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理论周刊·社科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乐知学:王阳明四明山之旅

    华建新 

    王阳明一生性喜山水,其在《即事漫述》一诗中有“从来野兴只山林,翠壁丹梯处处寻”之句,吐露出其向往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灵世界。故乡的山水之美哺育了少年阳明的成长,四明山亦成为其游历、歌咏和审美的对象。明正德八年(1513年)六月中旬至七月初,王阳明携道友、弟子游历四明山,距今已500多年,然昔日的脚步声仍在今天回响。王阳明在写给道友即后来成为弟子的黄岩人黄绾信中有言:“(游历)往返半月余”。王阳明晚年弟子钱德洪所编撰的《阳明先生年谱》中亦有记载。追述往事,当年王阳明一行四明山之旅可分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游览永乐寺,第二阶段为游四明山。

    一、师道友情:寻游永乐寺

    徐爱,字曰仁,号横山,是阳明先生早期的入门弟子,亦为其妹夫。当年,其在跟随阳明先生游完四明山后,即撰写了《游雪窦因得龙溪诸山记》一文,此文真实地记录了一行人四明山之旅的全过程。此文中,首先交代了游山的缘由:“阳明先生久怀雪窦之游。正德癸酉夏,予从阳明北归,过龙泉,避暑于清风亭。王世瑞、许半圭、蔡希颜、朱守忠偕自越来,矢遂厥游。”以上文字,简洁地点明了游历四明山的缘由、时间和同游人。缘由为“阳明先生久怀雪窦之游”。此“雪窦”指奉化雪窦山,浙东名刹雪窦寺即藏于此山中。时间为明正德八年(1513年)夏,时阳明先生与徐爱皆因归越省亲在余姚。永乐寺同游者为王阳明、徐爱、蔡希颜和朱守忠,蔡、朱二人均为山阴人,以及王阳明道友山阴人王世瑞(名琥,字世瑞)、上虞人许半圭(名璋,字半圭)。徐爱、蔡希颜和朱守忠均为王阳明于正德二年(1507年)被贬谪贵州龙场、途经杭州时所纳弟子。

    王阳明、徐爱与其他四人在余姚会合后,经商议,先游览距余姚城东约三十里的龙山南麓永乐寺游览。徐爱有《游永乐次阳明先生韵》一诗可证:“放舟始寻寺,师友兴何长。古树云萝湿,闲心夏日凉。江流随地合,海色接天苍。宴坐清茶罢,悠然月满廊。”从此诗可知,阳明先生一行泛舟姚江,至永乐寺览胜。

    在王阳明一行人游永乐寺一百六十余年后,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亦游永乐寺,其在《永乐寺碑记》一文中提及阳明先生等游永乐寺之事:“正德癸酉,阳明先生与王世瑞、许半圭、蔡希颜、朱守忠、徐曰仁流连信宿,赋诗于此,曰仁因记其事。”从“流连信宿”一语可知,阳明先生一行当年在永乐寺游览连住了两夜。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永乐寺,县(此指慈城)西六十里。宋淳祐间,僧志先建,名报慈庵。景定三年(1262年),请额‘永乐’,改为寺。”永乐寺建成后,以其幽潜奇特的环境,一时成为姚东游览胜地,骚人墨客纷至沓来。黄宗羲在《永乐寺碑记》一文中盛赞永乐寺名胜境况,言其:“天地间清淑之气,山水文章,交光互映。”永乐寺成为阳明先生一行游历四明山之前站,并非简单出游线路安排,可谓是对永乐寺山水形胜心有所念。

    二、涉水攀绝:游历四明山

    阳明先生一行在永乐寺游览两天后继续前行,一路寻芳探幽,然而询问登雪窦山之路而不得。正当大家欲渡姚江进入四明山之时,因蔡希颜生病不得不改变行程,当天月夜趁涨潮船抵上虞通明。及至第四天天亮时方到达上虞城(时县城在丰惠),蔡希颜、许半圭辞别。经询问当地山人,获知走羊厄岭(今称“羊额岭”)其险无比,一行人故未选择此路进山。于是,夜越金沙岭、黄竹岭。第五天拂晓,一行人进入四明山西麓。在经过余姚梁弄汪巷村时,王阳明、徐爱等即去晋访在故里省亲、时任广东按察司佥事的汪克章(字叔宪,号东泉,为徐爱同年进士)。随后,汪克章亦加入游山行列,并陪同阳明先生一行前往道士山观白水冲瀑布。

