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银凤 通讯员 张雅雯 今年是保国寺大殿建成1010周年。透过榫卯吻合、富有弹性的木构建筑,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古代建筑的内在历史底蕴,感受它的现实生命力。 昨日,纪念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1010周年暨第四届木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以及意大利、美国、瑞典、韩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40余人,研讨建筑文化遗产的现代科学保护与发展之路。 在主题演讲中,与会专家围绕“宋《营造法式》与梁思成先生《营造法式注释》”“木构建筑的现代技术与传统理念”“地域建筑与城市规划”等主题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阐述和探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讲述了《营造法式》文本与宁波的渊源。他表示,作为目前尚存江南地区最古老的木构建筑遗存之一,千年古刹保国寺主殿大雄宝殿木构的一些做法既接近宋《营造法式》内容又早于《营造法式》。比如保国寺大殿采用了宋代典型的“厅堂式”构架方式,这种结构逻辑简明扼要,柱额明快、梁架洗练,没有任何赘余的构件,用材制度严谨规范,如月梁的曲线饱满而富于弹性,彩画采用了传统的“七朱八白”。“这些恰恰证明了宋《营造法式》所继承并总结的内容与江南地区工匠的建筑实践密不可分。”王贵祥说。 “通过最新的技术测定,可以证明宁波保国寺大殿为北宋木构建筑。”北京大学教授徐怡涛说,“13世纪前后,保国寺曾有较大规模修缮,更换过一批构件,其中,龙脑香或与东南亚木材贸易有关,黄桧木可与南宋时期宁波与日本木材贸易的历史记载呼应。至于所发现的南北朝至唐代的旧料,或可侧面反映保国寺在北宋之前即已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