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理论周刊·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2月0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刻认识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

    刘尚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新时期新型工业化发展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对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的理解认识。

    一、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

    新型工业化并非全新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动态演进、不断丰富完善。从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虽然始终体现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融合发展、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但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有所不同。

    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先进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加快重构,正深刻影响我国乃至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格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必然赋予新型工业化新的内涵特征。我们认为,理解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要重点把握以下方面:

    一是更加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要把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贯穿于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和各领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更加强调安全发展。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安全可靠,有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更加强调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要求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二、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特征

    我们认为,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自立自强、自主可控的“新”创新路径。从原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模式向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转变,突破“卡脖子”难题,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就宁波而言,已经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0%来自企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3300家。引进共建了西工大宁波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创建国家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半导体材料、超高压海底电缆、工业操作系统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部分产品应用于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今后,要进一步健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提升科技对产业的硬核支撑能力。

    二是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新”产业体系。从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协调,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从“点”“链”式布局向具有区域特色与影响力的高能级产业集群转变,更加注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更加注重构建“向外辐射+向内集聚”内畅外联的战略格局。就宁波而言,正在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四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稀土磁性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高端模具、液压件等细分领域特色优势明显。今后,要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加快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深化对外合作,发挥外向型城市优势,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有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市场。

    三是数字智能、高端绿色的“新”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规模扩张、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生产模式,向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低碳的新发展模式转变,数字经济成为核心发展引擎,加速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等中高端制造环节拓展延伸。就宁波而言,在全国较早开展“机器换人”,在全国首创“点、线、面”智能制造发展模式和“1+1+N+X”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模式,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已达74.38%,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98家,居全国城市前列。今后,要强化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持续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打造全国数实融合标杆城市。要持续推进质量、品牌、标准、专利“四位一体”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竞争力。要深入推进绿色化改造,探索重化工业城市的绿色化转型路径。

    四是集聚集约、融通共建的“新”治理机制。从过去条块分割的产业组织形态向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形态转变,从空间布局“低散乱”向空间布局合理、资源要素集聚集约、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业治理体系转变。就宁波而言,已在工业集聚区整合提升、“亩均论英雄”改革、“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产业链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整合形成“3+17”重点开发区(园区),培育了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352家,分别居全国城市第一位、第五位。今后,要加快推进全域产业治理,推进工业上楼,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同时,作为民营经济大市,要积极探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作者为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院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