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杭州第19届亚运会落下帷幕。作为从开幕式跟到闭幕式的前线记者,一时有些不舍。汪顺、全红婵、余依婷、张雨霏……许多热搜“常驻人口”,这几天就站在离我仅有几十厘米的地方,真实地和我对话。在这“漫长”且“短暂”的十几天里,很多时候,我和大家一样,是在电视的屏幕前收看比赛的,各个场馆的混采区是我待得最久的地方,为了能有个采访“C位”,提前两三个小时开始等待已经是家常便饭,也发生了很多好玩、有趣的幕后花絮。 把明星当朋友 我永远记得,第一天采访汪顺的时候,我的心跳有多快。当时我站在混采区最前面的位置,一遍又一遍在心里排练要采访汪顺的问题。但在见到汪顺的那一刻,所有的问题变成了空白。他被无数记者的声音围绕着,而我鼓起勇气跟他说的唯一一句话都直打哆嗦。但是好在他十分照顾家乡媒体,冲着镜头问了声好,让我有了素材,可以向后方小伙伴交差。正当我懊恼的时候,我余光扫到了另一位记者,他拍着汪顺的肩膀,像朋友般和他侃侃而谈。我突然明白了,这些选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光环,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平凡的年轻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去沟通,或许能挖掘到更多细节。后来,我在赛后采访余依婷,无意中发现她的美甲非常好看,就直接问她:“我看到你做了指甲,可以展示给我们看看吗?”余依婷也是很自然地向镜头展示,还说了句很棒的话:“我虽然做的是银边,但我照样拿金牌!” 慢慢地,我放平心态,试着把采访当聊天。在王昶最后一场比赛的赛后采访结束后,摄像老师还调侃我说,好像我和王昶认识很多年一样,因为我采访他的第一句话是:“王昶,简单聊一聊吧。”我当时笑得前仰后合,但是我知道,那一刻我是放松的,轻松愉快的聊天环境是年轻人放下戒备的第一步,也是拉近和选手距离的关键一步。 让选手挑中我 相信很多人在前几天刷到过新华社的一篇推送《采访全红婵——记者最大的挑战》,里面说的那个第一场比赛后“唯一有机会提问的记者”就是我。全红婵很红,采访她的人也是里三层外三层,我是如何成为那个幸运儿的?我想这背后,提问的问题很重要。当时,很多记者追着全红婵和陈芋汐问“比赛感受怎么样”“获得金牌有什么想法”,全红婵本打算一直重复“挺好的”走完混采区,但是她却在我面前停了下来,因为我当时的问题是她们不用顾虑太多就可以回答的:“比赛前的‘炸鱼’是你们放松的方式吗?” 这个问题对于她们来说,就是非常好回答的问题,两人对视之后,陈芋汐回答:“这是比赛前,我们到三米台以脚入水的方式进行的训练,并不是‘炸鱼’。”对于全红婵而言,她并不会聊太多的感受,选择一个她很熟悉且大家关心的问题,成功率更高。当然出圈的并不只是这个问题,还有问全红婵的“比赛难还是采访难”,虽然有点好笑,但是这场“混战”之后,连着好几天,我的这段采访都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平台上。 替网友抛问题 在混采区,我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今天比完感受如何”。我们平面媒体在混采区是最不占优势的,因为选手在走到我们这边之前,已经接受过好几轮央媒的采访。常规问题对他们而言,很多已经有了“标准答案”。 我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大家对于比赛感受类的问题兴趣不大,反而唠家常式的对话更容易引发热议。于是,我在每次采访前,都对要采访的选手进行“地毯式”了解:刷遍他的社交账号,查阅之前的报道,看看网友对他的评论……比如,汪顺在比赛期间,除了他本身的热度很高,他的父亲、邻居同样也成了大家讨论的话题。于是我就借着他爸爸要请邻居吃饭的事情问了汪顺,汪顺也是乐得大笑:“我不知道这件事,他又豪言壮志了。”这个看似简单的回答,在宁波晚报的抖音号有着近17.8万的点赞量。 还有另一位宁波小将余依婷,采访她之前我正好刷到了网友对她的评价——新晋的泳池女神,顺势就问了她本人的看法。依婷也是非常可爱地作出了回应:“我自己觉得一般,我是纯正中国人,没有什么混血,顶多‘这个村混那个村’的。”网友也是被她的“谦虚”可爱吸引,在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抖音账号“美丽浙江”上,这个问题的点赞量达到85.4万。 这次亚运会,不论是现场“DJ”还是暖场主持人,都让社会重新认识了“00”后,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属于年轻人的战场。作为一个刚入职两年的新记者,能参与这次国际赛事的新闻报道是我的幸运;能够冲到前线和顶流选手近距离交流采访更是我的一次机会。 总结经验,收拾行囊,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记者 杨蕊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