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0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燃”!星空之下,掩不住的光焰

杭州第19届亚运会闭幕式现场。(唐严 摄)
数字火炬人“弄潮儿”在熄灭主火炬仪式上。(唐严 摄)

    记者 冯瑄 通讯员 童佳丽 郑燕

    10月8日21:30,杭州亚运会主场馆“大莲花”内,亚运圣火缓缓熄灭。

    16天里,宁波亚运健儿用拼搏倾情告白——14金5银1铜,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圣火熄灭,但火种燎原,“宁波燃”燃动一座城的荣光和梦想。

    这荣光,是青春与担当交织,是汗水与奖牌浇铸。

    这梦想,是“诗与远方”的和鸣,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与“奥运冠军之城”的双向奔赴,是从不负使命交出盛会高分答卷向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奋力奔跑。

    “光芒与成绩之下,不再只是为了打破纪录,也不再只是为了冠军,‘我跟自己比赛,在我的泳道做最好的自己’。”宁波运动员汪顺夺金时吐露心声。

    一座城,亦如此。

    做“斜杠”之城

    在媒体关于亚运“宁波制造”的各类报道中,宁波大丰高频闪现。

    这一次,宁波大丰迎来高光时刻,除了为杭州亚运会36座场馆提供演艺智能装备、场馆核心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等多方面建设服务外,鲜为人知是,宁波大丰以官方供应商的身份,参与杭州亚运会轨道交通项目,完成10条地铁线专用产品整体内装的研制和建设;旗下公司大丰文化为杭州亚运会博物馆和部分场馆提供优质运营管理服务;大丰艺术团出品的剧目《今西何溪》等四个节目入选亚运会、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暖场节目资源库……

    从2010年首次牵手亚运会至今,宁波大丰不仅为亚运会贡献了足够的“光和热”,更成为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

    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一个城市的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亚运之后,宁波城市经济如何借力发力?

    “宁波要深化城市经济多元发展,做‘斜杠’之城。”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综合经济研究部经济师陶济帆认为,宁波要进一步构建现代化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把握亚运机遇,激发科技、人才、资本等关键性要素的创新作用,推动产业高质量转型。

    简言之,就是抢滩亚运红利,以科技创新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科技强则国家强。9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作为制造业大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关于新时代“创新”,前不久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宁波提出了自己的“解法”——

    建设高水平创新城市,把各方面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形成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主体“创造之手”聚力共进、生机勃勃、动力无限的良好局面。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宁波,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科研机构,都在努力和本土产业发展、服务“国之大者”紧密结合——

    亚运会开幕式上唱响“宁波好声音”的音王股份,正深耕音视频行业系统方案服务领域,踩着新技术、新风口的节拍拔节而上;

    主火炬塔零碳燃料的“发明者”——位于前湾新区的省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将发力突破智能驾驶、绿色能源、先进零部件领域内的共性、关键和前瞻技术,打造世界一流的服务平台;

    宁波海越,亚运会重要交通保障工程杭州西站光伏屋顶的建造者之一,它的科技攻关团队以每年推出四五种新产品的速度,适应新需求、迎接新发展……

    这是一座城的格局和担当。

    城市经济多元发展,除了硬核支撑,还需要跨界融合。

    无疑,“体育+”是一步“先手棋”。

    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文体旅融合是一大亮点。

    在宁波北仑春晓,有个藏在山岙里的“中国最美赛道”——宁波国际赛道。它穿行在山海之间,不仅是一条全景海岸线,更成为宁波“打开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自2017年建成至今,宁波国际赛道已举办3场国际级赛事、26场国家级赛事、11场自主赛事,累计超过50万人次观赛。

    亚运会期间,象山文旅部门前往杭州“吆喝揽客”——联合几大景区,线上线下相结合,免费送出近3000张门票,越来越多的食客、网友成为潜在游客。“以亚运为契机,宁波需要持续推出高质量且独具宁波特色的商旅文体一体化产品,拓展体验场景,以文化、体育为纽带,强化关联产业融合,培养群众消费黏性。”专家介绍。

    打开“一扇窗”

    蓝天白云,阳光沙滩。在拥有白色敞篷屋顶和蓝白相间座位的杭州亚运会沙滩排球馆内,看一场球赛,是独属秋天的浪漫。

    “象山将成为沙滩排球的一个福地。”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沙排部部长向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如是感慨。接下来,国家级沙滩排球赛事基地、训练基地和明年的沙滩排球奥运资格赛有望落户宁波象山。不仅如此,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已经和宁波、象山市县两级相关部门初步达成意向,计划在这里建立国家级沙滩排球赛事基地或者训练基地,每年承办一两次国内、国际沙滩排球赛事。

