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化法院针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非粮化”“非农化”问题,向相关职能部门发送司法建议。 |
|
奉化法院向奉化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发出加大典当行业监管力度的司法建议。 |
|
镇海法院澥浦法庭探索“一村一建议”机制,每年对收案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村(社)的具体情况发送司法建议。 |
|
陈思佳 制图 |
记者 王佳 通讯员 钟法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 奉化101.66亩土地整改完成,其中耕地48.13亩。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保护,奉化法院江口法庭的一份司法建议“落地有声”。 “治标为先,治本为要,标本兼治。”如果将个案审理比作治标,那么凝聚着法律智慧和经验的司法建议,便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治本“良药”。 今年前10个月,宁波两级法院已发出司法建议169份。 开利业之方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只有在法治环境下,才能形成维护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秩序,保障各种经济活动顺利进行。”今年承办的一起案件,让鄞州法院法官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 管某曾是宁波某外贸公司的销售员,负责该公司长期客户——S公司(化名)的外贸购销业务。管某离职后,外贸公司与S公司的业务量严重下滑。经调查发现,管某在离职前就自立门户,与S公司有交易往来,且提供给S公司的产品和外贸公司的产品几乎一模一样,造成外贸公司经济损失577万余元。管某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鄞州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400万元。 案件审结后,鄞州法院与区检察院共同向市对外经济贸易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送法检联合建议,建议协会指导外贸企业落实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引导外贸企业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推动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点(区)建设。 如何为营商环境“浇水施肥”,助力经营主体拔节生长?宁波两级法院给出答案——善用司法建议,让法治成为民营企业的“定心丸”。 “灯具买卖合同里,规格、单价的约定要清晰,违约责任的约定要合理。”近日,余姚市梁弄镇湖东村灯具工业园区办公室里,湖东村村委会和园区领军企业正在讨论修改灯具买卖的合同模板。 这次碰头会的举行,也要从梁弄法庭的一份司法建议说起。 梁弄法庭的刘云潇法官在承办一起灯具买卖合同纠纷时发现,当地特色灯具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小微企业经营者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契约意识淡薄、管理能力欠缺,企业频陷纠纷。湖东村村委会收到司法建议后,着手牵头整改,送法入企,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控能力。 今年,宁波两级法院已向行业监管部门等发出司法建议42条,梳理行业普遍性问题82个,提出针对性解决建议100条,为行业规范化发展、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提供了引导和支持。 消民生之患 “法官说了,凡是让你网上赌博、跟着‘专家’赚电子币的都是骗子。”镇海区澥浦镇十七房村文化礼堂内,村党委书记拿着一份关于防范拆迁利益不当透支现象的司法建议,与几户拆迁户话家常。 澥浦法庭庭长李国勇在办案过程中注意到,当地村民拆迁后,不法分子容易盯上他们口袋里的这块“唐僧肉”,通过电信诈骗等方式诱骗他们的拆迁款。 为助力平安乡村建设,澥浦法庭联络镇、村干部,并向涉及拆迁工作的村委会发送司法建议,增强村民对拆迁利益的理性管理意识。法庭还联合当地派出所进村下乡,“零距离”向村民讲解电信诈骗套路,普及科学理财知识。 民之所安,法之所系。前段时间,海曙法院受理了一起“代写论文”交易引发的纠纷。 大学生李某在某电商平台找到一家经营“论文查重”服务的店铺进行咨询,该店铺客服向李某表示可以提供“代写论文”服务。一番交流后,李某以1万多元的价格与店铺方就代写毕业论文事项达成交易。支付费用后不久,李某幡然醒悟,决定终止交易,但店铺方以已经安排写作为由拒绝退款,李某遂提起诉讼。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行为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与店铺方之间形成的委托代写论文服务合同无效,店铺方应退还基于无效合同取得的所有款项,故督促店铺方与李某协商,退还了收到的合同款。 “找人代写论文,本质上是论文造假,是对学术诚信的严重威胁。若置之不理,是对不良风气的放任。”结案后,海曙法院向店铺所在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通报了该店铺的不当经营行为,并向浙江某网络有限公司发出司法建议:利用大数据等加强对可能存在不当经营行为的入驻商家的监管力度;完善检索体系,对违规关键词进行索引屏蔽处理,或者向检索用户提示法律风险。 目前,这份司法建议的主要内容已被这家网络公司全面采纳并落地。 法官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案卷上,而是要投向“广厦千万间”。在办理一起互联网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时,缩水近八成的理赔额度引起了余姚法院的关注,该院随即建议有关单位规范保险合同条款、切实履行保险人说明和告知义务……以典型个案“解剖麻雀”,达到“源于案件,又超越案件”的办理效果,已成为宁波两级法院追求的办案“最优解”。 行可循之章 办案子、化纠纷、抓后端,只是治标;提建议、重规范、抓前端,方是治本。“在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法院和法官都要适应新角色,只有能动履职、主动作为,才能助推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在宁波两级法院已形成共识。 比如,镇海法院不断创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利用共享法庭建设契机,探索建立“一村(社)一建议”制度及其配套机制,因地制宜助推辖区镇(街)、村(社)开展精准化治理,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该制度也因此获评2022年全市政法系统实践创新成果。 司法建议也不是“一发了之”。据介绍,浙江省委依法治省办牵头起草的“法治浙江”考核指标,就对司法建议书面回复作出了相关规定。有了党委的支持,司法建议“刚性”倍增。 法院系统通过一套程序,打造更“有料”的司法建议;被建议对象通过一套程序,实现高反馈和高效协同——一个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据介绍,宁波两级法院已基本实现司法建议即发即录,数据录入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断提升。2022年以来,宁波两级法院司法建议的反馈率和采纳率均达九成,其中党政机关的反馈率达到100%。 变“化解矛盾”为“提前预防”。这,或许就是司法建议的价值。 本版照片由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