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学习是回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问题的强大动力。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的意见》提出,必须从深入推进党的新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意义,着力提高党委中心组学习质量,有效带动全党大学习,全面提高执政本领,更好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不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热潮,我市各区(县、市)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带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吹响“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号角,不断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征程中打造卓越范例 海曙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大道如砥征程阔,踔厉奋发正当时。海曙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和市委“争创市域样板、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部署要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促焕新、一鼓作气推进,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深入开展“三比三拼三焕新”行动,以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的生动实践,永葆感恩之心、坚定先行之志、砥砺奋进之路,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征程中打造卓越范例。 一、加强政治引领,夯实思想根基。淬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健全落实党的政治建设制度机制,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让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成为海曙鲜明标识。扛起根脉守护的政治使命,坚持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完善党的创新理论常态长效学习机制。彰显服务大局的政治担当,自觉把海曙发展放在新征程、新场景中去考量,放在新定位、新使命中去谋划,在服务“国之大者”中创卓越,在落实“省市要事”中当范例。 二、紧跟时代前沿,迭代产业质态。构建全域创新大生态,做大做强翠柏里创新街区孵化器,加快建设四大千亩产业园区,打造“立体科创生态雨林”,完善“街区孵化—载体加速—园区投产”的创新矩阵。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发力新型工业化,深耕服务型制造,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创新人才蓄水池,迭代完善人才规划、政策和机制,实施都市科创门户、产才融合示范、专曙服务品牌三大工程,加快建设工程师友好区、青年乐创首选区。 三、统筹城乡融合,共享美好生活。城市界面要可生长,坚持“三沿”开发,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持续深化十大重点区块建设,推动城、郊、乡空间格局大重构。民生服务要可优享,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纵深推进“扩中提低”,推出优婚、优生、优育一体的生育支持政策,全面建设全龄友好社会。基层治理要可感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全域全量全程全时的大平安机制,用好“和邻友约”治理法。 四、增创制度优势,提升开放能级。推动改革再深化,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重点,从政府侧、市场侧、社会侧协同出发,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打响“归曙感”营商环境品牌。推动开放再发力,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积极探索制度型开放,一体贯通贸易链、生产链、供应链,建设国内一流跨境电商综合贸易基地。 五、赓续千年文脉,推动文化繁荣。让精神力量源源不断,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赓续四明山红色文化,用治水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等丰盈精神世界、铸造城市品格。让文化创造欣欣向荣,以都市文博区建设为牵引,强化新场景赋能,加快历史街区整片焕新、文化遗存精彩点亮,培育数字文博、交互娱乐、潮流运动等新业态。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浙江有礼·曙你最美”文明新实践,擦亮“曙悦”系列公共文化品牌。 六、勇于自我革命,做到勤廉并重。用固本强基夯实干事根基,深入践行“五最党建”理念,以党建人格化、具体化推进组织体系有效覆盖,做到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引领就跟进到哪里。用有力有为激励担当作为,制度化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健全干部精准赋能、一线历练、竞赛晾晒机制,锻造堪当重任的过硬队伍。用严管严治实现勤廉之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让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蔚然成风。 ■ 谱写江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江北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并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浙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标志性意义,江北区委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推动江北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有机贯通。 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都市经济转型升级。一要增创科技创新新优势。主动融入甬江科创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宁波大学“创新港”,做大做强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国电投氢能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二要增创产业转型新优势。聚焦实体经济主赛道和未来经济新赛道,以数实融合引领智能制造、数字经济超常规发展,以功能品质引领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前瞻布局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三要增创空间拓展新优势。进一步深化完善工业“二次开发”实现路径,形成以企业自主改造提升为主、政府收储开发为辅的工业地块“二次开发”模式。 二、以城乡融合为牵引,加快共同富裕先行先试。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牢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和美北山”省级共富示范带建设等重点工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面上重点支撑。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强化规划引领前瞻性,提高政策引导精准性,促进资金投入多元化。二要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以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优质均衡为主攻方向,摸清底数、一体研究、分步实施,高水平推进公共服务“九大提升行动”。三要全面创新社会治理。