    这是对沙排馆的“命运安排”,也是宁波打开亚运城市品牌的“一扇窗”。

    体育赛事是城市形象的有效载体,也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作为亚运会帆船(板)、沙滩排球项目的竞赛场地,赛事的成功举办将宁波推到了“世界的中心”——全球重要体育赛事资源和高度的关注纷至沓来。

    近期在宁波,还有两场赛事被追捧。作为10年间举办过12场挑战赛的城市,凭借丰富的办赛经验,宁波这个WTA250赛事的新成员,在今年呈现了一场更高规格、更高水平的2023宁波网球公开赛,填补了浙江省没有WTA巡回赛的空白。

    而2023年女排奥运资格赛在宁波北仑举行,更是得益于北仑“累计承办22次国际排球赛事”“中国女排集训基地”等一系列无可匹敌的优势。

    事实上,作为“奥运冠军之城”,在赛事引进上,宁波一直不遗余力——

    连续举办宁波国际马拉松赛、世界女排大奖赛、宁海山地越野挑战赛、CEC中国汽车耐力锦标赛等一批国际性大赛,已形成世界房车锦标赛、国际排联新世界联赛、“一带一路”攀岩挑战赛、网球挑战赛等品牌赛事,赛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一区(县、市)一品”赛事体系初具规模。

    “杭州亚运会后,宁波要牢牢把握赛事带来的全球关注度,打造海洋特色鲜明的亚运城市品牌。”在市体育局局长张霓看来,水上运动的赛事特色与宁波的海洋经济、海派文化、海丝之路“活化石”等城市特色品牌建设相得益彰。宁波要充分利用好亚运场馆、奥体中心等优质场馆的资源,招引重磅赛事、大型活动落户宁波,培育自主品牌赛事体系,提升本土赛事影响力,以体育交流拓展人文、经济交流,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张霓表示,接下来,宁波将继续发挥山、海、湖、江、河的自然资源优势,优化赛事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赛事配套相关产业,持续培育体育品牌赛事,大力引进高水平职业体育赛事,凝心聚力打造“赛事之城”。

    从“会”到“惠”的初心

    在东海半边山景区,建在沙滩边可容纳2000名观众的半开放式沙滩排球主场馆里,17个国家和地区的48支队伍在此争夺两枚亚运金牌。

    坐在场馆中,欣赏运动员奋力扣杀、救球;举目远眺,200米外的海滨沙滩上不少游客在玩飞盘。这种全景式的观赛条件,大抵只有在象山了。

    一场体育盛会,既是国力展示,也是举办城市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改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品质,给百姓带来福祉的机会。从亚运会到亚运“惠”,也许,这才是体育的魅力所在。

    以亚运为媒,宁波象山早已从千帆竞发迈向万物开源——

    象山到宁波城区的车程从多年前的2小时缩短到现在的1小时,象山北、茅洋、新桥、石浦等高速口连接了散落在半岛的颗颗“明珠”,许多美景不再藏在深闺少人识:黄避岙乡大黄鱼养殖基地、茅洋乡的村民众筹玻璃栈道和宋韵小村、新桥的象山影视城、石浦的东门渔村及花岙岛的盐场,频繁进入亚运媒体人的镜头……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惠及一方人。

    亚运会,让宁波城市全方位“上新”——

    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提升持续优化;赛事场馆、智能服务平台惊喜不断;绿色亚运、智能亚运、人文亚运,在杭州举行的相关专场发布会上,宁波“彩蛋”频发……

    “宁波要打造亚运红利利用的典范。”陶济帆说,亚运赛事将进一步激发市民对体育的热情,宁波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参与度。

    如果说冠军是体育巅峰,那么群众体育则是体育发展的基石。

    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运动场所,宁波在2018年出台文件,明确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备一定数量和标准的体育健身设施。截至2022年底,宁波共有体育公园90个,占地面积逾25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4.1%,城乡居民体质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4.1%,处于全省前列。宁波积极开展“一人一技”、全民健身大讲堂等健身公益培训,每年组织全民健身系列活动4000余场,参与体育赛事和活动群众超过200万人次。

    当下,以亚运为契机,“奥运冠军之城”正在谋求更大范围的“出圈”——

    持续打造“运动宁波”城市品牌,以打造世界影响、全国知名赛事之城的宏伟目标为指引,激扬全民弘扬体育精神、崇尚体育运动的热潮。

    燃放!燃放!燃放!

    一座城,因“燃”愈发璀璨,星空之下,掩不住光焰。

    亚运“曲终”,但梦想仍在。

    光焰之下,静水流深。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