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民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助力推动港城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市政协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提升港城文化影响力”

宁波美景。 (姜赟 王鹏 摄)

    港城文化是宁波城市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助力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争创市域样板、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既需要经济硬实力的强劲支撑,也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深厚积淀,更需要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相互赋能,让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既有领先实力,又有强大魅力。

    党委政府的工作方向,就是政协的履职指向。市政协始终与党委政府保持同心同向、同步发力,将“提升港城文化影响力”作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课题。今年3月份以来,市政协成立由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牵头,社科界别、文艺界别、九三学社市委会参与,50多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课题组赴绍兴、成都、长沙等地调研,30多次赴区(县、市)、文旅部门、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等实地走访、现场座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4份调研报告。

    9月21日,市政协十六届九次常委会会议围绕港城文化建设“有什么、要什么、缺什么、怎么干”开展专题协商。四个调研组的代表在大会发言中立足我市“港产城文”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梳理推进港城文化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好的做法,提出对策建议,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为推动港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记者 何峰 

    谋划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增强港城文化软实力

    “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特色文化城市,深圳、青岛等城市已经起步。宁波历史文化底蕴有厚度,当代文化建设有亮度,区域发展定位有高度,对外开放交流有广度,应谋划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市政协社科界别课题组在盘点宁波港城文化建设“有什么”基础上,建议立足港城文化优势,把“打造独具港城文化魅力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宁波的文化发展总目标,不断提升港城文化软实力。

    课题组认为,我市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具有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但也存在文化引领力不强、文化创新力不够、文化配置力较低、文化辐射力有限等制约因素。

    “文化引领力不强,表现在文化发展战略定位缺乏区域、全国、全球眼光,‘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的定位和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地提出的建设国际性、国家级、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相比,缺少对区域发展的引领力。”代表课题组发言的傅晓委员说。

    课题组在调研基础上,提出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四条建议。

    “要加强顶层设计,激发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引领力。”课题组建议,以更高站位布局谋划,制定推进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明确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定位、近中远期目标、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等;以更强合力探索新路,走出一条党委负责、政府主抓、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文化发展新路;以更大胆魄突破瓶颈,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课题组的第二条建议是如何擦亮文化品牌。“擦亮文化品牌,要彰显‘海’的韵味,提升‘帮’的温度,展示‘学’的魅力,凸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辐射力”。傅晓委员进一步阐释,彰显“海”的韵味,打好“海洋文明起源地”“海丝活化石”“中国海防文化第一城”三张海洋文化牌,聚力打造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际港口文化节;提升“帮”的温度,企业家和院士并重,新老宁波帮并重,沪港宁波帮并重,海内海外宁波帮并重,着力打响宁波帮文化品牌,高水平办好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谋划建设宁波帮特色文化街区,将镇海庄市打造成在海内外具有强大感召力的商帮文化核心区;展示“学”的魅力,深入挖掘阳明心学和四明学派、姚江学派、深宁学派、经史学派的当代价值,深入实施宁波文化研究2.0工程,强化学思用一体推进,实施“宁波名人”风采弘扬计划,建设名人馆、名人园,让学术文化和名人精神遍布三江六岸。

    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课题组认为,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创新力。“加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规划管理体制,统筹全市文化资源管理,优化文化空间布局,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创新公益性文化场馆的管理模式。”傅晓委员在发言中说,不断强化文化产业创新,力推制造与创意设计、数字技术互促共生,推动建设全国数字文化产业新兴集聚区;大力推进文化平台创新,搭建文化智造云平台和大型文化中介平台。

    课题组建议,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还要坚持文化惠民,增强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吸引力。优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水平,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空间,加快市非遗馆、新音乐厅、新文化馆、天一阁南馆等地标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进度,建设提升一批具有港城鲜明辨识度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间。

    加快塑造滨海时尚文化地标 展现港城文化新魅力

    城市文化地标深植于历史文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形象,凝聚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加快港城文化地标建设,是提升宁波文化软实力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港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彰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形象的重要举措。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课题组把研究方向聚焦在城市文化地标上。课题组指出宁波文化设施建设欠账多、拖得久,提出要大格局谋划、超常规推进“滨海时尚文化地标塑造”,尤其要强化文化设施的集聚。

