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博志愿者带领海内外观众“走进一座馆,了解一座城。”(本版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
|
陈慧晶是宁波博物馆的第一批志愿者。 |
|
“书间雅言”青少年公益读书会。 |
在宁波博物馆川流不息的人潮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人无法忽视。他们穿着醒目的黄色志愿者服装,穿梭在博物馆的各个展馆,热情解答观众疑问、现场提供讲解、帮助场馆疏导、策划各项活动等,是博物馆服务公众的重要力量。他们有的是单位退休职工,有的是热爱文博事业的上班族,还有的是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他们走进博物馆以后,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志愿者。不管何时来到宁波博物馆,你总能见到这一抹抹亮黄的身影,因此他们也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宁萌黄”。 走进一座馆,了解一座城。在与文物的跨时空对话中,志愿者不仅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了甬城深厚的人文底蕴,更让大家感受到了宁波这座城市的温暖。 通讯员 项聪颖 践行志愿服务初心 当好城市文化摆渡人 2007年年初,报纸上一则招募启事引起陈慧晶的注意:宁波博物馆筹备处招募文化志愿者。这则篇幅不长的启事,激起了她对博物馆志愿者的强烈兴趣。 怀着对宁波历史文化浓厚的初心,陈慧晶来到位于鄞州区政府A座6楼的宁波博物馆筹备处,登记个人信息,正式成为宁波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这一天,看似平凡,却是她与博物馆结缘的开始,至今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 俗话说,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做一件事。十六年的志愿者生涯,写满了陈慧晶对文博事业的无尽热爱,也让她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见证了宁波博物馆的发展。 2010年4月,宁波博物馆迎来开业以来的第二次排队热潮,“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在宁波开展。这是一个重磅的展览,作为讲解员,陈慧晶有幸参与其中,以人文视角诠释中华文明的内核;2011年1月,国家文物局组织“文物事业‘十一五’成就中央媒体采访团”,专程到宁波博物馆采访,陈慧晶作为志愿者代表,在座谈中向观众介绍宁波悠久历史;2016年4月,为了给百位盲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陈慧晶与其他志愿者从触觉、嗅觉角度进行语言描述,力争为特殊观众提供无障碍、无边界的讲解。 多年来,陈慧晶讲解过200多个展览,服务过上万名听众。2017年6月,浙江省文物局授予陈慧晶“最美浙江文物守望者(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这也成为她前行的动力。 宁波博物馆从筹备建馆起,就开始招募第一批志愿者。同样第一批加入志愿者队伍的,还有仲宁。 仲宁于2008年底参加了宁波博物馆志愿者选拔活动,通过面试和培训,成为宁波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志愿者。从最早的文字校对工作,到第一次全程讲解,再到多次担任大展特展的讲解,到最后主要负责历史馆和民俗馆的全程讲解,仲宁累计在博物馆服务近1400个小时。2012年3月,因为有了宝宝,她不得不脱离志愿者岗位半年多,在宝宝六个月之后,仲宁带着宝宝重新开始讲解服务。当她抱着宝宝再次站在民俗馆的千工床前时,那一幕打动了无数网友,报纸和电视台对此做了专访。2015年11月,在“牵手历史——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评选推介活动中,宁波博物馆志愿者仲宁当选为“十佳个人”。 目前,宁波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形成了注册志愿者和高校注册团队志愿者两大体系,累计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超过3.1万人。其中,现在册的志愿者192人,累计注册志愿者5000余人,注册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约19万小时。这一个个数字,是志愿者传承城市文脉的最好见证。 完善志愿培训机制 让看展人成为讲展人 “参观宁博的一大惊喜是收获太丰富了。在入口处偶遇志愿者张春燕老师,请教了一个问题后,张老师热情地作了解答,并声情并茂地作了拓展讲解,她丰富的知识令人折服,获益匪浅之余,更对宁博的工作培训深感敬佩……” 11月1日,一封写在留言簿上的表扬信在宁博志愿者的工作群里“火”了。刚劲有力的笔迹,出自一位从无锡来的老先生,留言中提到的张春燕,是宁博一位新加入的志愿者。 和很多志愿者一样,张春燕与博物馆结缘,也是源于自己对历史文化的兴趣。由于离家较近,每次有外地亲友来访,宁博就成为她和亲友必打卡的城市文化地标。每次看展时,她都会遇到志愿者的讲解,原本是走马观花的闲逛,却每每因为有志愿者的讲解而驻足。