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的摩崖石刻

李本侹

镇海梓荫山“惩忿窒欲”四大字摩崖。
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屏风岩“四明山心”四字摩崖。
余姚胡公岩摩崖群。
象山县石浦镇二湾摩崖群。本版图片由李本侹拍摄
宁海县新岭“头上青天”四字摩崖。
宁海石屏山摩崖,其中左侧为元代哈剌䚟所书,右侧是北宋时期所刻。
宁海松岩潭摩崖。
鄞州区阿育王寺鄮山摩崖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摩崖。
鄞州区天童森林公园飞来峰摩崖群。

    宁波地灵人杰,文化昌盛。天台山山脉、四明山山系穿越全境,大自然造就了千姿百态、风景怡人的自然风貌的同时,也为文人墨客与过往官员在山水名胜间摹刻咏叹、诗赋随感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为宗教信仰者借摩崖石刻这一形式表达心愿、祈福未来提供了凿刻平台。古往今来,民众、儒生、释道、官员游历所至,挥毫题字,在宁波境内的山林间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摩崖石刻。宁波的摩崖石刻具有种类齐全、分布广泛、题材丰富、地域特征鲜明、时间跨度大等特点。

    宁波摩崖的数量和分布

    山体岩石是摩崖石刻的唯一载体。宁波境内地形受到天台山余脉的影响,山脉和丘陵占宁波陆域面积50.1%,这为摩崖石刻刊刻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宁波的摩崖种类齐全,不仅有摩崖题刻,还有摩崖造像和岩画。据笔者统计,我市境内现存有历代摩崖题刻159块,分布于60个点位。另有摩崖造像(群)7处,岩画(群)5处,可移动文物1处。

    摩崖石刻在宁波所属各区(县、市)都有分布,但数量和质量并不均匀。

    海曙区的摩崖石刻全部集中在四明山区域,最为著名的当数章水镇杖锡村的屏风岩“四明山心”四字摩崖,虽然目前被认定为宋代所刻,但历史上一直认为是汉代摩崖,它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力。横溪镇女儿岩摩崖,刻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在已知宁波有纪年摩崖排名中位居第二,同时,该处摩崖带有岩画,在宁波并不多见。海曙区的摩崖石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宁波摩崖石刻资源中排名较为靠前。

    鄞州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天童森林公园摩崖群、鄮山摩崖群,都有着丰富的摩崖石刻资源,其文献价值和艺术性在宁波民国时期摩崖石刻中无出其右。东钱湖小普陀摩崖,是宁波南宋时期摩崖造像的优秀代表。近年,区内还新发现了3块南宋时期纪年摩崖题刻。

    江北区摩崖现仅存石佛亭摩崖1处,虽只有“阿弥陀佛妙法华经”八字,但保存较为完好,为宋代摩崖的可能性较大。

    北仑区境内山脉不少,但已发现的摩崖石刻仅有1处,即灵峰山摩崖群。虽然质量不高,但填补了北仑区境内摩崖石刻的空白。

    镇海区摩崖分东、西两个体系。东部的摩崖石刻集中在招宝山街道的招宝山、梓荫山、巾子山这三座小山上,其中不乏佳作,如南宋嘉定年间所刻的“惩忿窒欲”四字,为宁波摩崖榜书中的代表之作。镇海西部的山上也有几处摩崖,其中以凤翼山清代吴引孙所书“听涛”两字摩崖最为精彩。

    奉化区境内多山,拥有不少摩崖石刻。除十八折古道摩崖群、千丈岩摩崖群外,境内不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摩崖,如溪口镇武岭学校内由蒋介石亲题的“武岭幽胜”四字摩崖、奉化籍著名书法家毛玉佩为家乡溪口镇岩头村题写的“石泉”两字摩崖等。

    慈溪市摩崖石刻数量较多,而且部分摩崖年代较早,质量较高。栲栳山石谷亭摩崖,刻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是宁波已知年代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摩崖石刻。佛迹洞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淳熙九年(1182年)两处摩崖分别在已知宁波有纪年摩崖排名中列第三位和第四位。达蓬山摩崖造像和伏龙山摩崖群也都刊刻于宋元时期,其中,达蓬山摩崖造像规模仅次于余姚胜归山胡公岩摩崖群,但其镌刻年代要早于胜归山。

    余姚市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城内胜归山胡公岩摩崖群,其雕刻之精、规模之大在浙江省内也是少有。南部的四明山脉也有不少摩崖石刻,如“丹山赤水”四字摩崖、狮子潭摩崖、鼎新潭摩崖、羊额岭摩崖等,最为特别的是何胜村助建拱桥芳名摩崖,是宁波唯一与建桥相关的摩崖。

