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1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准新时代宁波港城
文化研究的路径

    陈志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就宁波而言,以港城文化为代表的宁波文化,同样为宁波的现代化赋予深厚底蕴。

    自有人类的活动痕迹以来,“港口”就是一个与宁波人高度相关的标签之一。无论是河姆渡的“以棹为马”,还是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修建的“句章”城;无论是日本遣唐使的主要登陆地,还是宋元两朝在三江口附近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无论是最早开放“五口通商”之一的经历,还是今日“通天下”的宁波舟山港……了解宁波历史文化的特征和城市的特色,探究“港城文化”就是一个绝佳窗口。也应看到,今日宁波“港城味”并不浓郁是个事实,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高度,扎实推进宁波港城文化研究,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找准路径。

    宁波港城文化研究有较好的基础。1989年,新中国第一部宁波港的通史性著作《宁波港史》在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海港——明州》全景式地展示了宁波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独特地位;2021年出版的《城·纪千年——港城宁波发展图鉴》以宁波港城历史发展演进的时空轨迹为轴,图文并茂地阐释了自战国至今两千多年间宁波港城的演进历程,是近年有代表性的港城文化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举办的一些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如“海上之路与世界文明进程”国际学术论坛(2011年12月)、“港通天下”港口文化论坛(2016年10月)等,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国内外学者对宁波的了解和认识。

    扎实推进新时代宁波港城文化研究。首先应该拓展宁波港城理论研究的视域。有关宁波港、“海上丝绸之路”等专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探讨港、城、人协调发展的成果并不多见。“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时期的宁波国际贸易及其特色、浙东运河对宁波港城建设的促进作用、港口贸易发展与港城建设的相关性、以宁波为中介的中华文明对外扩散的模式和路径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宁波港城文化的特质,值得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

    其次,对策性研究应该紧紧围绕“港产城文”融合发展的目标来推进。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这是率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径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当前宁波港口和城市发展必须回应的迫切需求。重点可以放在港口金融与保险等相关产业、特色文旅品牌活动打造等发展空间相对较大的领域,在与新加坡、纽约等国际著名港城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最后,需要优化提升港城文化研究机制。检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硕论文数据库(PQDT),发现新世纪以来海外以上海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达176篇。这些博士论文,来自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明尼苏达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80所高校。海外学者的“加盟”,极大地拓展了“上海学”的研究视域,增强了研究团队的实力。因此,在宁波港城文化研究力量打造、研究视域拓展方面,除了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土研究团队建设、提升本土学者的研究实力之外,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才俊在当地充分发掘史料,助力宁波港城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