这也让张春燕对博物馆志愿者这一角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丰富自己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传播给同样感兴趣的人,这个过程一定是开心的”。 今年,刚从单位退休的张春燕加入宁博的志愿者队伍,由于专业文博知识的缺乏,她刚开始很担心自己能否胜任。好在宁波博物馆有一整套志愿者培训系统和考核机制。就讲解志愿者来说,每个申请者需经历报名筛选、现场面试、笔试、岗前培训、讲解实习等多个考核环节。 张春燕的培训老师是有着“宁波讲解志愿者的天花板”之誉的徐昀。作为一名资深讲解志愿者,徐昀的讲解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有一次连续讲了四个小时,现场观众仍表示意犹未尽。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学习,张春燕顺利通过了考核,成为一名真正具备讲解能力的志愿者。 11月1日,张春燕在展厅门口遇到一位老者询问:“听说河姆渡文化很有名,我看不出来,不知道该看什么。”张春燕便带着老人从河姆渡人的吃、穿、住、行、用几个方面,结合展柜中一件件文物,详细地向老者介绍河姆渡文化到底先进在哪里:从几粒黑色炭化谷粒来看为什么河姆渡人会改变世界水稻人工栽培种植史;从陶钵上的猪纹探讨中国最早的畜牧养殖业……听了张春燕的讲解,老先生兴奋地说:“我明白了,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之所以伟大,原因就在这里。”临走时,老先生对宁波博物馆志愿者培训考核制度赞不绝口:“你们宁波的这个志愿者模式太好了,我要向亲友们宣传,把今天这次美好的观展经历发朋友圈、朋友群,推荐他们都来看看。” 张春燕的故事,背后映射出的是宁博志愿者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活力。近年来,宁波博物馆不断探索志愿服务发展新路径,注重培养具有宁博特色的志愿服务团队,推动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特色化。 打造志愿公益读书会 让“小课堂”迸发“大力量” 11月5日下午,一场结合“东方神舟”展览、读《红楼和中华名物谭》的青少年读书会在宁波博物馆举行。读书会结合博物馆展陈,引导青少年读懂《红楼梦》中与瓷器相关的内容。同时,还融入了动手制作青花印瓷盘的环节,让小读者在手工制作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趣味。这种新的公益小课堂模式,正是宁波博物馆面对未成年人精心策划推出的“书间雅言”青少年公益读书会。 最近几年,随着文博领域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在做好日常展陈工作之余,还需要积极发挥公共教育的功能。2021年,由资深志愿者陈慧晶和翁杰锋牵头倡议,宁博文书组全体志愿者集思广益,经过谋划筹备、结合宁波地区自古以来的读书、藏书传统,探索出了读书会这一主题活动形式。 “书间雅言”青少年公益读书会课程,从策划的那一刻起,宁博的志愿者就参与其中,之后的内容选定、教材编写、课前备课、现场授课、配套手工活动等安排,都是由志愿者直接策划完成的。 2022年初,读书会课程一经推出,场场爆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截至目前,读书会已推出“唐诗”系列和“红楼梦”系列两大课程,累计开展近30场次,覆盖青少年群体上千人,在示范引领、馆际互动中发挥了显著的辐射作用。 除了“书间雅言”青少年公益读书会,宁波博物馆还有宁波历史文化志愿宣讲团、竹洲思远——传统历史文化公益课程、“童韵寻史——宁波博物馆小小文博人”公益活动等志愿者公益项目。其中,“竹洲思远少儿版——二十四节气公益课程”还获评“2021浙江省博物馆优秀志愿项目”。 扩展多元化志愿岗位 照亮新时代文博之路 如果经常关注宁波博物馆的新媒体账户,那么你对潘路阳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因为这个名字几乎出现在每一期推文中的“拍摄”栏里。 为了满足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宁博志愿项目在原来形成的服务、讲解、文书、活动四大岗位体系之外,与时俱进地设立了摄影摄像、校对翻译、设计、小博人协助等专业志愿服务岗位,潘路阳就是摄影岗位的优秀代表。 2021年,潘路阳加入宁波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自此以后,无论是熙熙攘攘的大厅活动,还是人潮涌动的临展;无论是儿童体验区精彩纷呈的课程,还是书声琅琅的公益课程课堂上,总能看到他背着相机拍摄的身影。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他的志愿服务时长已接近400小时。 为了实现多媒体的内容呈现,潘路阳还自学了视频剪辑、文案编写,通过视频、照片等多媒体形式,持续进行高品质、多元化的输出。功夫不负有心人,潘路阳先后获评2021年度和2022年度宁波博物馆优秀志愿者。 宁波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至今,志愿服务类型在不断扩充,尤其是具有专业优势的志愿岗位的设置,让很多具有特殊技能的志愿者与博物馆形成“双向奔赴”,在弥补博物馆人力不足的同时,也为志愿者提供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与机会,并为观众提供了高质量多元化的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