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据昨天《宁波日报》民生版报道,近日,邓先生在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反映,宁波图书馆每天有座位“占而不坐”现象,严重影响日常体验,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占而不坐”本质上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将公共资源“据为己有”,用封闭性、排他性让公共资源从多数人的“众享”变为少数人的“独享”,背离了公共资源开放、共享、流动的原则。 不论是偏好某些座位,还是为了防止出现无座位可坐的情况,抑或受到“别人都如此”的失范感染,“占而不坐”缺乏群己界限,没有在心中给他人留下足够的位置。“占而不坐”说轻点是疏忽大意,说重点是自私自利。“占而不坐”不能只依靠读者的自律自制,而是需要更多的“紧箍咒”。 为了避免“占而不坐”现象,不少高校都采用了数字化预约手段。以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图书馆不同楼层的不同座位都进行了编号,读者预约座位成功后超过半小时不到的,座位就会被释放供其他读者预约;读者离开图书馆超过半个小时的,座位就可以被其他读者预约使用;每年产生三次违约的读者将会被记入黑名单,一周内无法使用座位预约系统……从实践来看,数字化预约手段有效地破解了“占而不坐”。 与高校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面向未成年人、老人等群体,如果推行数字化预约系统,就会导致这些群体处于不利位置,增添人为的壁垒。破解公共图书馆“占而不坐”的关键,就在于对“占而不坐”说“不”。除了技术手段,还需要更多细心、耐心,需要更多“绣花功夫”。比如,提醒督促,呼吁读者遵守文明阅读公约;加强巡查,对超过半小时的占座物品进行清理;公众参与,动员读者和图书馆一起维护馆内阅读秩序…… 消解“占而不坐”现象,让有限的座位资源物尽其用,有助于推动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