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四明周刊·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一种香叫鱼鲞

毛亚莉

    有一种香叫“鱼鲞”,你看一眼、闻一下,肚里的馋虫就会被勾出来。这种香,在我们浙东沿海的渔镇、渔村里常能闻到。

    记得六七岁时,曾问过母亲:为什么小鱼头晒干后你们叫它“烤头”,大点的鱼晒干后你们叫它“鲞”?母亲一时愣住,坐在不远处的父亲却中气十足地对我说:“因为它很香,所以叫它香。”直到读小学三、四年级时我才知道,此“鲞”非彼“香”也。爸爸随口一句胡诌竟然骗了我这么多年!

    那天去象山泗洲头,路过茅洋乡文山村。村民趁着晴好的北风天,正忙碌着晒鱼鲞。竹竿上、竹簟上,一排排鱼鲞或粉红或银光,透着新鲜的色泽。海边人有谚语:“涨潮吃鲜,落潮吃盐。”寒风起,鱼蟹肥,“水产狂欢季”从冬至起拉开序幕,慢慢走向高潮——再过一个月,年关将至,水产的价格就会大幅上涨。此时,海边人习惯囤些水产。而囤积之法,无非就是冷冻、腌制和曝晒。

    文山村是鱼鲞专业村,近一半村民从事鱼鲞制作行业。他们制作鱼鲞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曝之为鲞,极为佳品”。当海鱼与盐和阳光“亲密接触”,海鱼褪去寒性与腥气,变成了风味独特、四季皆可享用的鱼鲞。

    循着腥香味我走进附近一家鱼鲞厂。院子的空地上放着一堆堆鳗鱼、鱿鱼和养殖黄鱼,十几个村妇穿着鲜艳的围裙蹲在鱼堆旁,手里的刀子正飞快地在鱼身上游走。她们边剖鱼边拉家常,一方剖鱼的场地被渲染出浓浓的渔家风情。

    我蹲下身,恭恭敬敬地向一位大姐讨教起鱼鲞的制作方法。大姐操起一条大鳗鱼,秒端起师傅的架子对我说:“鱼鲞制作也就六个字,选、剖、腌、洗、晒、包。这六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要选新鲜的东海鱼,要用专业的剖鱼刀……”她举起手中的刀子给我看。这刀略呈弧形,刀口锋利,小巧玲珑。她将鳗鱼安置在砧板上,肚朝下、背朝上,刀子循鳗鱼的尾背部紧贴鱼的中脊骨吱的一声剖开。她接着说:不能把鱼胸腹划破,剖至鱼头时要避开眼珠,剖到鱼嘴时不要割裂鱼唇,然后取出内脏,放入事先配制好的盐水里,浸渍两三个小时,最后用竹片撑开鱼肚皮,用钩子或绳子穿过鳗鱼头部,悬挂在通风处曝晒,如果阳光好、西北风烈,晒一天就可……我觉得这方法跟海边寻常人家晒鱼鲞的土法其实也差不多。

    早年,东海盛产鳗鱼、带鱼、墨鱼、鳓鱼、鲳鱼、马鲛鱼和野生黄鱼等。后来,近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鱼的产量少了,价格随之成倍上涨,如今除了鳗鱼、鱿鱼、带鱼、黄三鱼和为数不多的剥皮鱼以外,很少看到有其他鱼晒鲞了,野生黄鱼更是销声匿迹。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晒鲞这一场景,也只有在石浦、鹤浦、高塘等地的海边渔镇、渔村才能见到了。

    小时候,但凡有阳光,外加凛冽的西北风,海边人家家户户都会晒鱼鲞,母亲也是活跃的一员。一大早,她就在院子里放好竹簟,然后把一桶已剖好、腌好的黄三鱼提到竹簟边,一条条拎出来,肚子朝上整齐地排列开来。太阳和寒风,蒸发着鱼鲞的水分,鱼鲞很快干燥白亮起来。临近中午,鱼鲞朝上的一面已半干,母亲就把鱼鲞一块块翻过来。随后,每隔两三个小时翻一次。日头西沉,鱼的腥味和湿气消散,鱼身逐渐变得干硬。此时它们静静地躺在竹簟上,圆圆的上体拖着小小的尾巴,像一个个硕大的标点符号。以前没有冰箱,鱼鲞要晒三四天,直到干透才能打包贮藏。贮藏时把鱼鲞叠起来放到篰箩里,鱼头朝篰沿,鱼尾在篰心,折成一个圆。如此层层叠加,装到篰满。

    每年的晒鲞季,海边人都会用鱼鲞烤五花肉吃,我家也不例外。母亲把鱼鲞切成均匀的方块,用水浸泡几十分钟,放入煮得半熟的五花肉汤锅中,加适量的酱汁、糖、盐,猛火烧开后转文火收干,一道红棕色的落着几点翠绿葱花和鲜红辣椒的美食就诞生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