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论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盘菜根的“开悟”

    江 海 

    癸卯年十月初六,天气晴好,与一众老友新朋参访天台山国清寺。路过东厢禅房小院,见一着黄色僧袍、手戴袖套的年轻僧人,正神情专注、心无旁骛地在盥洗台上收拾着什么。冬日暖阳打在他的黄色僧袍之上,与背后的禅房形成了一明一暗的对比。

    本不想打扰这份宁静,悄悄掏出手机定格了这一瞬间。只是心中好奇,这位年轻的师父为何如此专注。远远站立,观察一阵,未得其详。遂上前探问:“师父忙啥?”“摘菜根。”禅师答得简洁。“摘菜根何用?”“菜根味美,扔了可惜。”在一问一答中,方才明白,禅师惜物,把旁人视作弃物的芹菜根当成了美味的菜肴。在常人眼中,礼佛诵经、严守清规戒律是一种修行,这种见诸日常、不弃微小、善待万物、知福惜福的操守,何尝又不是一种修行?

    天台山国清寺真是一座“特立独行”的寺院。且不说天台宗在佛教界的特殊地位,以及禅宗文化传播的源远流长。即便是今日,这座有着1400多年厚重历史的寺院,仍保留着朴素和本真的一面。比如,国清寺不收进山门票,南来北往的游客、香客,不花分文,即可畅行无阻地在寺院中游览、礼佛。比如,国清寺一直保留着“农禅并重”的传统,僧人们在“功课”之余,还要下田从事农耕,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循环往复中,书写、阐释着简朴、清淡、与世无争的禅意人生。这份坚守和淡泊,与一些所谓的佛教名山的功利主义和过度商业开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这位不知其名的摘菜根的年轻禅师,也许只是观察国清寺的一个视角,抑或是天台宗弘扬的禅宗文化的一个缩影。本人缺乏“慧根”,亦无所谓的“慧眼”,未能参透这位年轻禅师的内心。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所表现的这种举动,体现的是一种爱物惜物、知恩报恩、善待自然的精神。这种有点“苦行僧”式的修行,固然有环境影响的因素,但更多是要靠自我觉醒与自律。而这种精神和境界,正是当下我们很多人身上所缺少的。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由天台山国清寺摘菜根的禅师,想起了明代洪应明先生所作的《菜根谭》。人的行为,往往是由欲望所主导的。现代人的痛苦,通常是欲望太多,得到太少。这使得很多人为了欲望而挣扎,为了欲望而钩心斗角,为了欲望而抛弃纯真的信念,为了欲望而忽视了身边平淡幸福的生活。到头来,被无休无止的欲望裹挟,带入了无尽无底的深渊。故洪应明强调“嚼得菜根”,方能“百事可做”。

    弘一法师是当代著名的得道高僧,他的惜福思想是: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享受三分。1924年,兵荒马乱的时代,弘一法师挂单于宁波七塔寺。弟子和挚友夏丏尊邀他到上虞白马湖小住,他所带的铺盖只是一床破席,睡觉只能衲衣为枕,洗脸的毛巾洁净但破旧,夏先生要为他换掉这些所携之物,但弘一婉言谢绝。他平淡地说,“还可以用,好好的,不必换了”。夏先生带来的饭菜咸了些,他又微微笑着说,“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份平淡、平和之中,折射的是大师对人生的参悟。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悲喜自渡的修行。事实确也如此。万般滋味皆是生活,有多少福报全在自身。一盘菜根,也是一种开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