    宁海县境内多山脉,摩崖分布广泛,数量居宁波之首,质量也较高,仅宋元时期摩崖就有十余处,占据了宁波宋元时期摩崖的半壁江山。其中刻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的石台山联句摩崖,是宁波境内文字数量最多的一块南宋时期摩崖。刻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的天门山摩崖,为宁海南宋时期名人刘倓撰并书,它是宁波唯一刻有凿刻工匠名的摩崖。刻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的阆风山香岩铭摩崖,为南宋丞相叶梦鼎所书,极具史料价值。宁海境内还有邹山岩画、长岩岭岩画、钻山摩崖造像等,宁海于是成为同时拥有摩崖题刻、摩崖造像和岩画的区县。

    象山县境内多山,多海岛,也有不少摩崖,摩崖地域特色尤为鲜明。宁波已知5处岩画中的两处在象山境内,分别是大百丈岩画和百花洞岩画。而石浦镇的二湾摩崖群则是摩崖题刻中优秀代表。

    虽然宁波摩崖石刻的总体数量、艺术水准和历史文化价值不能与文化名山和旅游热点城市相提并论,但宁波的摩崖石刻资源无不与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紧密相连,且有自己的特色,从而成为宁波乃至浙东金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摩崖

    宁波濒临东海,与海洋有着与生俱来的紧密联系,唐末以后,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海港城市,特别是宁波与日本、朝鲜半岛间的文化、经济交流频繁,被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宁波有些摩崖石刻正是在海洋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象山县石浦镇百花洞东侧一块约呈60度倾斜的岩壁,高约1.5米。整块岩壁上以线刻方式生动地刻画了一大一小、一近一远两艘船。大船两头翘起,船尾有三角形大船舵。船身中间桅杆挺立,船帆高挂。小船船体刻画与大船一样,只是船上立有两根桅杆,没有挂起船帆。该石刻线条简洁、流畅,比例准确,画面写实。文物专家认定此摩崖刻于宋代,为研究宁波古代石刻艺术和海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象山县鹤浦镇大百丈村的大百丈岩画,以线刻方式,在村后坑门里山南麓的一块20多平方米、约呈30度倾斜的山岩上,集中刻画了供着鱼的佛龛、两头翘起的船只、头戴斗笠帽骑马的人物等数组岩画,具有浓重的海洋文化气息,经专家推断,为宋元时期所留,曾被评为“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2011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慈溪市达蓬山佛迹洞后一块宽约百米、高约5米的天然崖壁上,有两组开挖于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其以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春开挖的佛龛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两组高浮雕摩崖造像。其中佛龛左侧一组岩画中,形象地刻出一艘小船漂浮在水面上,船上舱篷清晰可见,船头一人头靠船舱,两脚交叉,悠然自得,岩画表现了当地居民依水而生的生活场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1984年2月,在对镇海招宝山进行环境整治时,发现面江的山腰有一块宽6米、高1.2米的崖壁,刻着一排6个奇异的符号,经鉴定,此为兰扎体(蓝查体),属于梵文,其内容是古印度佛教中的咒语,汉字音译为“唵嘛呢叭咪吽”。佛家认为,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之意。此摩崖被发现后,一时引起轰动,同年6月,《解放日报》刊登过发现此摩崖的报道。关于此摩崖的来历,说法较多,有观音迁镇海说、招宝七郎说、观音阁说、阿育王封号说等。此摩崖面对甬江,因此,现在专家们更倾向于海上丝绸之路说,凿刻的目的是借助六字大明咒的神力,以护佑来往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船只和人员的航行安全。

    与海防文化相关的摩崖

    宁波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一直以来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海上前哨和门户。防范海盗和抗击外侮的战火相继在宁波燃起,使得一批批官兵为保家卫国,巩固海防来到宁波。他们在守卫海疆的同时,也把官兵一心、誓死守护国土的决心镌刻在了崖壁之上,成为宁波独特的海防军事类摩崖题刻。

    象山县石浦镇老城东南的山脚下,在一大片面朝大海的裸露岩体上,以“视卒当如婴儿”摩崖为中心,两侧对称分布着“将苑羽仪”“云天世戴”“石存恩在” “严矦永瞻”“季矦顾我”“松屏蒲藩”“岘石恩同”等九块大小不一的摩崖题刻,即著名的二湾摩崖群。刻于明代。同在石浦的江心寺后摩崖因在江心寺后而得名。与寺院围墙一巷之隔的山体近地面处,有一块呈三角形的崖壁,一字排开分布着“沧海恩波”“恩绩如山”“世矦永乾”3块摩崖。与二湾摩崖题刻一样,从其内容和落款可知,它同为当时驻守在石浦镇的将士所题写,反映出官兵相亲、齐守海疆、一心抗敌的忠诚信念。

    镇海历来是海防重地,城内的梓荫山高仅12米,却是一座文化名山,历代来到镇海的文官武将,当地文人雅士,都喜欢登临此山。山上留下了多处摩崖石刻。梓荫山东麓山脚崖壁上,刻有“惩忿窒欲”4个楷体大字,每字约1.3米见方,气势磅礴,文字沿笔画边线深刻后,笔画内底凿平,至今文字清晰,保存完好。“惩忿窒欲”4字为南宋嘉定庚辰年(1220年)来镇海的水师统制、山西人冯柄所书。