    “白水冲”为四明山西北麓之游览胜地,以飞瀑流泉之壮观而闻名浙东,因瀑布下有潺湲洞,古有白道人曾修炼于此,别名“白水宫”。黄宗羲在《四明山志·名胜·白水山》条目下载:“飞瀑注壑,奔扬滞沛,数里之内,时有雾露沾人,所谓潺湲洞也。”王阳明对白水冲景观情有独钟,一行人在白水冲驻足观赏,赋诗唱和。王阳明赋《四明观白水》二首,其一言:“邑南富岩壑,白水尤奇观。兴来每思往,十年就兹观。停驺指绝壁,涉涧缘危蟠。百源旱方歇,云际犹飞湍。霏霏洒林薄,漠漠凝风寒。前闻若未惬,仰视终莫攀。石阴暑气薄,流触溯回澜。兹游讵盘乐,养静意所关。逝者谅如斯,哀此岁月残。择幽虽得所,避时时犹难。刘樊古方外,感慨有余叹!”此五言古体诗传达出王阳明对白水冲奇观的眷恋之情。家乡的山水,是王阳明生命情怀的寄托之所,是心灵投契的港湾。与一般的登临游览诗不同,此诗重点不在写景,而是融理于“景”,由“景”抒情,在动态的描述中,抒发出生命的乐趣。

    游白水冲后,一行人再次获知走羊额岭道路险阻,便听从山人劝告,由白水冲迂回西行转向妲溪,越大岭,经下馆(今称“下管”),直抵妲溪(今称“达溪”)溪口。王阳明说:“(妲溪)吾远族居也。”由此可知,王阳明十分清楚姚江秘图山王氏是从上虞达溪徙居姚城的。一行人至钓台山,观赏“石笋双峰”,王阳明赋《咏钓台石笋双峰》一诗。中午时分,一行人在王氏远族新居家用午饭,主人热忱款待,宗人亦纷纷前来问候。饭后,继续前行,逢风景佳处驻足游览,观赏山水形胜。循溪上,傍晚到达王氏远祖居地。一行人登石屋,询“三龙潭”,濯溪枕石,赋诗唱和。阳明先生道友王世瑞嫌“妲溪”之名不雅,提议更名“文溪”,王阳明赞同更名,命曰“龙溪”,众人称之。如此,达溪又有“龙溪”之别称。晚宿王氏远族家。第六天,王世瑞乘兴向南独往龙潭探胜,因身体不适未成。徐爱则跟随阳明先生徐徐下潭,顺利抵达。晚宿王氏远祖家。第七天,过远祖祖居地。考石林、太平诸迹。其间,王阳明中暑仍坚持前行,而弟子朱守忠足伤,王世瑞亦得病,两人均退出。晚宿王氏远族家。第八天黎明,王阳明、徐爱和汪克章等人继续向东南行走,望走马冈。中午时分,在孔石沈氏家用餐。本想游览“四窗岩”,因迷路未成,而趋韩采岭,沿赤水溪,向东行走。在前往杖锡寺途中,王阳明赋《杖锡道中用张宪使韵》一诗,有诗句“山鸟欢呼欲问名,山花含笑似相迎”流传。暮至“四明山心”处的杖锡寺,并在寺中过夜。山寺寂静,王阳明披衣夜坐,月照人清,与弟子徐爱吟诗唱和,得佳句“晚投岩寺依云宿,静爱枫林送雨声”(《又用曰仁韵》)。此诗传达出王阳明洒脱畅达的心境。第九天晨,在僧人引导下,经蜘蛛岭、徐凫岩,中午抵达石桥。后在牧童指引下,入雪窦寺,游隐潭,再上雪窦山千丈岩游览。一路行来,王阳明、徐爱和汪克章三人抵达雪窦山千丈岩。阳明先生在雪窦山赋诗四首,即《游雪窦寺用方干韵》《次同游汪东泉韵》《次门人徐曰仁韵》和《登妙高台观石笋峰》,此四诗抒发了王阳明“至志”“至得”的真性情。黄宗羲编撰的《四明山志·诗括》中收录前三首诗。王阳明一行原打算再往天台山览胜,后因天大旱,见山田龟裂,顿生恻隐之心,遂不再前往。下山至奉化萧王庙大埠,到宁波府城后逗留数日,三人于七月二日乘船返余姚。

    三、知乐知学:惟雪窦以致远

    阳明先生一行游历四明山,前后历时半月余。出发时为6人,后汪克章加入同游;其间许半圭、蔡希颜、朱守忠和王世瑞因故退出;王阳明、徐爱和汪克章三人坚持到最后。尽管王阳明在写给黄绾的信中说:“此行相从诸友,亦微有所得,然无大发明”,但王阳明在与汪克章谈论游四明山之感时,意味深长地说:“今日毕,素怀已中。所历佳胜比比,独不彰于古昔,乃今得与二三子观焉。夫永乐诸山,可备游观者也。四明,可居者也。龙溪,可以避地者也,然而近隘矣。杖锡者,可以隐德也,然而几绝矣。乃若隐显无恒,俯仰不拘,近而弗亵,远而弗乖,可以致远,可以发奇者,其惟雪窦乎!”此“可观、可老、可避、可隐、可致远”之“五可”,乃为阳明先生一行游永乐寺、四明山之精妙心语。

    在游雪窦山之际,阳明有诗句“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书图看”(《次同游汪东泉韵》)。此诗句亦传达出同游者钟情四明山水、心观万物、体道洗心之心灵世界,而成为明中以降四明山流风余韵的人文印记。对今人而言,传承阳明心学的文化精神,游学四明山,重走阳明路,体悟“知乐知学”“非乐非学”阳明先生游山心诀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