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丰社区“时光巴士”居民议事厅。(市风貌办未来社区组供图) |
|
镇海西门社区共富工坊。 (市风貌办未来社区组供图) |
|
高新区明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的声乐培训班。(杨绪忠 摄) |
|
居民在海曙雄镇社区文体中心进行手工制作。 (市风貌办未来社区组供图) |
记者 杨绪忠 “小社区”对接“大需求” 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服务。如今,在高新区明珠社区打造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公共服务的便捷性触手可及。 “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开放……”上个周末,在明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文化活动室里,62岁的居民阮翠芬和她的10多个伙伴人手一本乐谱,在钢琴师的伴奏下学唱歌曲《萱草花》,欢快的歌声充盈着整个空间。 “在社区里,我们可以学习声乐、舞蹈、书法等多种才艺。这里的超市化菜场、社区食堂、药店、健身中心等设施齐全,基本可以满足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阮翠芬对社区的公共服务表示满意。 根据对外经贸大学发布的报告,当前中国城市居民75%的时间在居住社区里度过;到2035年,我国将有70%的人口生活在居住社区。城市社区生活是否舒适便捷、设施是否齐全完备、服务是否细致周到,直接体现居民生活的品质和城市治理的水平,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了回应群众关切,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国50个试点城市选择100个左右社区,作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先行试点。 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主要是通过在社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重点面向社区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的服务需求,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 事实上,宁波已抢先发力,结合全域未来社区建设,布局嵌入式集成服务。根据浙江省日前发布的11个城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调查数据评估结果,宁波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水平整体较高,平均分为74.31分,排名全省第一。 “通过建设嵌入式服务设施,使‘小社区’对接‘大需求’,可有效盘活利用城市存量资源,推动优质普惠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下沉,让居民就近享有高品质的社区服务。”市风貌办未来社区组负责人归律说。 记者了解到,依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技术支撑,我市于去年下半年开始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服务情况进行了专项“体检”。本次调查覆盖全市700余个城镇社区,采集数据1万余条,包括社区治理、教育、养老、卫生、文化、商业、体育等7大类20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综合调查结果显示,甬城居民需求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硬件需求,社区居民普遍希望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规模和类型,包括共享书房、文化活动室、文化礼堂、超市、菜市场、健身步道、室内外运动场地、停车场等; 二是服务需求,包括提供老年食堂、家政便民、老年大学等服务,看病买药等数字化服务;完善托育、课外培训等服务,满足社会实践、流动书展、亲子活动等服务需求。 针对调查所得,今年年初,我市发布《宁波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提升行动计划》,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齐、补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城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如何补短板,居民说了算 海曙区郎官社区位于苗圃路100弄的小区一楼区域,紧靠社区最具烟火气的咏归路42弄,从早到晚人气都很旺。这里拥有城市书房、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医诊室、健康小屋和南门司法所,是一处集阅读、文体活动、就餐、普法、教育于一体的一站式邻里中心。此外,这里还有一个占地约5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小广场。 日前,记者走进广场附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两张冰壶球桌周围,站满了等待比赛的冰壶球爱好者;乒乓球台旁边,居民对战正酣。整个服务中心好不热闹。 “社区配套设施新增了不少,不过,‘历史欠账’还是有的,像居民停车位紧缺就是一个难题,尚待破解。”郎官社区党委书记阮维芳说,这是她脑子里经常考虑的事,多年来社区居委会也一直进行着各种尝试。 作为长期跟踪研究我市未来社区建设的专家,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空间规划二所副所长李诗强认为,我市社区公共服务仍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水平区域差异大。像地处中心城区的鄞州、海曙,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水平较高,“5分钟—10分钟”城镇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对齐备。而外围县(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相对偏低,如宁海、余姚,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评价指数在70分以下,部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 “一老一小”服务设施分布密度偏低。现在,我市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体育场馆、卫生服务站等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涉及“一老一小”相关服务场景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明显不足,其中全市“四点半学堂”160处,覆盖率仅为23%;托幼机构318处,覆盖率仅为38%;社区老年食堂47处,覆盖率仅为12%,距离“一老一小”服务设施全域覆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同时,我市社区公共服务建设运营机制和设施集成合力有待提升。 一方面,公共服务补短板的项目主要依托政府财政投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软硬件支出覆盖面广、基数大,缺少市场化多元保障,长效运营维护压力较大,建设运营供给机制需要优化。 另一方面,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集成合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设施涉及民政、教育、文旅、卫健、体育等10来个职能部门,以及市、区(县、市)、街道、社区四级机构,统筹协调、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建设的难度较大,需强化多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典范,郎官社区还隐藏着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创业场景——郎官驿创意社区。这里原是一个老厂区,2021年7月,经过改造,郎官驿创意社区正式投入运营,打造融青年艺术家工作室、名画公寓、城中民宿、咖啡店于一体的多元化文创新业态。“我们现在的出租率在九成以上,企业整体运营情况稳定。二期会偏向‘一老一小’项目进行招商,力求更好地解决社区需求。”郎官驿创意社区运营负责人沈宇表示,公共服务项目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来支撑,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增强竞争力,使项目运营具有可持续性。 江北日湖社区针对社区老年群体不断增加的康养需求,盘活了部分沿街物业用房,构建了以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小型健康综合体,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贴心服务。 “如何补短板,应由居民说了算。管理者要主动回应社区群众生活需要,突出居民关注的重点难点,实现与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让社区公共服务更有温度。”日湖社区党委书记侯晓桦说。 让更多优质服务嵌入社区 采访中,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后,我市要坚持国家相关政策导向,以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把更多优质公共服务嵌入社区。 市住建局城市更新和区域发展处处长马家双表示,将结合城市更新和未来社区建设,精准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我们将加强与民政、卫健等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通过补短板行动,夯实未来社区创建基础,立足不同地域特色和人群特点,将居民需求调研作为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聚焦育儿友好、老年友好,加强5分钟、15分钟生活圈建设,系统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今后,应注重挖潜社区存量空间,全面推广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模式。”李诗强认为,这方面可施展的空间很大。比如充分利用闲置厂房、仓库、边角空地,通过拆违拆临、整合零散、盘活企事业单位用房等方式,做到“大空间集中用,小空间分散用”;采取增建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利用既有建筑、依托周边新开发用地配建邻里中心等方式,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嵌入养老、托幼、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新的服务场景。 采访中,不少居民希望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比如鼓励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中心等在社区开办分支机构或联办活动,推进服务体系网格化,就近服务居民;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开放所属场地、设施,为未来社区建设运营提供空间资源,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仅要建好,还要管好、运营好。宁波万策商业管理运营公司未来社区事业部总经理金小刚认为,社区嵌入式服务要避免“建设轰轰烈烈,服务冷冷清清”的状况。“在‘后城市化’阶段,社区治理要注重激发社群和社区组织的活力,让公共设施和社区居民通过优质服务连接在一起,这样才能使社区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便民、利民和惠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