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 争 宁波有着良好的职业教育办学基础,是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当前宁波正在加快推进“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服务业“百千万”工程建设,需要大量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好职业技能人才,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宁波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关系到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 一、以政府统筹为主导,夯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制度基础 宁波职业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等职业院校区(县、市)全覆盖,在技能大赛、教学成果、国际合作等方面均位于全国前列。为加强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对接,政府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充分的政策与财政支持。 一方面,政府统筹推进教育资源布局和重大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大力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特色学院、产业研究院、产业技术服务创新中心等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另一方面,政府主动在对接产业、优化专业上进一步做深做实,加大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等专业的招生力度,扛起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使命与担当。此外,主管部门还应实时掌握高校的产教融合培养条件、师资队伍结构、人才质量状况和地方需求等动态信息,并及时向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反馈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信息和高校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二、以职业院校为核心,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学资源 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应依据企业实际工作,贴近岗位需要,贴近企业,将企业新理论和新工作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紧密结合企业工作,将功能上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整合为独立的教学模块,学校和企业依据培训任务进行快速组合。学校与企业两个教学主体融为一体,根据教学任务的变化,相互间不断变化主辅地位,根据教学地点和教学方式的变换,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块。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发挥产教融合优势。为使课程教学内容紧贴岗位,应进一步突出技能培养,科学设置教学科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吸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鲜活经验,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针对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是否符合岗位要求、是否贴近企业实际、是否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生成作为标准,按照“够用、适用、实用、管用”的原则,紧紧围绕能力培养这个主题,解决“训非所需、学非所用”的问题。 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可通过改造升级营销、管理等传统专业,开设更多市场需求的专业;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纳入教师教学考核标准,调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积极性。此外,职业院校应重点培育一批对宁波主导产业贡献度高的学科专业,促进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紧缺或急需专业的扶持建设机制。 三、以企业合作为基础,发挥企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主体作用 企业需要明确自身在人才培养中需承担起来的义务与责任,树立较好的社会服务态度和意识。产教融合科研成果转化,既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又能为师生提供场所和设备。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可通过共建专业,制定更加贴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企业在重点行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宁波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较好,这些领域的优秀企业应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培育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能技术人才。在这些新型产业领域内打造一批宁波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推动新型技能人才更好融入产教融合。另一方面,企业可与职业院校共同编制教材、聘任实务导师授课、参与学生实训,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深度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借助企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通过企业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推进职业院校改革。鼓励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四、以资源整合为契机,赋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资源共享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集约化,为保障学校与企业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根据教学需要,通过有效的衔接方式对学校的资源和企业的资源进行有序整合重组,以保证在不同学习环境中整体学习过程的流畅性和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学校和企业共同使用训练资源,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校教学条件建设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浪费、防止重建,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化。 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训在体制上有明显差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面临计划空间重叠、实践科目不同等难题。学校与企业可以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制订完备的可行的教学空间、实训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计划。学校与企业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实训场地和资源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训练空间,并将学校与企业的教学空间使用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灵活选择企业短时间休息时的实训空间,安排学生到企业环境中,在企业指导下,使用企业装备完成阶段性教学训练任务。 (作者单位: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