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年来,宁波与复旦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宁波大学等开展校地深度合作——

名城名校携手:从“双向奔赴”到“相互赋能”

复旦杭州湾科创园。
(研究院供图)
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基地揭牌。
(龙观乡供图)
▶校地合作共建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
(校方供图)
▶清纯半导体十万级洁净实验室。
(研究院供图)
◀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揭牌。
(研究院供图)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效果图。(校方提供)

    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秦 洋 房晓暾 赵春阳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与镇海区合作共建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扎根前湾新区的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是前湾新区逐梦“碳化硅谷”的底气所在……近期,宁波各地在校地合作上,频现精彩手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强校地合作,正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校地合作既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舞台。正因如此,校地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各地引育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宁波这座名城与各类名校携手,是一场相互赋能的“双向奔赴”:一边是年轻人才不断孕育,一边是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教育资源与地方发展紧密契合,迸发出更多精彩!

    当“地方所需”遇上“高校所长”

    如果把地方与高校的合作,比作一场“天作之合”的联姻,其背后便是一次有的放矢、精准“输出”的携手共进。

    这一点,在最近签约共建的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上,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梳理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内容,其导向十分鲜明:解决镇海区、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需求,促进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科技创新成果及其重点引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大处布局,细处落笔。简单来说,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将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而这些正是镇海乃至全市重要产业的“赛道”。

    研究院将根据宁波市和镇海区的产业布局规划,针对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并推动关键共性技术转移转化。同时,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比如举办产业峰会、技术讲座、专题培训等,并布局提供现代化分析测试仪器和高水平分析测试人才等资源。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校地合作的内核,便是用“高校所长”解决“地方所需”。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校长陈十一在签约仪式上所说:“将科技创新、数字化、绿色发展这些关键发展点,和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一平台结合起来,通过教育、科研和创新产生社会影响力,对镇海、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

    在前湾新区,“高校所长”和“地方所需”的结合点在第三代半导体这一前沿领域上。目前,前湾新区正大力打造以第三代半导体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链,而新区正在建设的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将成为未来校地双方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的落脚点。

    该所将按照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标准,采用政府引导、高校支撑、企业联合研发、全产业链协同的政产学研相结合模式,重点突破碳化硅材料与器件关键共性技术及先进制造工艺,打造宁波的“碳化硅谷”。

    名城名校携手“全面开花”

    以往的校地合作,为宁波带来了什么?盘点典型案例,答案跃然而出:平台、人才、项目等资源要素集聚,进而带动科技创新、产业跃迁乃至区域发展。

    以落户前湾新区10年的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为例。经过这些年的蓄力与奋发,宁波研究院在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屡获国家级和省市级殊荣,已累计培育孵化近700个产业化项目,其中在宁波已实现产业化的项目有200余个,不少项目达到准“独角兽”水平,2家企业成功上市,并引进院士、国家级重点人才、“长江”和“杰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

    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培育的企业,从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在“创客中国”大赛中获奖。其中,清纯半导体(宁波)有限公司“车规级碳化硅芯片的国产替代”项目,于今年9月获得第八届“创客中国”宁波赛区决赛企业组一等奖,并将参加全国总决赛。

    作为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重大产业化项目,清纯半导体落户前湾新区一年多时间,已接连突破国产SiC功率器件设计及大规模制造瓶颈,成为国内极少数在SiC器件核心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且基于国内产线量产车规级SiC MOSFET的企业之一,相关产品在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公司正着力成为国内领先的碳化硅功率器件供应商。

    在乡村振兴领域,宁波大学对接鄞州区东吴镇13个村(社),数百名师生扎根当地,将“大学小镇”党建联建十大标志性成果,细分为26个子项目扎实推进,帮助东吴镇找到了共富“密码”。去年9月,宁波大学“以‘大学小镇’的模式打造共同富裕样板”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高校。

    在城市文明领域,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和宁波大学共建全省首家以城市文明为专门研究对象的高校研究机构——城市文明研究院。研究院将通过校地合作,发挥宁波大学人才和理论研究优势,聚集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努力打造全国城市文明研究领域的高地。“宁波成立城市文明研究院可谓正合时宜,领风气之先。”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鲍宗豪如是评价。

    在生态保护领域,海曙区与中国计量大学进行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标准化建设战略合作,并在龙观乡成立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基地。双方聚焦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建设,策划编制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系列标准,携手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打造绿色低碳转型和共同富裕的海曙模式。

    名城与名校的“双向奔赴”,已在四明大地“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校地双方要当好“事业合伙人”

    放眼全国,从乡镇(街道)、区(县、市),到市、省,校地合作均已成为地方和高校高质量发展重要途径。

    在苏州高新区,南京大学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依托南大全球校友苏州创新创业中心,全面对接南大校友及相关企业超400家,引进培育项目近200个。同时,狮山量子实验室、江苏省集成电路先进制程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等校地共建项目已陆续启动。

    山西省曾出台《关于深化省校合作的实施方案》,省级层面组建了11个工作专班,先后与55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该省与高校共建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推动山西省和高校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

    梳理全国各地的校地合作模式,常见的有两种:地方重点选择与自身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校,进行全面深度合作,建立相关机制,确保合作见实效;与相关高校就某个产业共建研究院,力争在体制机制上突破创新,推动校地合作深入发展。

    无疑,校地合作这条“航道”已是百舸争流,宁波要做的就是奋楫争先!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一种“研发在高校、转化在地方”的协同合作、互利共赢模式,校地合作双方要当好“事业合伙人”,通过建立健全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机制,让彼此优质资源整合、成果确权分享,构建起校地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建、共享、共服务。双方“休戚与共”,才能让校地合作稳定持久。

    同时,应对校地合作进行长远规划,全面精细梳理本地的资源、需求,深度嫁接高校高端人才、智力资源,以项目共建为发力点,统筹推进一批项目,论证储备一批项目,支持多方式、多主题合作,把各类合作做细、做实、做深,并动态跟踪校地合作双方的发展状况,确保“开花结果”,打造校地合作标杆,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鱼与熊掌兼得”。

    此外,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助推校地合作提质升级。比如,健全高校人才技术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专利产出等奖补政策,以及在住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性优惠等。通过良好的政策导向,有效激发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好政策引才、好环境成事、好服务留人。

    相信未来,名城与名校的联姻,会在甬城涌现更多“浓情蜜意”的时刻!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