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社会面稳控,提升网格常态化治理能力,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持续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要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化拓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成果,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一体提升“五大环境”,真正让企业成为江北营商环境改革的“阅卷人”和受益人。二要加快落实涉农领域改革。按照中办、国办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的重大要求,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农村社会治理等领域,加快研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村增收、乡村振兴等系列重大问题。三要有效提升区域开放度。主动适应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步伐和节奏,引进和培育一批外贸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积极开拓东盟、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 四、以文化文明为纽带,彰显国际人文客厅气质。一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深挖慈孝文化、运河文化、丝路文化、开埠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的现当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衔接,历史底蕴与时代风尚有机融合。二要推进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化“和风惠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完善“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服务清单,推动加快实现“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百分百覆盖。三要以书香江北建设提升公民素养。从“爱读书、读好书”入手提升全民文明文化素养,让“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成为江北社会的行为自觉,为全域精神文明建设厚植文明和文化的底蕴。 五、以管党治党为抓手,增强领航发展强大动力。一要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把握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特点,做深做实“规定动作”,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展现五个方面“争一流、当示范”的丰硕成果。二要高标准践行正确政绩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重要论述精神,引领全区上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出实效、创实绩。三要高水平锻造干部队伍。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引导党员干部立大志、明大德,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锤炼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为民奉献的政治情怀、无私无畏的政治担当。 ■ 建设“五个镇海” 助力“两个先行” 镇海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镇海区坚决扛起“两个先行”的使命担当,把坚持好、运用好“八八战略”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与建设“五个镇海”结合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聚势蓄能。 一、高水平建设集群发展、实力倍增的智造镇海。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石化园区,实施企业梯队培育工程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集聚高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面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建强“甬江芯谷”,推进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镇海新城数字产业高地建设。做强产业平台能级,全面提升大学科技园区、镇海新城、镇海经济开发区等支撑能力,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高水平建设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的活力镇海。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创镇海·人才金港”工程,推动从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迈进。服务保障高能级创新策源平台,全力服务保障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打造一流研究型大学、甬江实验室打造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磁性材料、石墨烯材料、石化新材料等关键技术攻坚,推进甬江科创区人才引育共同体建设。着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快速连接通道,加大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力度。 三、高水平建设滨海拥江、山清水秀的魅力镇海。全面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专项行动,促进“人、产、城、文”良性互动,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形象和品质。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甬江北岸、集成电路产业园、生态田园文化走廊等重点区块的功能布局,全面撬动产业革新、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加快推动美丽镇海建设,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新起点,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发展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特色精品农业;深化“千万工程”,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四、高水平建设集成贯通、迭代升级的数治镇海。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制约,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提升数字化改革实战实效,建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推进镇海现代化城市运营中心建设,全面建成“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之城。高水平推进“双向开放”,深化“一带一路”节点城区建设,加快自贸试验区宁波联动创新区镇海片建设,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e窗通”政务服务新体系。 五、高水平建设和美善治、优享舒心的幸福镇海。坚持人民至上,持续优化橄榄型社会结构,有效增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化“扩中提低”收入分配改革,实施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健全就业公共服务和就业创业政策体系,织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的“兜底普惠”社会保障网络。扩大“优质共享”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三级公共卫生工作体系;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优婚、优生、优育贯通的高水平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 打造“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示范高地 北仑区委、开发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把“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地瓜经济”,则是对开放经济生动而深刻的阐释。