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臣 文化治理是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手段。理论宣讲作为基层文化治理中一种特殊的治理手段,为解决当前基层存在的一些矛盾与冲突提供了新思路。运用理论宣讲的方式参与基层文化治理,既有利于提升群众的主体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利于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全覆盖,最终达成“以文化人”,推动基层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慈溪市基层理论宣讲的实践,为理论宣讲赋能基层文化治理提供了新路径,也让基层文化治理的效能得以不断提升。 一、加强队伍建设,激发主体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当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基层文化治理都面临着“谁来治理”的关键问题。农民是农村治理的主体,但由于城市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很多青壮年选择了背井离乡,向中心城市转移,在一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一些离乡的农村青年,受城市文化冲击,对原有的乡村文化认同感逐渐淡薄,回乡热情较低;留守的农村老人、妇女与儿童,对农村事务的参与能力弱,也缺乏必要的指引。同样,在城市里,现代化进程的提速和快节奏的生活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社区居民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对各项社区事务较为冷漠,参与社区治理的兴趣不足。这些治理主体的缺位导致了基层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到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城乡居民的主体活力,成功破解基层文化治理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人才,组成基层理论宣讲队伍,成为基层文化治理的“重要力量”,进而通过培训与辅导,发挥这些“重要力量”的榜样示范效应,最终实现对群众的引导与带动。当新乡贤、优秀大学生等群体参加理论宣讲队伍后,这些“重要力量”就逐渐成为基层文化治理的带头人,基层文化治理就有了有生力量。例如,慈溪市横河镇组建了一支“梅川说”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大部分是本地乡贤,他们通过创新“党员小院”“板凳课堂”“微宣讲”等宣讲方式,向群众传播理论,实现了多行业、多层次、跨领域的“大众讲”,既接地气,也暖人心。“梅川说”队伍自创立以来,越来越多的群众因为这些有新意的宣讲方式了解了党的创新理论,并积极参与基层事务治理,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的嬗变。 二、挖掘当地资源,打造宣讲品牌 当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文化治理方法,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基层文化价值弱化的倾向。基层文化价值的弱化,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根脉的价值衰落,这是因为在新技术革命和现代消费文化的冲击下,个体、家庭、集体的价值观念无形中被重塑,不少群众陷入了“重物质轻文化”的思想误区,基层群体原有的文化记忆被异化,传统文化被消解与重构。另一方面表现为基层文化活动的价值减弱,这表现在各类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中,原本的价值传递功能开始弱化,文化活动失去了规范秩序和情感活力,形式浮于表面,传统文化的礼仪教化等功能被破坏。由于基层文化价值的弱化,部分基层组织呈现出无序化的困境。 依托当地基层文化资源,打造本土宣讲品牌,可以有效地提高基层文化治理的效能。理论宣讲通过精准对接本地优质资源,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成果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对社会公序良俗的重塑,抵御消费主义等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冲击,从而最大化发挥基层文化的输出功能,让人民群众重温本地风土人情,增强身份认同感和凝聚力。例如,慈溪市在深挖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上,打造了“思享汇”“农民演说家”“青年talker”“老励工作室”等一系列理论宣讲品牌,为基层带去了鲜活、生动的文化盛宴,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道德熏陶,有力推动了基层文化治理水平的提高。 三、创新社会服务,深化文化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由于文化治理手段运用不够完善,基层文化治理中仍存在着文化服务供需结构失衡、服务效能低下等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切实的满足。 通过理论宣讲,可以深化基层文化供给,拓展社会服务新职能,从而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理论宣讲不仅需要无形的内容与价值输出,更需要落地有声的社会服务。以理论宣讲为桥梁,有效连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贴近实际需求的文化产品。例如,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与慈溪市委宣传部创新理论宣讲协同互构的工作机制,成立了浙江省首家理论宣讲学院。通过共建校地合作平台,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不仅建设了专业教师队伍,为基层文化治理输送优质的宣讲人才,还根据当前基层的新型文化需求,将高质量的调查研究与社科文化普及等服务相结合,助力基层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升级。 当前,理论宣讲作为基层文化治理的创新手段,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理论宣讲赋能基层文化治理,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也能推动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