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养老”变“享老”

柴桥街道擦亮“幸福养老”底色 绘就最美“夕阳红”

林永川写福字送居民
社区志愿者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
乐帮义工队参加志愿活动
居民送来自家竹子打造共享花园
专门为老年人编写的教材
河头村老年食堂配餐
柴桥街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柴桥街道不断加大养老服务建设力度,根据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柴桥街道党工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出一系列“助老养老敬老”服务套餐,持续增进老年人福祉,擦亮养老服务“底色”,提升民生幸福“成色”。

    李达 叶晶晶 文/摄  

    惠民利民 为养老服务“加码”

    “他们吃得舒心,我们辛苦点也开心。老人大多牙口不好,我们选的菜一般都是易消化又营养的菜品,荤素搭配合理,这个量老人吃吃正好。”负责送菜的石敏利阿姨乐呵呵地说道。每天上午10时,柴桥街道河头村老年爱心食堂菜肴装配完成后,由工作人员分送去老人家中。据悉,河头村的爱心食堂开办于2018年,旨在解决农村孤寡、高龄、空巢老人等三餐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老人的生活负担,让他们安享晚年生活。

    针对农村地区较难引进社会餐企的现实困境,柴桥街道的爱心食堂均采用“政府补贴+村集体出资+社会捐赠”结合的运营模式,食堂账目及接收捐赠物资钱款由专人负责,定期公示,项目运营监督严密,管理流程阳光透明。

    近年来,柴桥街道为了推进标准化老年食堂建设,在硬件上加装紫外线消毒灯、感温火警报警器、电子消毒柜等一系列设备,让制作餐食更加规范卫生;同时,为保障老年人营养需求,注重荤素搭配,确保一周内菜品不重复。招募义务送餐员,按片区为有需要的孤寡老人、残疾人送餐上门。“以前我们总是羡慕城市生活方便,现在让我去城市生活我都不想去了。空了来社区参加活动,找三五个朋友听听戏曲,打打台球,中午又能吃上爱心食堂餐,这生活可一点也不比城市差。”村民石源泉说,“我退休后还能继续发挥余热,很有成就感。”

    乐享晚年 为养老发展“加速”

    A4纸大小,总共30页、60面,图文穿插,版式清爽。这两天,北仑柴桥街道万景山社区给6个小区活动室分发了“本土教材”。这份教材,是社区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里面的内容是教他们如何操作智能手机。

    “阿姨,这是智能手机的基础操作方法,每一个步骤都有图文对应。”万景山社区社工刘晶把《阿拉柴桥·智能手机教学指引》放进芦江小区活动室,并给志愿者周幼珍详细讲解教材的使用方法。

    让老年朋友上手机课,如果光是嘴上说说,课后没有复习材料,不少老年朋友学过就忘了。这是数次课程回访中,社区工作人员得到的反馈。“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书店里面相关教材要么文字多于图片,要么不适合老年人的需求。”万景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书记楼妍伶表示,这也是为何社区要量身定制“本土教材”的初衷。

    收集材料,调整内容,整理排版……《阿拉柴桥·智能手机教学指引》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单单是图文排版,就经过四次大调整,最后坚持以图片为主。这本教材的内容偏向智能手机通识性的操作方法,以及老年人最需要的实用功能介绍,比如流量开启、调整字体、微信聊天、就医挂号等。

    在教材内容和细节方面,社区和共建单位可是动足了脑筋。针对辖区老年人的偏好,添加了如何下载梨园戏曲APP板块;柴桥派出所选取本地典型的诈骗案例,附在教材最后几页,为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敲警钟;北仑第二人民医院除了详细介绍手机预约挂号的三种渠道外,还贴心附上专家坐诊时间表。

    “课堂上学学,课后再看看教材,还能复习一下。”

    “不懂的时候,翻翻这个,蛮方便!”