实践证明,“地瓜经济”已成为浙江发展的制胜法宝和金字招牌之一。北仑积极贯彻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充分发挥港口、开放和产业等自身优势,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 一、深学细照,领悟思想的“根”与“本”。从历史纵深处看全省“地瓜经济”发展脉络历程,全省“地瓜经济”迭代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内压外吸”催生企业“走出去”。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浙江省对外开放迎来巨大机遇,资源约束问题也越发突出。2002年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到北仑考察就提出“走出去”战略,浙江企业纷纷到省外、国外开办企业,藤蔓的延伸扩张有效促进了块茎的粗壮硕大。第二阶段是“内升外引”促使企业“引回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工作后,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开启了从外贸大省到开放大省的转变,实现技术、人才、资本“引回来”,带动本土产业“块茎”提档升级。第三阶段是“内外交融”推动企业和经济“走上去”。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地瓜经济”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赋予了“地瓜经济”新的内涵,其核心要义就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二、深察细研,分析现状的“优”与“缺”。发展“地瓜经济”,浙江有设计、宁波有条件、北仑有优势,但是依然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一是“地瓜块茎”持续扩容提质,头部企业仍需提升。北仑制造业实力强劲,居中国工业百强区第12位,但是,缺乏链主型、新兴产业头部型企业,省级“链主”企业宁波仅有5家,不及杭州一半,其中北仑仅1家,与先进地区有一定差距。二是“地瓜藤蔓”持续延伸扩面,链接能力仍需强化。北仑作为宁波舟山港及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核心承载地,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制度创新,但是,仍然存在集成制度创新难度大、海港国际服务功能较弱、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能级平台等问题。三是“成长养分”持续充盈土壤,要素保障仍需加强。 三、深谋细干,找到过河的“桥”和“船”。新时代北仑推动“地瓜经济”提能升级、先行示范,就是要持续做好选种育种、延伸藤蔓、耕田施肥等工作,不断培塑“地瓜经济”发展优势。一是壮大“块茎”,加大主体培育力度。聚焦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实施“链主”企业和总部企业培育示范工程,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鼓励本土民营企业采取跨国并购、拓展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走出去”。二是繁茂“藤蔓”,畅通内外双向通道。依托港口资源,整合提升海外仓、前置仓、独立站以及滚装码头、冷链等资源,培育壮大离岸贸易、数字贸易、跨境贸易等新型贸易形态,大力发展高端港航服务业,加快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构筑上下游对接、国内外衔接、产创融合、两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充盈“养分”,优化一流营商环境。放大经开区、综保区、自贸区等高能级平台叠加效应,对接融入RCEP、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深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积极探索投资市场准入、服务贸易拓展、地下空间利用、保税LNG监管等领域改革创新,打响“在北仑·营未来”营商环境品牌,厚植“地瓜经济”发展更优土壤。 ■ 奋力打造高能级开放强区 鄞州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地瓜理论”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远见卓识和战略思维,极大拓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20年来,在“地瓜理论”的指引下,鄞州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争先创优,“地瓜经济”发展走在前列。踏上新征程,鄞州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聚焦聚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强力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奋力打造高能级开放强区。 一、企业如“块茎”,要着力固根强基。对于鄞州来说,主体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经济强。“双招双引”集聚企业:聚焦招引“高大上、链群配”项目和人才,创新推进以商引商、链式招商、基金招商、鄞商回归,大力引进知名跨国公司、央企区域性总部、世界500强企业。梯度培育壮大企业:着眼构建“224X”先进制造业集群、“423”现代服务业集群,实施“百企攀高、千企争锋、万企成链”工程,支持中基、奥克斯等打造世界一流企业,鼓励企业争当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数字工厂”。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工程、牵头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办好“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甬港经济合作论坛等配套活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 二、市场如“藤蔓”,要着力延伸拓展。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做大总部经济:聚焦科创、智造、金融、贸易、商务等领域,一体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服务集中、政策集成。做强服务经济:提升科技服务、数字服务、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展中心能级,协同推进宁波航运交易所、海上丝路航运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建设。做宽国际市场:深耕欧、美、日等传统市场,拓展东盟、中东、非洲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做深内外一体:推动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产品示范店建设,鼓励商超、电商销售外贸产品,支持企业参加境内专业性展会。 三、平台如“枝叶”,要着力开枝散叶。鄞州开放平台多,关键是在“做大”和“带动”上下足功夫。提升数字贸易平台辐射力:扩大省级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试点,支持独立站、海外仓、前置仓等外贸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服务、数字文化、数字金融等数字贸易新业态。提升外综服务平台带动力:鼓励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与本地制造业深度对接,为更多中小微企业“出海”提供金融、物流、仓储、电商等一站式解决方案;率先开展国家级外贸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支持“世贸通”“中基惠通”“一达通”等外综服务平台引领行业发展。提升开放协同平台融通力:全面融入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主动承接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溢出效应,服务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杭甬唱好“双城记”,深化与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等协作。 四、环境如“沃土”,要着力厚植涵养。要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发展生态。