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妤颉(中)在学青会女子100米决赛中。 (学青会新闻中心供图) |
|
◀严子怡在学青会女子标枪比赛中。 (学青会新闻中心供图) |
|
◀何保真在学青会男子举重67公斤级比赛中。(林海 摄) |
|
来自余姚肖东第二小学和慈溪胜山中心小学的学生参加省校园足球联赛(宁波赛区)。 (俞学丰 摄) |
11月15日晚,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简称“学青会”)在广西落下帷幕。学青会赛场上涌现不少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让人看到了近几年体教融合发展的可喜成果。宁波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如何从体育人才培养的长远角度进一步推动体教融合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总结。 宁波小将 闪耀赛场 本届学青会由原全国学生运动会和原全国青年运动会合并而成,整合了教育、体育两大系统的相关赛事资源,比赛规模超出了以往的全国学生运动会、全国青年运动会。 运动会合并办赛带来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青少年运动员和国家队选手同场参赛。比如在本届学青会上,宁波运动员陈妤颉在11月9日上午参加了女子中学组100米决赛,10分钟后赛场上进行的是国家队运动员葛曼棋参加的女子大学乙组100米决赛。结果陈妤颉跑出11.43秒的佳绩,打破全国少年纪录。而前不久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夺得女子100米冠军的葛曼棋仅跑出11.56秒的成绩。于是“跑赢”亚运冠军的陈妤颉引来了众多媒体关注。赛后葛曼棋在混合采访区夸赞道:“太厉害了!很早以前我就关注到陈妤颉,因为她跑得特别快,所以一直期待她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在国家队等着她。” 陈妤颉在首届学青会上的突出表现,是近年来宁波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宁波体育人在过去的40年中砥砺奋进,在2016年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在东京奥运会上铸就了“一城五金”的辉煌,并入选国内首批“奥运冠军之城”。 从科学选材、业余训练,到培养输送,宁波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省队市办”“市队县办”“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等多种竞技体育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体育和教育、财政、人社、卫生等部门携手合作,为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全市有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点)共237所,每两年体育部门对它们进行重新命名。多元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学校体育 夯实基础 追逐梦想、展现风采、育人选材,首届学青会上,学校体育这座“金字塔”以多个角度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各方的努力下,这座“金字塔”的塔基更实、塔尖更高,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建设,以及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高水平体育人才选拔等具体工作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宁波学校体育“金字塔”的塔尖,在学青会上也给我们带来了惊喜,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可以看到体教融合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陈妤颉、严子怡等人,就是宁波体育和教育界联合培养的新型人才,她们在完成日常学业之后参加体育训练。教练在训练中不断挖掘其潜力,让她们在各种大赛中展示实力。在本届学青会上,宁波的中学生运动员就获得4枚金牌,其中陈妤颉2金,严子怡1金,宁波毽球队1金(男女4人混合接力项目),占浙江省中学组所获金牌总数的三分之一。 作为传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体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2021年11月,宁波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体育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在校学生的素质培养工作。宁波不少中小学主动出击,引入特色体育项目,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象山县丹山书院、象山县丹城中学等学校,引入毽球项目后,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少年毽球人才。来自象山县丹山书院的史玺筱、鲍俊波、柳智淇和来自象山县丹城中学的徐琦景代表浙江毽球队,参加了本届学青会的毽球男女4人混合接力项目比赛,齐心协力获得冠军。 海曙区鄞江镇中心小学自2015年9月迁入新校区后,开始布局壁球、攀岩等特色体育项目。2020年,鄞江镇中心小学在镇政府大力支持下,投入200多万元建起了壁球馆。学校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其中一节是壁球课。2020年,该校承办浙江省青少年壁球锦标赛。2017年,该校学生林煜哲参加中国青少年壁球锦标赛春季杯,获得AU9组的全国冠军。 宁波市教育部门十分重视毽球、跳绳、武术、舞龙舞狮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今年10月,他们确定余姚市朗霞中学等33所学校(幼儿园)为宁波市首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学校。“这一做法在省内属于首创。”宁波市体育教育指导中心秘书长戴建波说。 体教融合 全面发展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针对体教融合领域多年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效措施。根据上级部门的意见,宁波市体育、教育等部门积极探索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体育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新路径。 宁波市重竞技训练基地于2002年年底搬迁至鄞江中学后,由市体育局与鄞州区教育局联合办学办队,目前该基地设有柔道、举重、跆拳道、散打、摔跤、武术等多个重竞技项目。之后市第二少体校、市体工大队搬至鄞江,与鄞江中学仅一桥之隔,成为双方紧密合作的新起点。多年来,市第二少体校学生高考录取率在80%以上,成为体教融合的典型。2022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发布新一期国家举重队集训名单,市第二少体校举重队队员何保真榜上有名,成为奥运冠军石智勇的国家队队友。在本届学青会上,何保真参加了公开组男子举重67公斤级比赛,最终斩获一枚银牌。 近年来,宁波市体育、教育部门紧密合作,在鄞州区姜山镇实验中学、姜山镇中心小学、余姚市肖东第二小学、镇海区骆驼中学、宁波市爱菊艺校等学校在足球、自行车、艺术体操等项目上积极探索体教融合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自行车(女子竞速小轮车)决赛中,宁波培养输送的运动员顾权权获得银牌。 在本届学青会上,陈妤颉、严子怡两名运动员的不俗表现,是体教融合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欣喜的新现象。据了解,她们两人在今年8月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上已有上佳表现。陈妤颉获得女子100米、200米两项冠军,并在女子100米决赛中追平1982年以来的U18赛会纪录;严子怡先后夺得女子铅球、标枪两项冠军,并打破了女子标枪(500克)的赛会纪录。 陈妤颉、严子怡作为宁波体校的走训生,课余时间坚持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训练,稳步提升竞技水平。其中,陈妤颉的表现尤其耀眼,引起了多方关注,如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李辉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本届学青会上取得佳绩的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体教融合在他们身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新锐陈妤颉就在经历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在体校训练的成长过程。这就是体校与优质教育资源有效结合的模式。”李辉说。据记者了解,陈妤颉作为学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抓得很紧,哪怕在学青会比赛期间,她也会在晚上抽时间做作业,遇到问题就发给学校老师求教。 近年来不断有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加入奥运会,这些新兴项目深受青少年喜爱,例如滑板、冲浪、霹雳舞、壁球、腰旗橄榄球等。这些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更加多元。随着体教融合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他们积极鼓励孩子在学校、培训机构、社会上的俱乐部学习体育技能,参与健身锻炼,为孩子铺就更多的成才道路。 让塔基更实、塔尖更高,在体教融合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的“金字塔”也必将在各方的助力下,建设得更加坚实、高大。相信宁波也将在体教融合发展中走出一条独特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