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坊中故事

陈公神道坊
聚魁里坊

    古牌坊不仅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故事。有十年寒窗、一朝题名的春风得意,也有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凄风苦雨;有位极人臣、衣锦还乡的显赫,也有寸草春晖、菽水承欢的孝顺;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弱的善良,也有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浩气。

    陈公神道坊的主人是陈公即陈良谟(1589年-1644年),宋代文介公陈禾之后,出身贫寒。陈良谟娶湾头刘氏,生有一子。他为生员时,遇歉收之年,稻米涨价,家穷吃不起饘粥。一天,陈良谟从学校回家,年幼的儿子远远望见,返身奔告母亲,大呼“爹回来了,爹回来了,有米了!”不料跑得太急,被地栿绊倒,一跌而死。

    陈良谟寒窗苦读,中进士后官至监察御史。李自成攻北京,很多大臣逃跑,陈良谟对同乡好友李芳泰说:“都城旦夕破,为臣子者,除一死外,无别法,惟是先君未葬,母老,吾又乏嗣,目殊未瞑……”可见他打算自杀殉国,却又难以割舍。听到崇祯吊死煤山,他死意更决,临死前赋诗“……苍苍不可问,国亡吾何存。誓守不贰心,一死报君恩。”并题词“为臣为子不能两全,慷慨从容同归一死”。小妾时氏,年仅18岁,已怀身孕三月。陈良谟自杀前想让她回家,不肯;想让她南下,也不愿意。陈良谟劝告说:“吾年逾五十无子,汝幸有娠,倘生男,以延陈氏血食,汝必勉之。”时氏答:“主人死,妾将谁依?与其为贼辱,不如无子也。妾请先死,以绝君念。”双双自杀后,仆人周明护送两人灵柩回到老家鄞县,鄞人夹道痛哭,焚香迎接。后来,清朝皇帝为笼络人心,对甲申之变的19位明朝忠臣补行抚恤,建墓立坊,陈良谟就是其中之一。

    陈公神道坊额“敕赐祭葬”,建于清初,位于光同乡像鉴桥皇封漕,今石碶街道轻纺城西北,坊及墓均已不存。

    嘉庆冯杨氏节孝坊是为冯德文之妻冯杨氏而建。据慈城冯骥才祖居中的世系图介绍,冯德文是冯骥才六世祖,也就是说冯杨氏是冯骥才太公的太婆。冯骥才祖上是浙东著名药商世家,从事药材生意风生水起。据钱文华先生介绍,冯德文经常前往云南、贵州、广西一带收购药材,1769年不幸因“瘴疫”病死异乡,年仅28岁。冯杨氏得知噩耗,悲痛万分,亲自将丈夫的灵柩接回慈城。当时杨氏只有26岁,有一个5岁的儿子。她此后一直守寡,品性高洁,不但孝敬长辈、教子有方,还乐善好施,频频照顾族人,接济贫苦乡邻。80岁时,三个孙子和亲朋好友想给她办寿宴,被她婉拒,用省下的钱重修慈城乡贤祠、节孝祠、忠义祠等。

    冯杨氏节孝坊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位于慈城西郭门外。此处原先有4座牌坊,其中之一是赵文华的江山会秀坊。也许是节孝坊很有气势,时间一长,文字难辨,后人便张冠李戴,误将其当作赵文华的江山会秀坊了。笔者根据旧影考辨,确定此系冯杨氏节孝坊。

    乾隆钱孝子坊建于1781年,位于慈城南门,现不存。孝子钱秉虔,幼时家境贫寒,父亲外出谋生,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9岁时就寻活计换米养母。遇到别人给糖果糕点等,自己不食,带回家给母亲吃。14岁时,孝子徒步外出寻父,在辽东遇到父亲。19岁那年,父病重,久治不愈。孝子只得求神,准备刲股和药。忽然有一老者敲门说:“尔行孝,毋毁亲体。”并给药一丸,父服后痊愈。孝子十分关爱弟弟,弟年少时,“出必偕行,处必同榻,食必与共”。孝子还承担了外公的生养死葬和祭祀之事。他热心公益,慈城有赈饥、浚河、修学宫以及修桥铺路等善事,总是尽力捐助。双亲病重时,他焚香吿天,愿以身代。孝子上坟哭奠时,连墓树巢鸟也被其孝心感动,一起群集悲鸣。

    聚魁里坊是省府县三级官员为“湖广按察司副使杨茂元”立的牌坊,额两侧刻有杨守陈、杨守阯、杨茂元三人考取功名的时间和成绩。杨守陈是兄,守阯是弟,茂元是守陈儿子。杨守陈1450年考取浙江省第一名,也就是解元;杨守阯1465年考取浙江省第一名、1478年全国第四名、殿试一甲第二名即榜眼;杨茂元1471年考取浙江省第三名、1475年全国第四名。

    杨氏居于西杨村,因村旁有镜川,故称镜川杨氏。文献记载,镜川杨氏明代时是宁波“四大望族”之一,一直注重读书,自杨守陈开始,杨氏一族有十人中进士,而且守陈、守随、守阯分别官至礼部、工部、吏部尚书。西杨村曾有楹联称“一门三部尚书,五世十科进士”。

    杨守陈身居高位,但为官不傲,待人谦和。志载:“守陈尝以洗马乞假归,途次晦至一驿,其丞不知公为何宦,与之坐而抗礼。卒问曰:公职洗马,日洗几马?公漫应曰:勤则多洗,懒则少洗。俄而报一御史且至,丞速守陈出。守陈曰:待其至而让之未晚。比御史至,则公门人也,跪而起居。丞乃蒲伏阶下,百状乞恕罪。公笑曰:何庸若是。”可见杨守陈肚量之大。民间还流传有杨尚书筑狗颈塘故事。

    除了聚魁里坊,西杨村还有解元乡坊、集贤乡坊,前是杨守陈考取乡试第一名后立的,后是杨守陈等一门通显之后立的。

    时移世易,因自然和人为原因,昔日“千坊之地”,现今完整度在一枋两柱及以上的古牌坊,仅剩60余座。能带来视觉感受的,还有约60座古牌坊的旧影。它们是历史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理应好好珍惜。

    (旧影出自民国书刊等,其他照片由本文作者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