倾力优化服务:推动更高水平“多证合一”“单一窗口”等服务,深化国际贸易“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改革;创新“政府+银行+担保+保险”融资支持模式,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覆盖面、保单融资规模。全力保驾护航:扎实推进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推行企业海外投资全周期服务模式,协同推进行业贸易摩擦预警点、调解工作站建设。奋力争先进位:加大“地瓜经济”提能升级考评力度,健全比武打擂、跟踪督促等机制,积极探索鄞州解法、创新典型案例,在“地瓜经济”发展上作示范引领。 ■ 全力续写践行“八八战略”奉化新篇章 奉化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为浙江发展再谱新篇、再创辉煌提供了战略指引。奉化区委将全面对标,做到五个深刻把握,全力续写践行“八八战略”奉化新篇章。 一、深刻把握“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丰富内涵,深入推进产业体系数智化、现代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奉化将全面对标落实关于“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以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主抓手,通过创新人才招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生态营造等方式,充分激发创新驱动作用,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奉化换道超车的强劲引擎。 二、深刻把握“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的丰富内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改革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奉化将全面对标落实关于“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的指示要求,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持之以恒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以片区大协同为引领,高起点塑造城乡品质;以满足群众之需为根本,高质量办好民生实事;以物质和精神“共富”为焦点,高标准打造助富品牌,加快展现共同富裕特色区的美好图景。 三、深刻把握“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的丰富内涵,加快提升改革开放牵引力、支撑力。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类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奉化将全面对标落实关于“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的指示要求,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优势、义甬舟大通道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深区域交流合作、加快产品出海步伐等举措,进一步破除发展桎梏、增添发展动力,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深刻把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的丰富内涵,充分彰显优秀文化引领性、时代性。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奉化将全面对标落实关于“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的指示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底蕴优势,坚持以传统文化滋养城市文明,大力弘扬“开明开拓、和谐和乐”的城市精神,聚焦“在以文润城上创特色树标杆”的总体目标,将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与奉化经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持续做好弥勒文化、红帮文化、桃文化、海洋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方位推介奉化“弥勒文化节”“桃花马拉松”“蜜桃音乐节”等特色品牌,做强文化内核,持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五、深刻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丰富内涵,全面展现党员干部新形象、新气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奉化将全面对标落实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指示要求,深入推进作风整治,全面推动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驰而不息抓好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强化各级干部生成性学习,以理论武装提升干事能力;持续深化干部效能专项比晒行动,实现实绩晾晒常态化,以效能比晒激发干事劲头;强化以案促教、以案促改,常态化推进党员干部“四不承诺”等创新机制,以正风肃纪净化干事环境,为奉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 打造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品质新样板的余姚路径 余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助力宁波东方滨海时尚之都建设,余姚深入梳理城市建设规划、交通市政建管、市容环境整治、管理模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为余姚打造“余山姚水 阳明心城”促进城市品质大提升提供了有益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要从规划建设上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整体统筹谋划。未来余姚城市品质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彰显特色、全域统筹、分步推进,力争到2026年,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一主引领、主副双城、轴脉相嵌”的空间格局,高标准完成建成区5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彰显城市格局美、品质美、治理美。 一、精心规划,高起点谋好顶层设计。精准城市发展定位,锚定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北部副中心、品质新样板和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目标;突出山水底色、人文底蕴,聚力提升城市能级、功能、品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均衡度、群众幸福值。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全市域、全要素、全覆盖的“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建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全面加强城市设计,在做好城市总体设计的同时,加快编制七个重点片区的详细城市设计,加强对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和管控。 二、精致建设,高水平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城市新核心,按照余慈一体化发展目标,依托北城区位、交通、空间的优势,全力打造融湾新城,建设宁波市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品质新样板。构建城市交通环,加快推进城际1期中间站点建设,谋划推进市域(郊)铁路建设,形成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彰显城市新风貌,五年内力争完成建成区5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工业用地腾退工作;启动龙泉山及周边区域的改造,使之成为“名山圣心,姚城客厅”;完成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二期、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高水平打造阳明古镇。