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盘活利用闲置农房,激活农村“沉睡”资产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严舒玮

    到镇海区庄市街道永旺村游玩,咖啡厅是许多人必去的打卡点。

    这些颇具文艺范的咖啡厅,过去都是闲置农房。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永旺村不断盘活闲置农房资源,特色街区、乡野青创集、青创公寓等项目纷纷落地。农房大变样,村庄变景区,城里人进来了,走出去的村民又回来创业了。

    拓展乡村发展新空间

    近年来,我市鼓励各区(县、市)因地制宜探索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呈现出“点上突破创新、面上有序推进”的良好态势,有效激活农村“沉睡”资产,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去年以来,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从36个试点乡镇向全市推开。各地积极创新举措,实施“闲置农房+”行动,引进开发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项目,拓展乡村发展新空间,形成了一批农户受益、社会认可的实践成果。

    在推进过程中,我市以数字化改革为支撑,提升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管理水平。象山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农房盘活”数字化系统应用,并被列入“一地创新、全省共享”项目,在全省推广。一些区(县、市)运用宅基地基础数据、房地一体确权登记数据,结合调查走访、水电数据智能识别等方式,排摸闲置农房权属、面积、位置、建筑结构、流转意愿等情况,夯实农房盘活基础数据“底座”。全市共排查闲置农房20546宗,累计录入闲置农房相关信息7191条。建立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项目储备库,开展线上推介、招商、交易等,促进了闲置农房盘活。

    盘活闲置农房,归根结底是让农户增收、让集体得益。我市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探索“社会资本+集体经济+农创客+农户”等多元主体参与路径,引导村集体以合作、合资、合股的方式参与项目经营。对一些有条件的村,允许村集体对闲置农房进行统一收储、规划、招商,形成规模效应。镇海区湾塘村整治危旧房和违法建筑,盘活土地建设“蓝领公寓”;奉化区谢界山村统一收储闲置农房,统一招商出租,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的收益。

    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我市将闲置农房进行公开流转,规范流转行为,推行标准合同及备案制度,保障投资主体、村集体、农户三方权益。同时探索农房抵押贷款,象山、江北等5个区(县、市)创新推出“旅游贷”“民宿贷”等特色金融服务产品,贷款金额超过15亿元。

    据统计,到今年9月底,全市累计盘活利用闲置农房8032宗,建筑面积42.2万平方米,引进开发项目295个,项目投资32.7亿元。

    探索形成五种模式

    我市因地制宜探索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途径,形成了五种模式。

    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型。象山县以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推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集成改革,全县累计引进农房盘活产业项目112个,吸引社会投资20多亿元,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7.3万平方米,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该县荣获2022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铜奖。

    民宿经济集群开发型。将闲置农房与自然资源优势相结合,进行片区整体谋划,串点连线,集中打造乡村精品民宿等新型业态。镇海区九龙湖镇秦山村打造精品民宿集群,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和村庄人居环境改善提升。

    多种资源组合开发型。探索闲置农房资源与山林田河湖塘等各类低效土地资源结合,统筹盘活利用,发展农旅融合等项目。江北区甬江街道通过流转承包地与闲置农房,引进“达人村”项目,实现了集体、农户、经营主体三方共赢。镇海区十七房村利用古村优势,整村盘活资源,打造古村旅游。

    村集体统一开发型。整村统筹规划闲置农房,统一开发、统一管理。象山方家岙村加强民宿管理并优化配套服务,形成综合休闲旅游产业。全村现有民宿和农家乐52家,床位1000余张,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公益性项目开发型。利用闲置农房开发文化、养老、体育、医疗、教育等公益性产业,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让群众享受更丰富的公共服务。江北区鞍山村统一收回厂房,引入一家公司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园。宁海县对岙洞村开发知青养老产业园区项目和知青文化馆,既促进了村集体增收,又提升了村庄公共服务水平。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市计划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宅基地)3500宗以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