    当《阿拉柴桥·智能手机教学指引》被分发到各社区时,老年居民纷纷为这份贴心点赞。

    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墨韵书法社设立了。可人才难觅,迟迟招募不到合适的老师,自学书法的林永川听闻,自告奋勇承担起了会长之责。书法社成立后,陆续有33人加入,全是上了年纪的花农。扛了一辈子锄头的他们,“跨界”学书法,既新鲜又兴奋。

    每周二上午两个小时,是公开的书法班。林永川每次都是一笔一画地耐心教学,他让这群老人慢慢爱上了书法,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他的带动下,墨韵书法社的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每年临近春节都会举办写春联、送福字等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每个季度还会开展主题书法展,以此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家门口就能学书法,还不收钱,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吗?今年春节,家门口的春联我自己来写。”村里的林老伯说道。

    老有所为 为老年生活“加温”

    秋风徐徐,阳光跳动。柳叶青青,鸟儿啁啾。在芦南社区的美丰弄公园里,银辉党员、绿衣志愿者和片区居民正在有条不紊地刨地松土、制作篱笆、搬卸花草。大家分工明确,干劲十足。

    芦南社区是典型的农居混杂小区,外来租户多,环境卫生差,管理难度相对大。为进一步创建宜居宜业环境,让辖区内广大外来租客能更快地融入社区生活,体验社区文化,参与社区治理,由社区党委牵头,银辉支部落实,片区网格长、志愿者参与的形式,以美丰弄公园为试点,打造芦南墙门微治理“试验田”。

    在银辉支部书记石信耀的带领下,社区购置花材,将原来不太美观的花坛进行了改造,来自贵州的杨昌秀还拿出了家里多余的竹子。大家先将竹子按照一定长度裁剪,然后将其围在花坛的外围,不仅装饰了花坛,还对花草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我在电视上看到大家都在变废为宝,这些竹子是我家里用剩下的,我想着做成竹篱笆把花坛围起来。这是我认领的花坛,我一定要把它装扮得漂漂亮亮!”杨昌秀说道。

    “磨剪子喽,戗菜刀喂。”“来来来,要剪头发的在这边排队。”一大早,柴桥街道街心公园里,闻讯而来的居民将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听说今天乐帮义工队在这摆摊,我家里的钥匙丢了刚要找师傅,早上买完菜就顺路来了。”居民吴心莲说道。在芦北社区,大家有问题第一时间找“乐帮”已成了一种习惯。

    芦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无物业老社区,老年人、社区退休党员人数众多,有很多是以前医疗、教育系统及企业单位退下来的老教师、老干部,他们退休后一直想发挥自己的特长,贡献余热。

    为此芦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了芦北社区乐帮义工队。义工队员平均年龄66岁,年龄最大的沃学正师傅已经73岁,虽然日常工作就是琐碎的家事,但为居民服务无小事。志愿者坚持奉献、默默无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

    “李阿伯,我们是芦北社区乐帮义工队的,前两天您说家里的门锁坏了,今天我们过来帮您换一下。”周雄伟边敲门边说。李老伯今年90岁了,老人身体虽然还算硬朗,但是对于出门找个换锁匠来说却是个麻烦事,一来走路比较吃力,二来老人也怕摸不清路。义工队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马带上工具来到老人家,志愿者不仅帮老人更换了新门锁,还帮老人打扫家里的卫生,陪老人聊天。

    “我自己就住在这,老小区有些什么问题,隔壁邻居有什么需求我们是最清楚的。关爱和帮助他人,也是给予自己力量,在这个团队中让我感到很光荣。再说,这些小事不算啥,退休后能做点事,我的生活也更充实。”义工队带头人沃学正说。

    从刚开始的无人知晓到后来队伍逐渐壮大,多年来,无论酷暑还是严寒,无论刮风还是下雨,芦北乐帮义工队一直都在奉献的路上。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为不断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柴桥街道将进一步创新思路、谋划对策、扎实工作,做好敬老助老爱老文章,竭尽全力推动新型养老服务的快车驶向千家万户,稳稳托起街道老年人的“幸福夕阳红”。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