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朗 老话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渐修、顿悟是开悟的两个层次。“修”是学习、实践,是顿悟的源头、基础,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悟”是修的收获、成果,是升华、突变、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是思想觉悟的高级形态。为避免空洞,不妨借推动绿色发展这个话题予以阐释。 首先,在“渐修”中获得“顿悟”。修的重要性在于,“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悟有深有浅,顿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渐修”获得,无所用心,不求有悟,付出学费仍然不开窍,失败或成功都是一本糊涂账,那就是瞎耽误功夫。 关于环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四日市哮喘”、英国的“雾都劫难”曾让人触目惊心、谈“污”色变,然而,别人的教训再深刻也不过是个“故事”,只有自己经历挫折才能感觉到那是“事故”。回顾宁波历史,当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水源、大气、土壤严重污染,一些河水黑如墨、臭如粪,大面积海域遭受严重污染,赤潮频发,百姓健康和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教训越是刻骨铭心,越能大彻大悟。意识到依靠资源要素的粗放式发展已走向穷途末路,党委政府和广大市民开始自我觉醒和约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到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水清河畅已成常态。抚今追昔,社会各界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清晰擘画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战略部署高度认同,这绝非偶然,而是对过往行为的反思获得的顿悟。 其次,运用“顿悟”指导“渐修”。修可获得悟,悟能指导修。悟而不修,只能是说一套做一套,或者说起来明白、干起来糊涂,终究不会有任何改变。知行合一,明理后笃行,才会一步一个台阶,离成功更进一步。 应该看到,时至今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推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宁波同样面临着化石能源消费过高、能源消耗总量较高等问题。本来,人们在顿悟之后,应该对环保的认识更加深化,思路更加开阔,措施更加有力,步伐更加坚定,效果更加显著。然而,仍有些不良因素干扰人们“顿悟”,一些地方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时迟疑不定。还有些企业和个人甚至顶风违法,我市曾曝光一些企业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擅自设立危险废物非法处置点、废气废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等问题;一些人焚烧稻草、盗伐林木、乱挖野生植物、滥捕野生动物等行为时有发生,往往导致“一颗老鼠屎搞坏一锅汤”。 这些情况表明,知易行难,建设生态文明,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必须创新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使广大企业和市民成为参与者、实践者,持续不断地擦亮蓝天、保卫碧水、守护净土,才能使绿色成为美丽宁波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底色。 最后,“修”与“悟”不可能一劳永逸。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修与悟永无止境,只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修一程进一步,从量变到质变。 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为此,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辛的探索过程。早先,由于GDP崇拜,曾“追求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傲然于自然之上,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严重后果。此后,人们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噩梦中醒来,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逐渐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始用平等尊重的姿态去对待自然,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上正轨。 然而,一些地方特别是部分农村产生了新的困惑:环境变好了,但经济收入并没有相应增加,似乎“绿水青山并不等于金山银山”,甚至觉得环保成了“亏本生意”。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改变,必然挫伤人们的环保积极性,甚至使现有环保成果得而复失。人们开始了新的探索,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努力寻求从绿水青山中打开金山银山的神奇密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实际成果。按照更高层次、更加深刻的领会和觉醒,许多乡村自觉跟先进理念和雄厚资本联手,打造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农业体验等新业态,点石成金,让沉睡的山水资源释放出更大经济价值。新的“顿悟”,提升了城乡居民生态保护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辟了参与生态建设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