    宁波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地标?课题组认为,它是能传承历史文脉的可视符号,是能承载情感认同的空间载体,是能吸引人气热度的强力磁极。但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宁波文化地标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缺少大手笔大气魄的封面作品,缺少高密度高能级的地标集群,缺少新思维新动能的带动效应。”课题组调研报告如是说。

    宁波文化地标怎么建?课题组建议,从以大格局谋划项目、以超常规推进建设、以创造力赋能地标三个方面破题。

    “首先,以大格局谋划项目。按照集中和利用顶级文化资源、打造复合型文化消费空间的思路,重点布局几个港城文化地标集聚群。”代表课题组发言的鲁霜霜委员说,在三江口打造独具宁波特色的河海文化地标群。在甬江东岸集中布局河海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市非遗馆、文化馆、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与西岸的美术馆形成呼应,并把老外滩、游船码头、文创港、和丰创意广场等商业和文创产业配套纳入其中,让百里三江文化长廊的精华区域潮起来、热起来、火起来。此外,在优势区域打造主题地标集聚区,在“小三江”形成一个艺术集聚区,同时,提升重大文化地标建设的能级,从全市层面来统筹规划建设河姆渡遗址公园等文化遗产项目。

    “其次,以超常规推进建设。文化地标建设不能计一时的得失、一地的得失,要看全局算大账、看长远算利弊。宁波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只有以超常规的举措和投入补齐短板,才能迎头赶上、弯道超车。”课题组认为,要配强组织领导,成立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先将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设立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专项基金,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努力将重大文化地标项目纳入上级相关规划,争取资源和政策支持。

    “再次,以创造力赋能地标。分析研究国内外成功案例,创新建设、开发、运营模式,让文化地标真正成为提升城市的名片和软实力,推动‘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转型的加速器。”鲁霜霜委员在发言中就此提出打造亮点、强化运营、激活资源等建议。鲁霜霜委员说,对新建文化地标,要高度重视艺术审美性,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打造既有颜值品位又有丰富内涵的亮点;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通过竞争性方式,参与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文化场馆的运营和文化内容的生产;同时,通过政府主导定规则、机构搭台聚资源、资本参与出项目,让高教园区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舞台,也让学生将青春、时尚、活力带进城市,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大学街区”。

    着力打造别具一格城市形象 加大港城文化传播力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课题组着重研究“硬”的文化地标,而九三学社宁波市委会课题组则聚焦软件建设,指出宁波港城文化形象塑造中存在形象不鲜明、提炼不到位、叙述不动人、形象不圈粉等痛点,提出要明确标识、加强研究、创新表达、丰富传播,“打造别具一格城市形象”的建议。

    “有标签缺标志,港城文化形象不鲜明;有研究缺转化,港城文化提炼不到位;有精品缺经典,故事叙述不动人;有亮点缺爆点,城市形象不圈粉。”通过深入调研,课题组这样概括港城文化形象塑造中的短板。

    如何开展独具滨海时尚魅力的城市形象策划、打造和营销,不断提升城市对外传播力,使港城文化以富有生命力的方式被广泛认知和喜爱,让大家喜欢宁波、乐于来宁波?课题组提出针对性建议。

    “首先,是明确港城文化标识,增强辨识度。”代表九三学社宁波市委会课题组发言的吴波华委员在发言中说,形象标识是一座城市的“身份证”,是一座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视觉符号。尽快把城市形象策划作为专项课题研究,通过挖掘港城文化精神内涵,提炼简洁、鲜明、亲民的城市口号,保证对外传播中使用“同一声音”;注重港城形象的空间构筑,以独具特色的空间基底来触发并加深公众对港城形象的认知,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城市地标,打造具有较高文艺承载力的文艺场馆和良好休闲体验感的旅游板块。

    “城市形象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上,提炼出‘高纯度’的港城文化内核。要加强港城文化研究,提高‘含金量’。”课题组为此建议,建立“宁波学”研究中心,打造集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于一体的平台,构建以港城文化为核心的“宁波学”研究体系;孵化一批重大文化工程研究项目,如河姆渡稻作文化“前世今生”的研究,明确王阳明、王安石、王应麟等历史名人在宁波的活动轨迹和生活故事等,以强有力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支撑港城形象塑造传播。

