值观的融通之“道” 文化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可以润物无声地传播价值观。 花木兰身上集中体现的孝、仁、智、勇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亦深受世界各国推崇。这是花木兰文化IP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基础。 “昨夜梳红妆,今日披盔甲。报答养育恩,替父跨战马。明明女儿身,却开英雄花。家国在心中,仗剑走天下。”舞剧《花木兰》不仅对传统故事进行了全新演绎,也赋予了花木兰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这里呈现的花木兰,不仅是为尽孝而替父从军的传统女子,更塑造了一个兼具家国情怀、大爱无疆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现了其勇敢、智慧、悲悯、坚韧等新时代的女性特征,立体又丰满。 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震撼人心的激昂旋律,还有木兰褪去红妆披戎装的“反差感”,无一不让海外观众产生心灵共振。舞台上,花木兰不仅是一个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杀敌的中国战士,也是千千万万渴求和平、安居乐业的普通人的“代言人”。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全新设定了一个角色——柔儿,一个因为战乱遗留下来的敌国孤儿。即使剧中呈现了许多宏大的战争场面,但从柔儿这个角色身上,观众可以看到创作者对和平理念的诉求。波士顿观众史黛西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热爱和平。这部舞剧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和向往,这一点很打动我。” “花木兰一上场,我就忍不住哭了。虽然我看过关于花木兰的电影和电视剧,但舞剧表演还是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在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看过很多经典剧目,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中国舞剧。那么多人起立鼓掌,我相信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在美华人张涵璐动情地说。 虽然整部舞剧没有一字一言,但艺术的魅力跨越国家、跨越民族,唤醒人们心中对家国的大爱,这种情感共鸣具有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这也是舞剧《花木兰》在海外赢得大流量的关键。 启示三:“文化出海”需要多元力量 大国间的交流,不仅看经济,更看思想文化。通过文艺作品,海外观众可以感受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从不同维度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花木兰的扮演者郝若琦告诉记者,原本担心观众能否看懂和接受自己演的角色,但一次次掌声、欢呼声给了全体演员充分自信,“大家感受到了外国观众对木兰的喜欢、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看到了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更多可能性”。 正如周莉亚所言:“我们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用丰富的舞蹈、音乐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故事。” 诸多力量成为舞剧《花木兰》“出海”的“风帆”。 舞剧《花木兰》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中华风韵”今年赴美的首部大型剧目。正是有了“国家队”的推送,舞剧《花木兰》才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记者了解到,自2009年创立以来,“中华风韵”已先后选派我国30余个艺术团体的40余部精品剧目,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主流剧院演出600余场,现场观众累计百万人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从“出圈”到“出海”,宁波孕育了丰厚的文艺土壤。多年来,宁波市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奏响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之歌。“文艺甬军”用心用情书写精彩的宁波故事、中国故事,“文化出海”亮点频出,绘就动人心弦的文化画卷。 十余年来,宁波市演艺集团共推出了75部剧目,其中原创剧目40部,涌现了舞剧《十里红妆》《冼星海》《花木兰》,民族歌剧《呦呦鹿鸣》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年均演出500场,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了灿烂悠久的地域文化和人文风情。今年上半年,宁波有两部舞剧同时入选文旅部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舞蹈展演;今年下半年,舞剧《东方大港》受邀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对于一个地方院团而言,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林红表示,今后,宁波市演艺集团将更加专注于作品的创作,产出更多具有中国气派、浙江辨识度、宁波特质的文艺精品,用文艺力量助推“文化出海”,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宁波。 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因多样而丰富。我们期待,在“文化出海”这艘时代巨轮上,有更多像舞剧《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中国故事,在全球讲得好、传得开,展现中国的文化张力,与世界各国观众同频共振,为世界舞台注入隽永的东方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