    梓荫山西麓的“日涉成趣”4字摩崖,是民国廿五年(1936年)冬独立第三十七旅旅长陈德法所题,其当时奉命来宁波镇海,率部参与宁波沿海的佛采尔宁波防守计划工事的建造及负责海防。

    与佛教文化相关的摩崖

    宁波北接天台宗创始地天台山,东连海上佛国普陀山,境内遍布佛家寺院,在寺院周边发现了许多由僧侣刊刻的佛经、佛号、禅语,以及与此相关的摩崖,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宗教类摩崖。

    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的鹿窠摩崖群,由“诃佛”“中峰”“再来石”“三峡”“醉泉”“潺湲洞”“浴心”“过云”8块摩崖组成,其中“再来石”摩崖有落款“开庆己未夏题”,专家由此认定摩崖为宋代以来的杖锡寺中僧人所书刻。

    天童寺西侧山上的玲珑岩,是天童十景之一玲珑天凿所在地,早在南宋时期,就有文人墨客在悟心洞崖壁留下了“到此一游”的题刻。民国十二年(1923年),随着周庆云助建登山路甲寿径后,曾陡峭难登的玲珑岩,成为到天童寺后的必去打卡点。其周边随之留下了天童寺方丈文质、净心等书迹摩崖,还有著名书画家、近代上海著名居士王一亭所题的诗刻,著名爱国将领、民国元老李根源的题记等20余块摩崖。这些摩崖内容无一不与天童寺相关。

    阿育王寺后山的鄮山也散布着一些摩崖,有清乾隆年间阿育王寺方丈畹荃的“仙书岩”摩崖题刻,清会稽道道尹刘邦骥的“佛迹”两字篆书摩崖题名,民国篆刻家、考古学家褚德彝的“飞来石”隶书摩崖题刻等六处摩崖,它们也是阿育王寺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东钱湖霞屿寺内的补陀洞天摩崖造像,是南宋吏部尚书史岩之为其母亲所开凿,堪称宁波摩崖造像的经典之作。其人工开凿的山洞长达40米,为便于排水,山洞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形状。山洞中部又向内挖出深3米、宽高各约2.7米的小山洞,洞壁仿天然岩石或高低起伏,或玲珑剔透,山石呈现自然之状,洞中部凿刻有一尊观音坐像,左右各利用山石雕刻出佛台,左壁上刻有一条在云中穿梭的龙,姿态生动,栩栩如生。右壁刻有一尊韦驮像,衣袖飘带随风扬起,雕刻动静相宜,精彩至极。

    奉化雪窦山、甬山,慈溪达蓬山、伏龙山等地,也存有佛教类的摩崖。在宁波的寺院周边,还散布着相当数量以佛号“阿弥陀佛”为内容的摩崖,多为清末民国时期所刊刻,其中以宁海白峤岭古道边带有南宋绍定五年纪年的“阿弥陀佛”四字摩崖年代最早。

    与地方官员相关的摩崖

    宁波的摩崖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历代“父母官”之手,他们中很多并非书法名家,也非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但他们在摩崖上留下的历史、人文内涵,往往是其他摩崖石刻所无法比拟的,从而成为我们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历史留痕。

    元大德二年(1298年),时任浙东宣慰使的哈剌䚟奉旨策马南下,在宁海县西店镇石屏山开采到水晶后,留下了“地灵阐宝出苍苔,匹马严风奉命来。万里梯航随入贡,近天高处映三台”的诗句摩崖,其与新昌董村摩崖遥相呼应,成为当时哈剌䚟奉旨开采水晶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宁波已知唯一的元代摩崖,弥足珍贵。

    余姚市大隐镇章山村森林岙道士山鼎新潭边,刻有清顺治、乾隆年间任慈溪县县令的王绣和窦忻分别题写的“鼎新潭”“泽配其天”两处摩崖。民国时曾任余姚县县令的苗启平,则在余姚的羊额岭、丹山赤水、胡公岩题有摩崖。清乾隆年间,福建人郭文志曾任宁海县县令,并两任鄞县县令,他分别在宁海县新岭、海曙区龙观天井岙村留下了“头上青天”“元吉在上”两处摩崖。

    余姚城北的胡公岩,系为纪念曾在此屯兵及抗击倭寇的浙江总督胡宗宪,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开凿的,前后历经明、清、民国三代,并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以胡公像为中心,两侧延伸长约40米的摩崖石刻造像群,是宁波规模最大、浙江省内少有的摩崖石刻造像群。

    宁波的摩崖石刻点缀着宁波的秀丽山川,赋予了石头新的生命力,也构成了一道融历史文化、书法艺术于山水名胜的风景线,极大丰富了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

    (李本侹:文博馆员,现供职于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业余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出版有专著《宁波摩崖石刻》《〈宸奎阁碑铭〉考释》《天童寺金石录》《霓裳之真——宁波服装博物馆馆藏文物探识》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