    一首《成都》带火了一座城,一部《长安三万里》让西安、扬州再次出圈,文艺作品的传播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课题组的第三条建议,是“创新港城文化表达,提升影响力”。吴波华委员在发言中说,推动创造性转化,加强对宁波历史文化名人的挖掘、梳理和策划,通过电影、歌舞、展览等沉浸式、场景化体验模式,以新拉老,交互交融,重点策划一批老少咸宜、特色鲜明的精品力作;提升节事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同时不断增强节事活动的“吸睛度”和“聚金力”。

    课题组最后建议,丰富港城文化传播,扩大覆盖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港城形象传播计划,结合重大项目、重点线路、重要作品等保持持续性、矩阵式的宣传势头,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热度。一要与喜闻乐见的传播路径相结合,拓展媒体宣传新路径;二要与生动活泼的智能光影技术相结合,让各国各地人们都可以“足不出户,云游宁波”,扩大港城文化的渗透力。

    全面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提升港城文化吸引力

    “文旅产业对相关服务业乃至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带动效应,是城市的名片与流量,也是推动港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有力支撑,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对人才的吸引力。”市政协文艺界别课题组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来提升港城文化吸引力。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宁波文旅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好,但也存在着客源单一、能级不高、业态陈旧、融合不深等诸多问题。

    “从产业能级看,相比城市整体经济规模偏弱;从客源市场看,以中短程客源为主;从业态创新看,缺少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大景区、新业态;从融合情况看,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不足。”在现场,代表课题组发言的陈彩凤委员用数据描述我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透过表象看本质。课题组认为,统筹机制有待完善、财政投入有待加大、对外形象有待彰显、区域协同有待强化、分散资源有待串联、开发理念有待更新等是造成我市文旅深度融合中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如何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课题组提出建议。

    “首要是聚焦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陈彩凤委员说,着眼顶层设计,打通堵点阻点,理顺文旅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探索调整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形成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统筹统管。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旅集团要真正姓“文”、投“文”,形成文旅行政主管部门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发展合力。

    产品是文旅融合的关键与核心。课题组认为,要聚焦新品打造,丰富体验业态。“从宁波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精华,加大新产品打造和原有资源整合为全新产品的力度,形成数款体量大、吸引力足的地标性文旅产品,成为宁波打造全国性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基础。”陈彩凤委员进一步阐释,打造“千年甬流传”——明州古城旅游景区,通过“文物拟人化”“让古建筑讲故事”等方式,让外地游客从文化和历史层面深度了解宁波古建筑背后的故事。打造“长三角的地中海”——宁波湾,聚力打造长三角最具吸引力的海洋文旅地标产品。打造“百年港城文旅秀”——老外滩实景剧,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游客认识宁波的最佳媒介。打造“光影照宁波”——三江夜游,运用数字技术、现代照明技术升级夜游体验。打造“活起来的文化遗产”——保国寺、河姆渡,建立以遗产价值阐释和遗址体验相结合的展示体系。

    课题组认为,强化立体宣推和引入专业力量,是文旅产业能够“出圈”的必要保障。“要全力提升新媒体营销效能,发挥自媒体、新媒体引流作用,加快形成宁波本土网红标签和打卡点,加大新媒体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AI数字名人代言宁波文旅产品。积极争取知名艺人来甬演出。共建文旅城市联盟,构建资源共同挖掘、线路共同建设、节事共同举办、品牌共同享用的战略格局。”

    陈彩凤委员在发言中说,要加强专业力量的有效导入与吸收运用,促进文旅产业提升能级,引入专家学者挖掘利用文化资源,注重文化深度赋能旅游产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文化展现出来;引入专业团队开展产品规划设计,用创新的场景、活动和技术,将古老文化转译为现代体验;引入专门机构提升景区运营能力,鼓励本地景区对标先进,革新运营理念、创新运用模式,提升运营管理专业化水平。

    提升港城文化影响力功在当代,惠及长远,需要系统谋划,做好精细“大文章”、布好长远“大棋局”。市政协主席徐宇宁表示,市政协将发挥好人才库、智囊团作用,聚焦文化活化利用、文化宣传出圈等关注重点,选好角度、找准切口,持续调查研究,推动宁波港城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助力提升港城文化软实力。同时,持续跟踪监督,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聚焦助推项目建设落地,紧盯项目实施、机制保障等重点难点,在跟踪监督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促进党政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竭力夯实港城文化“硬支撑”。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