缔造共富小单元,以未来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全力建设黄山社区、东江社区、锦凤社区、中国云城社区、富北社区等5个省级试点项目。强化项目支撑力,按照“竣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进一步梳理2022-2026年计划实施的片区开发、城市更新、基础设施、产业导入等各类项目,集中资源,确保一些必要、重要的项目优先上。 三、精细管理,高效能优化城市运行。清单化明管理标准,建立城市“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体检评估机制,形成“城市体检—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巩固提升”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切合余姚实际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制定管理清单、责任清单和管理手册,逐步实现城市管理领域标准规范全覆盖。一体化促管理合力,按照“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的原则,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平台的市、街道、村社三级联动的城市闭环管理体,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数字化提管理效能,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建强用好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推进“162”与“141”融合贯通,强化部门数据整合。社会化铸管理基础,结合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复评等载体,持续深化“一扫七治”“拆违治乱”等攻坚专项行动;积极主动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监督,深入开展“文明巡查员”等各类志愿者活动,为形成精准快速高效的问题发现处置机制夯实社会基础。规范化保运行安全,一体化推进“除险保安”工作,实现分级分类精准预警和响应,建设“韧性城市”。 ■ 打造国内一流智造强市 慈溪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把实体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业经济作为慈溪立市之基、强市之本,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工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六、全省县(市)第一。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3%,省科技进步“创新指数”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创成宁波首个、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力争到2025年,市本级规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在2600亿元、660亿元以上。到203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突破4000亿元、100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效益指标居全省前列,建成国内一流智造强市。 一、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快主导产业裂变升级。做强智能家电等6条标志性产业链,打造全球智能家电创新中心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电商物流等业态,加快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二是谋划布局新兴产业。制定细分行业培育方案,推动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提前布局氢能储能、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三是加快数智转型步伐。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三个全覆盖”,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一批“未来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成2个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引领平台。 二、构建活力澎湃的科创驱动力。一是激活创新动能。深化规上企业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投入“两个全覆盖”,筛选1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0家。二是共建创新融合生态圈。发挥龙头企业“链主”“链长”作用,鼓励方太、公牛等企业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带动中小微企业参与产业链协同创新。三是加快成果转化。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拓展区,积极争取战略科技资源支持,加快布局浙江工业研究院等应用型科创平台。 三、构建集约高效的空间支撑力。一是重塑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实施《慈溪市工业集聚区专项规划》,构建定位清晰、结构合理、“三生”融合的“2.5+10”产业集聚空间。二是持续推进“两项整治”。持续推进传统块状经济、村镇工业集聚区“两项整治”,引导传统块状经济向“创意经济”“时尚经济”蝶变。三是打造高能级平台。创新开发区(园区)运营管理模式,增强“大好高”项目招引集聚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四、构建内外兼修的企业引领力。一是加强项目招引。高规格成立市投促中心,明确11条重点招商产业链,实施“基金+基地”招商模式,做大做优产业引导基金,力争实现百亿级重大招商项目新突破。二是加快“四上”步伐。分类制定经营主体培育计划,推动不同层次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三是提升企业能级。全力扶持“大优强”企业和“链主”企业,培育500亿级企业1家、50亿级企业10家以上、10亿级企业50家以上。 五、构建优质充分的要素供给力。一是深耕开放要素。推动宁波舟山港杭州湾港区建设,谋划开辟仓储物流、港航中转等功能。建设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慈溪联动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新业态。二是优化政策要素。探索设立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企业研发、人才引进等关键环节,推动产业政策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三是盘活资源要素。强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有序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和闲置厂房。优化人才资源“引育用留”政策链条,联动建设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 ■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新篇章 宁海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浙江大地的倾情牵挂、对浙江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人民的深情厚爱。宁海将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寄予的关怀厚爱、鼓励鞭策,在对标对表中把牢方向、永扛使命,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贡献更大宁海力量。 一、对标落实“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大力实施科技强县首位战略。突出以科技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聚焦“光伏+储能”“文体+办公”“模具+新能源汽配”等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对接,支持头部企业创设研发总部或牵头组建区域创新综合体,深化产学研、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效益,加快创建光伏储能省级高新技术园区,推动中乌新材料合作平台、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宁波生物产业园等特色平台“强基提能造峰”。