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老年人的日常饭碗里,装着民生大“实事”。 由于地域面积、人口构成、传统观念、消费习惯、生活条件等原因,农村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近期,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引起广泛关注。《方案》提到要加强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采取倾斜性措施支持农村地区扩大服务供给,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 在多年实践中,宁波农村老年助餐遭遇了哪些挑战?探索了哪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还有哪些提升空间?本报近日派出多路记者赴各地深入采访,今起推出“宁波农村老年助餐调查录”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记者 伍慧 王佳 徐丽敏 12月5日上午10时许,北仑霞浦街道九峰片区山前村,新浦爱心食堂的送餐员准时将三轮车停在朱关娥大娘的家门口,进屋递上一摞保温餐盒。“每天送两顿,准时得很,饭菜到手里还是热乎的。”老人笑着说。 山前村因与新浦片区相邻,送餐打破了“区域限制”,让老人就近就便用餐。霞浦街道新浦片区自有八村一社(社区),村与村之间、村与社之间交织相融。 “2005年我住在这里时,本地人还挺多,现在住户基本上是外来务工人员、本地老年人。”霞浦街道老龄办副主任贺赛平告诉记者,目前,新浦爱心食堂每天订餐的老人有60余名,采取配餐员上门送餐的方式,点对点服务老人。 “上门送餐,一来能满足高龄、独居等‘刚需’老人的就餐需求,二来送餐员每天上门送餐,能清楚知道老人的近况,有什么突发情况,能第一时间应对。”贺赛平说。 根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营养与食品专业委员会的调查,我国约有一半老年人营养不良,80岁及以上高龄、农村老人营养不良的比例更高。 “现阶段,老年人营养不良不是由于贫困,而是由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特别是居家生活的失能、患病、高龄及独居老人,普遍存在做饭难问题,而助餐服务能够解决老年人做饭难、饮食单调、营养不均衡等问题。”新浦社区党委书记张盛静说起当初“爱心食堂”开办的初衷,并持续采用“送餐”模式,便是出于这番考量。 不同于城区,农村地域广,业态单一,老人居多,村情又千差万别,助餐服务很难规模化、“漫灌式”地复制推广。多年来,宁波农村地区因地制宜,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助餐形式。 宁海县黄坛镇双峰片区平均海拔500米,山高路远,就餐、就医是当地1300余名老人面临的难题。2020年,由闲置的双峰学校蜕变而成的黄坛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顺利落成,交由专业机构负责运营。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中央厨房”,以及设在逐步、中央山、上辽岗、里天河等村的助餐点,让当地老年人体验到了家门口的“滋味”。 上午9时许,鄞州区云龙镇云享晚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后厨一片忙碌景象,工作人员正在准备中午要给老人送去的饭菜。“送餐覆盖了附近5个村,近50名老人享受到我们的送餐服务。”中心负责人徐红芬告诉记者,为了让老人享受到更多“舌尖上的幸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会不定时制作南瓜饼、红豆酥、糯米粽等特色点心。 在老年食堂选址上,云龙镇结合当地实际“靶向”施策,采用单建、联建、依托、覆盖模式,比如规模较大的3个村单建食堂,6个位于镇区的村(社)通过镇政府牵头由云达社区中心食堂负责。“通过这种方式,服务范围可覆盖整个镇域,平均每月助餐服务近1万人次。”云龙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水燕儿说。 服务13个村的江北庄桥街道河东片区老年食堂,与宁波市南山老年疗养院毗邻,双方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因为有养老机构做强大后盾,我们可以做到365天不停餐。”河东片区老年食堂运营负责人朱蕾说。南山老年疗养院有住养老人560多位,院内本有一套完备的助餐体系,“我们将经验‘输出’,也共享资源,比如食材采购、营养餐制作,让农村居家老人也能享受到和机构住养老人同等的就餐体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的一句箴言,放在当下和未来,农村养老助餐体系建设也当如此。”宁波市民政局副局长邬骏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