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1月0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秋雨:用脚步“画”一张文化地图

    记者 厉晓杭 通讯员 王伊婧

    1990年8月,余秋雨在台风天第一次造访天一阁,写下名篇佳作《风雨天一阁》,天一阁由此被更多人熟知。

    2006年11月,余秋雨怀抱一簇盛开的菊花,再次迈入天一阁的大门,在范钦塑像前献鲜花。

    今年11月,余秋雨携其好友、书法家苏社钦再访天一阁。苏社钦捐赠的16米书法长卷《风雨天一阁》,令宁波人为之惊艳。

    “用自己的脚步,‘画’一张文化地图”

    谈起《风雨天一阁》的创作情景,余秋雨回忆:“33年前的那一天,风大雨大,在时任宁波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裴明海陪同下,我挽着裤腿走进天一阁,边走边看,还听老人讲故事。后来,我就写下了《风雨天一阁》。”

    余秋雨说,33年前,一些中外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有一些疑虑,自己就想要拿出实物或者实景来证明。为此,他走访各地,从西北高原到长江流域,寻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遗址”。

    “我用自己的脚步,‘画’了一张文化地图。”余秋雨说,自己是宁波人,地处长江流域的天一阁就进入了他的视野。

    “天一阁是文化地图中最‘小’的一个点,但它的分量非常重。因为它显示中国文化流传至今,有一些家庭,有一些人,要用自己生命来保护传承它。”余秋雨说。

    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与我国古人的爱书、写书、读书、刻书、藏书活动密切相关。

    “世间数百年,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余秋雨说,宁波人素有藏书传统,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孕育出像天一阁这样举世闻名的藏书楼。

    在余秋雨的笔下,字字句句都体现他对文化的关注。三次造访天一阁,也折射出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殷殷期许。

    “再过几百年,天一阁还在”

    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间的天一阁,是范钦致仕归乡后所建。

    岁月沉浮中,天一阁几经起落。到1949年宁波解放时,天一阁藏书已从原先的7万余卷锐减到1.3万余卷。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有一批藏书家将自己的藏书、绘画、碑帖等文物捐赠给天一阁。

    如今,天一阁所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7万余卷。著名文献学家赵万里先生说:“天一阁之所以伟大,就在能保存朱明一代的直接史部。”

    当余秋雨昨日再次来到天一阁时,他说:“我很高兴的是,现在文化保护措施越来越好,天一阁也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整齐、越来越有价值。从这一点看,我觉得我做了一件比较好的事。”

    从私藏到公藏,从私家藏书楼到公共博物馆。天一阁早已超出了范氏家族的概念,而成了宁波乃至全国、全人类共同守护的文明宝库。

    余秋雨说,天一阁和一般图书馆不一样,它将永远是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尊严的象征。“凭这一点,它可以永远存在下去!我相信再过几百年,很多人都不在了,但是它还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