迭代升级“潮起甬南、智汇宁海”工程,持续优化人才工作机制、政策体系、服务生态,放大产业人才学院、眠牛山国际人才社区等育才引才效应。 二、对标落实“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持续打造共同富裕标杆县。深入实施“扩中”“提低”行动,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众迈入中等收入行列,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持续迭代“宁好”工程,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扩大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构建“东美丽、西通达、北时尚、南文化”县域新版图,滚动谋划推进支撑性项目,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丰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积极打造“三生”融合发展的县域样板,将新时代“千万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推动生态、生产、生活相互赋能、相得益彰。 三、对标落实“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全面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推进涉企服务平台整合,探索企业诉求“一口收办、闭环解决”机制,在做优增值服务上持续创新、加大力度。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扎根宁海、藤蔓向外,积极引导总部回归、资本回归、研发回归、项目回归,促进内外资扩量提质。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聚力推进G15西改、甬金衢上高速等重大交通工程的建设、谋划和争取,切实提升宁海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四、对标落实“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充分彰显缑城人文精神标识。充分发挥宁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持续深化“何以缑城”的探源研究和成果运用,转化为推动“缑城何以”的强大动力。同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常态化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面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深化实施新时代文化精品创优工程,进一步打响书香宁海品牌,加快建设潘天寿艺术中心、宁海文化中心、十里红妆文旅开发项目等文化地标,提升文化产业园能级,做深做实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试点,促进文创、文旅融合发展。 五、对标落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高标打造新时代勤廉宁海。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对历史负责、坚持真抓实干,亟须解决的事要刻不容缓地做,利于长远的事要义无反顾去做,真正干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深入实施“红色根脉两高强基工程”,整体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 高品质绘好万象山海图 象山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象山县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持续念好“乡村美、资源活、百姓富”山海经,走出了一条具有象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高品质绘好万象山海图,就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重点探索“一地换三票”“一票换五房”集成改革,力争形成一批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高质量打造新时代“千万工程”县域新样板。 一、坚持低成本、可持续,拓宽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2003年省委启动“千万工程”以来,象山县持续打好“拆改留增”组合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农村住宅从“一户多宅”到“一户一宅”的转变。2010年,率先在全省开展以“一户多宅”整治为重点的村庄梳理式改造,累计拆除违章和破旧房屋6.4万余间,清理宅基地5410亩,同步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宅基地管理体系。二是农村环境从“三大革命”到“六度空间”的演变。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垃圾分类覆盖率”均达到100%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美化“山水林田路房”“六度空间”,率先实现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建成省“浙东民居”样板村3个,保护修复古建筑172处。三是农村风貌从“点上出彩”到“全域大美”的蝶变。依托枕山面海的空间形态和蓝绿交织的生态本底,系统化实施“十大美丽”工程,全域化打造“时尚东海岸、潮隐西海岸、风情石浦港、斑斓西沪港”4大美丽乡村片区,累计建成省级风貌样板区3个、市级以上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141个、风景线17条,连续6年获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考核优胜县。 二、坚持赋权能、可流转,打造全国宅改试点新样板。近年来,象山县率先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路径,让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发展“双向奔赴”。一是登记“确权”,让权属关系明起来。试行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不动产登记,明确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使用权。2018年4月颁发浙江省首本“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累计发放132本。二是流转“活权”,让闲置资源用起来。鼓励以使用权流转、合作建房等形式激活农村“沉睡资源”,累计盘活农村宅基地1430宗,招引乡村产业项目130个、总投资21.3亿元。三是依法“保权”,让各方权益定下来。创新宅基地收益分配方式,实施“三方协议、一方鉴证”,让农户吃下“定心丸”,项目系上“安全带”,商家稳定“好预期”。 三、坚持促共富、可转化,绘就和美乡村振兴新图景。一是把“乡村共富蛋糕”做得更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有效激活闲置资源,释放农村生产力,2022年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7亿元,尤其是民宿经济蓬勃发展,民宿床位超2.5万张、占宁波市总量的65%以上,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2万元。二是将“乡村共富蛋糕”分得更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重构了集体和农户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了农家乐、集体乐、商家乐多方共赢、良性循环,全县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7:1。三是让“乡村共富蛋糕”成色更足。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壮大乡村产业、促进乡亲增收的同时,也让乡村更整洁、更绿色、更宜居、更文明、更和谐,实现了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良好效果。目前文化礼堂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建成省五星级文化礼堂49家,婚丧礼俗整治做法获央视报道,“村民说事”相关做法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