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之都,活力涌动(资料图) |
观点提示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宁波的发展,在浙江工作期间,曾34次莅临宁波考察调研;到中央工作之后,多次对宁波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杭州亚运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义乌李祖村和国际商贸城、诸暨枫桥经验陈列馆、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等地,对浙江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提出了新要求,为浙江现代化建设擘画发展蓝图、指引战略方向,也为宁波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市上下要在对标对表中把牢方向、找准定位,在感恩奋进中勇扛使命、谱写新篇,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先行姿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贡献更大宁波力量。 李包庚 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彰显宁波创新驱动、自立自强的“窗口”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次在浙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在科技前沿领域加快突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科技创新方面的新指示、新要求,具体来说,需要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实体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从全球视野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方面努力。 对于宁波而言,工业制造能力和科技创新基础扎实。截至2022年底,宁波拥有国家级的单项冠军企业达83家,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3家,位居全国第四名。这些为宁波建设“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奠定了雄厚基础。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的重要讲话,为宁波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第一,建设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4+4+N”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建设“十百千万”智能制造新群体,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格局。第二,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主线,进一步巩固绿色石化、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促进生产端、贸易端、消费端和科技侧融合贯通,争创全国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第三,大力培育“大优强、绿新高”企业梯队。加快推动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实现世界500强企业“零”的突破;引导企业专注行业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做大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规模,擦亮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金名片。第四,构建鼓励自由探索的开放协同创新格局。组织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增强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安全韧性。 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彰显宁波与民同行、共富先行的“窗口”担当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共同奋斗和辛勤劳动,最终达到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全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先行探路的重大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浙江考察时,指示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宁波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不断缩小“三大差距”,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1.69,比上年缩小0.03,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宁波要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场景中审视谋划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建设,彰显与民同行、共富先行的“窗口”担当。第一,深化“扩中提低”收入分配改革。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对山区、海岛等经济相对薄弱区域财政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大力拓宽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渠道。第二,完善“甬上乐业”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和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加大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和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力度,努力打造高质量充分就业创新城市。第三,构建“兜底普惠”社会保障网络。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制度安排,加快落实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第四,推进“全龄友好”健康宁波建设。全面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率先构建优婚、优生、优育贯通的高水平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推进高水平运动健康城市建设。 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彰显宁波主动变革、开放图强的“窗口”担当 浙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在改革、开放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在改革方面,要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在开放方面,要以服务全国、放眼全球的视野来谋划改革,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创新利用外资、做大外贸的方法和渠道,在服务业开放、数字化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全球范围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宁波要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打造高效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营造口碑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动宁波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彰显主动变革、开放图强的“窗口”担当。第一,按照“四个一流”标准,深化“四港”联动发展,加快发展集“船、货、人、商”于一体的港航专业服务,谋划建设沿海战略资源安全大走廊,打造长三角国际海铁联运中心、国家战略资源储运配置中心。第二,以制度型开放牵引“两区”联动,加快推进枢纽自贸区建设,探索形成一批接轨国际的首创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招引一批经营效益好、辐射作用强的牵引性项目;高标准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持续扩大中东欧商品进口,打造双边贸易、双向投资、人文交流首选之地。第三,建设“双向开放”的贸易强市,优化进出口市场和产品结构,提升宁波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谋划打造全国消费品进口集散中心。第四,深度参与区域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杭甬“双城记”八大专项行动、十大标志性工程,联动舟山推进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健全宁波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推动甬舟、甬台、甬绍一体化协同发展,深化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做好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山海协作工作。 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彰显宁波以文铸魂、以文兴业的“窗口”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此,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 宁波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常态化高水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高标准建设重大文化地标,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彰显以文铸魂、以文兴业的“窗口”担当。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广泛开展“在宁波,感悟真理伟力”实践解码工程,赓续四明山红色文化,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推动理想信念入脑入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话语权,发展壮大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传播“宁波矩阵”,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第二,要持续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推进“浙江有礼·宁波示范”文明素质养成行动,推动文明创建从城区向乡村延伸、从局部向全域覆盖、从“盆景”向“全景”跃迁。高水平建设“信用宁波”,打造因人而美的“尚德甬城”。第三,深化全民悦享的高品质文化供给。统筹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和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打造工程,高标准建设天一阁博物院南馆、河海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大力实施文化“名企、名家、名品”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率先建设人文城市、人文乡村。第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升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文化特色小镇,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引育文化领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建成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彰显宁波清正廉洁、勤政务实的“窗口”担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浙江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立足实际、科学决策,坚持着眼长远、打牢基础,坚持干在实处、务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健全干部担当作为激励保护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宁波要纵深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深入推进主题教育为契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主动高效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彰显清正廉洁、勤政务实的“窗口”担当。第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中央决策、省委部署有效落实,不断完善市、县两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五个党组工作汇报制度,完善党委议事协调机构谋大事抓大事机制。第二,持续锤炼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一支堪当时代重任、勇担使命的铁军队伍,有效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营造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良好氛围。第三,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抓实“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工程,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第四,要以严的基调强化清廉宁波建设,打造作风建设宁波范例,加快形成全域清廉生态。 (作者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